文/于素梅
体育课程改革大约每十年一个轮次,每次课改都力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但有些问题长期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如衔接问题、兴趣问题、体质问题、技能问题等。经过近五年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深入而持久的研究,探索并提出了一个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模式——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期待在“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上、在全面实现体育学科功能高质量发展体育教育上等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真正突破学校体育发展瓶颈,使亿万青少年学生真正爱上体育、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终身锻炼、身心健康。因此,建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无论从问题解决、质量提升还是为幸福人生奠基等方面都将富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提及“急难愁盼”问题,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总结,比如“存在哪些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也同样会探寻解决的途径与办法,这既是遇到问题时的常态化应对,也是体育学科在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一系列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其实,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难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系统分析了体育课程长期遗留的问题,深挖其产生的根源,探寻其解决的突破口,这是研究者理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期待。
在体育课程长期存在的诸多“急难愁盼”的问题中,课程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且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一体化研究对此连续追问,“不衔接有哪些具体表现”“为什么会不衔接”“怎么才能衔接”等,我们通过研究找到了根源和突破口。那么,上下学段之间为什么不衔接呢?主要是因为下一个学段不知道上一个学段学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会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了呢?因为缺少用于检验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的准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怎么才能使其衔接起来呢?建立一套用于测评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的标准,尤其是学生运动能力标准并按等级设置更备受期待。有了这套标准,可随时精准地了解学生学完某项运动后达到的水平,下一学段学习的时候,自然能够承接下一个难度进阶式学习,就会大大避免低级重复、“蜻蜓点水”等现象。运动能力等级标准的建设是解决衔接问题的突破口,也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因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包含把握需求—适配内容—优化实施—评估实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课程实施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需要一套能够精准评价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标准,其中,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有了运动能力标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瞄准“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才更能有所突破。否则,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也难以发挥其解决问题的关键性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反复强调的战略要求,也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体育属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尤其是直接指向推动体育教育系统化改革与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建构的初衷,是使体育更好地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具体而言,在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运动与发展需求之后,通过确立能够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优化与整合多元化的实施路径,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体育的魅力、享受运动的乐趣,精准地增强体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坚强的意志,这为高质量发展体育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聚焦幸福体育,其课程的主阵地课堂显然要强调打造幸福体育课堂,从而助力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其一,幸福体育是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的要求,也是对体育功能价值和意义认识上的新突破,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基于满足学生需求为逻辑起点而建构的,实施该模式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不仅仅获得满足感,而且满足感得到不断积累,幸福感也越来越凸显,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会因学生有“幸福感”而得以推动。其二,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基于学生的需求适配内容,学生学习内容的适宜性、服务发展性自然就会充分体现,学生也会因学到了想学、该学、能学的内容而感到满足。其三,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针对学生需求与学习内容而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课堂组织形式都会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或项目特点。诸如采取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学生喜爱的专项运动就能得到学习机会,提高并形成该项运动的运动能力。其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说,注重学生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最初的运动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可以采用运动能力等级评定标准测评其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这既是检验,也能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大中小学在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真正爱上体育。以往,大家常把学校体育定位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基,因此,人们的目光自然就会定格在终身体育所需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养成上,进而就会把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作为学科发展终极目标来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更高了,为人的一生服务的教育目标更宽广、更宏大了,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能够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不仅仅是为终身体育奠基,这就需要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新的课程模式来服务于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工程,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恰逢其时又肩负重任。
幸福是人一生不变的追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体育与健康和幸福的关系,但现实并非完全如此。一方面,以往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学生应该掌握的运动技能不仅多数未能牢固掌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也未能养成,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令人担忧,何谈“健康工作五十年”和“幸福生活一辈子”。另一方面,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并未完全形成主动和自觉意识,其根源在于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已经爱上运动,如若有的学生不喜欢体育,甚至连体育课都不喜欢的话,哪里会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在满足学生运动与发展需求方面,不仅精准适配学生该学、想学、能学的内容,而且,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尤其是提出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对运动的热爱,也就是说,学生终于能够学到自己想学的专项运动,本身就能够为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起到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学生真正能够爱上运动,人生也会因运动而更加精彩,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服务幸福人生奠基的工程也将会更富有价值。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体育课程一体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备桥梁,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核心力量。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不仅瞄准“急难愁盼”问题的突破,助力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且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工程将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实践中重点强调幸福体育,而作为课程主阵地的课堂固然也成为了幸福体育课模式实施的重要落脚点,因此,学生要参与幸福体育,享受运动的乐趣,形成运动的自觉,教师创设幸福体育环境、打造幸福体育课堂,未来这都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