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3-04-15 06:49:30朱宗海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名录河南省文化遗产

朱宗海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9)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兴娱乐方式兴起,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资源,对传播人类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通过对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入选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途径,以促进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

1 核心理论的阐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政府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的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苑利等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足以代表一方文化,并为当地社会所认可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知识类、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项[2]。

1.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中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我国广泛开展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以及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的总和。该文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类项目,它既是非物质文化,又具有体育文化的特征,即指在非物质文化中属于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总称。它与精神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相似性与互通性。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请名录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行动指南。

2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1 国家级保护名录

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5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杂技与竞技有17 项,河南省有2 项,分别是登封市的少林功夫和焦作市的太极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0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38 项,河南省有4 项,分别是博爱县的八极拳、漯河市和周口市的心意六合拳、荥阳市的苌家拳、濮阳市东北庄杂技。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15项,河南省有1项,为开封市的撂石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53 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14 项,河南省有1 项,为沈丘县的两仪拳。第五批国家级名录共185 项,传统体育类有27 项,河南没有。5 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入选8 项,其中7项都是传统武术,河南省的少林功夫是中华武术的象征,河南武术文化享誉全国、闻名世界。

2.2 河南省级保护名录

截至目前,河南省公布了5 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共148项,其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有10 项;第二批共129 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0项;第三批共95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有13项;第四批共73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有4项;第五批共103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有7 项。在这5 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共有44项。在这44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拳术30项,占68%。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武术为主的各种拳术为主体。这再次印证了河南地处中原,自古就是武林必争之地,武术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以少林拳和太极拳驰名海内外。据统计,现阶段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太极馆,全球太极拳练习者超过3亿人[4]。

3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分布

通过对河南省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资源分布沿着陇海铁路线和京广线铁路呈“十”字交叉型分布,尤其是集中在陇海线两侧。这与河南省主要大中城市沿陇海线和京广线分布以及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流域城市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老的城市文明和黄河流域孕育了河南省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4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4.1 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性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曾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文物古迹众多,包括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佛教寺院白马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和大相国寺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显著标识地域归属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风习俗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一体的,起源并根植于特定的地方与人群的地域文化,是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乡土文化[5]。河南省是多民族居住区,地域辽阔,各民族历史延续、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民风习俗都不相同,形成了鲜明的、具有明显地域归属性特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最典型的文化标识。如登封嵩山少林拳、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濮阳东北庄杂技等。

4.3 武术突出独树一帜性

中国武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少林拳系、峨眉拳系、武当拳系、南拳拳系、太极拳系、形意拳系、八卦拳系7 个地域性的大拳系。在每一个大拳系中,又以某一个或几个拳种为中心,衍化出若干个自成体系的拳派。其中,少林拳系和太极拳系均以中原文化为依托,以河南为中心,流布于全国;形意拳系虽相传源于山西,但河南派形意拳——心意六合拳自成一派,与山西、河北两派成鼎足之势,这足以表明中原武术文化在中华武术文化发展中的强大影响力。同时,在河南省所公布的5 批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武术拳术占68%。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国家级层面,河南省传统武术文化均十分突出,独树一帜。

4.4 文化传承艺术表演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在长期劳作中,通过一代代积累、改进、传承,并以师徒相传方式流传下来,演化成当前的劳动技能、风俗习惯、强身健体表演等身体活动形式,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演性,如宝丰赵家庄魔术、新野猴艺等,在农闲节庆假日,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交流、学习、表演等,既促进村民团结、和睦相处,又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与发展。

5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对策

5.1 理论研究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理论研究传承创新发展,通过对理论研究的梳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以及新时代文化元素的融入,对体育非物质文化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创新发展,形成理论研究新成果,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体育文化知识理论体系。

5.2 资源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静态保护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长久保存;动态保护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开发,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满足当代生活需要[6]。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显地域性特点,要在遗产资源地建立核心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前提下进行传承创新发展,既要创新发展,又要保护原有遗产资源文化内涵,防止破坏性开发建设,保护第一,传承发展第二,两种保护方式要同步发展。

5.3 校园学习传承创新发展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统筹文体活动、学校特色文化、青少年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联合开发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相应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传统体育锻炼学习中受益,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步开发相关课程体系[7],创作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适合学习的体育文化项目进行传承学习,既能保护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习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这是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最佳方式,通过学校的传承学习,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

5.4 建设游园传承创新发展

根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结合地方旅游发展条件、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开发,规划建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园,把体育非物质文化展示在人民面前。让人们通过旅游观光、亲身体验、节目欣赏等形式,深度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口头传诵,达到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目的。

5.5 基地开发传承创新发展

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基地建设的优势资源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创新发展,在基地建设中可以设置项目保护展示区、声光电融媒观赏区、非遗项目体验学习区、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区等,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体化保护开发、传承创新发展。

5.6 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项目传承人的培养,直接决定着项目能否得到传承发展,所以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尤其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的培养。通过政策激励、制度保障、传承人梯队建设等,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创新发展。

6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途径

6.1 通过数字建设对外传播发展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存、传播、传承等全过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方面,对电子文档、图片、视频、虚拟等载体资料进行文献摄影,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平台或博物馆,实现对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进行一体化保护[8]。通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建设开发,利用现代融媒体时代特点,开发数字产品、电子产品、网络产品、影视产品、娱乐产品、游戏产品等,对外传播发展。

6.2 通过文创产品对外传播发展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元素提炼创作,开发文创产品。通过对文创产品的销售,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如体育非物质文化服务、体育用品、游戏产品、纪念品、儿童玩具、手提袋、遮阳伞等系列。通过文创产品的流通、销售、展示,达到对外发展传播的目的。

6.3 通过推广普及对外传播发展

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企业、进乡村,全面普及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通过人们口头传诵,宣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人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实现普及推广和对外传播。

6.4 通过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发展

举办体育非物质文化交流会、理论研讨会,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如出版体育非物质文化学术期刊、文化专刊,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理论交流创新发展,达到对外传播发展的目的。

6.5 通过表演展览对外传播发展

在重大节庆假日、民俗活动庆典中表演展览。通过举办体育非物质文化表演展览活动,进行风采展示,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到人们面前,通过观看、欣赏、传送,达到体育非物质文化对外传播发展的目的,同时能够增添节庆假日喜庆气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7 结语

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融媒体娱乐方式的发展对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要在保护前提下,通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资源保护、建立游园、基地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传承创新发展;通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建设、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普及推广,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庆典展览等途径对外传播发展,促进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质量发展,繁荣河南体育文化,助力体育强省建设。

猜你喜欢
名录河南省文化遗产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14 07:37:18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卫拉特研究(2018年0期)2018-07-22 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