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良 匡永杨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刘百川(1903-1971),江苏滨海县人,我国近现代具有较大影响的平民教育家。之所以称其为“平民教育家”,是因为他仅仅接受过本土师范学校教育,未曾接受高等教育,更没有出国留学深造,且非常关注乡村教育并注重对乡村教育实践的改造。然而,他善于学习和反思,尤其重视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并且经常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做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和工作反思。根据这些研究与反思,他撰写了诸多关涉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著作。这些著作及其思想、观点又远远超越了乡村教育实践,包括小学教育、乡村教育、国民教育、教师教育与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等。刘百川从小学教师、校长到省教育厅职员等多种教育教学岗位的历练,逐步成长为大学教授,毫无疑问与其学习习惯和反思能力不无关联。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学界对刘百川先生的教育思想鲜有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同仁共同努力并逐步挖掘其教育思想与观点,以期对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首先需要明晰的一个问题是,刘百川有哪些教育思想值得重新挖掘与研究呢?这需要基于目前学界关于其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空间的把握。通过中国知网以“刘百川”“刘百川教育思想”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9月,共搜集到29篇相关文献(1)笔者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13日。。但是,这些文献绝大部分属于随感、纪实、纪念、介绍类文章,仅有7篇为正式的关于刘百川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文献。在这7篇研究文献中,有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分别研究了刘百川的乡村教育实践(2)季小燕:《中国现代乡村教育实践的探索者——刘百川》,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3)武金凤:《刘百川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教师素养观(4)李杉杉:《刘百川教师素养观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等三个重要问题。在期刊研究文献中,比较知名的仅有南京师范大学胡金平教授对刘百川小学校长角色论的研究(5)胡金平:《民国教育管理名家刘百川的小学校长角色论》,《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7期。。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学界对刘百川的教育思想不甚关注且鲜有研究。
刘百川曾担任当时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1929年,年仅26岁的刘百川被邀请主持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附小的工作;作为一个校长,他白天忙着学校教学、行政等对内对外事务,晚上则挑起煤油灯备课批作业,并记下一天的行程和收获,时常还要搞些研究,写些文字;1930年秋,应恩师谢鸣九之聘,刘百川任扬州中学实验小学训导主任,直到1932年5月(6)凌宗伟:《教育家刘百川乡村教育实践对当下教育的启示》,https://www.sohu.com/a/283881_102639。。在此期间,刘百川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做了很多研究,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小学管理工作中。1933年4月,刘百川所著《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在上海开华书局出版,以日记体裁记述了其在教育岗位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江恒源在序中说:“希望有优良小学校必先希望有优良小学校长。”(7)刘古平:《刘百川先生年表(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该本著作不仅是他作为小学校长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经验与体会,而且是他对在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的相关教育问题及对不同小学任教与任职工作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因此,这本著作涉及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小学校长这一重要角色,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养成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或维度,方能实现对学校的科学管理呢?从上文可知,教育学界仅对刘百川关于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进行过研究,并未对小学校长的价值取向与能力结构进行挖掘和分析。也就是说,教育学界目前还未曾从刘百川教育教学实践及相关著作中抽象和凝炼出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与能力维度,并努力建构刘百川“小学校长能力观”。鉴于此,本研究努力尝试挖掘和研究该问题,并期待学界共同关注。
从很大程度上说,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或角色任务定位内在地决定着小学校长的能力维度,即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小学校长需养成什么样的能力维度,与其界定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紧密相关。进一步说,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与其形成和坚守的学校管理价值观(学校管理价值取向)又存在直接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决定着校长的学校管理价值观。因此,研究刘百川关于小学校长的能力维度这一问题,需要首先明晰刘百川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
刘百川非常重视小学校长的岗位职责界定和角色定位,尤其是对“该做哪些事务”“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等问题,都强调需要经过严密的思考和规范的研究来实现。这背后反映的是刘百川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那么,刘百川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呢?这在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里有详细的记载。
前文已述,刘百川在1929年(年仅26岁)被邀请和委任主持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附小(亦称为“新民小学”)的工作,正式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在此之前,他曾经描述过自己在做教员时对学校校长的不满,“不是说他不负责任,便是觉他做事太武断。不是说他太高谈理论,便是说他太注意小节。不是说他行政不公开,便是觉他用人不得当。在当时,我心里总有这样的勇气:‘假使我做校长,一定能胜任愉快,并且不像他们这样的因循敷衍,没有进步。’”(8)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从这里可以看到,刘百川对自己做教员期间或任教时所在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工作存有不满。这种不满不是对校长本人的不满和诋毁,而是对校长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和角色定位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意见,且这种看法和意见与在任校长完全不同。刘百川虽然认为,如果自己当校长,一定能愉快胜任该职务,且能做到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但是,当自己真正要做小学校长的时候,也难免产生畏惧、忧虑和担心,甚至既有的想做校长的勇气还会逐渐减退。这是多数人一种非常正常的心态。刘百川其实是一个非常谦逊和善于学习的人,尽管他对小学校长这一职务与岗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而且也曾跃跃欲试,但为了在管理实践中做好小学校长,他还是事先选择向已经比较成功的小学校长取经,找寻应有的实践参考和可能的决策借鉴。这说明,刘百川已经认识到,学校管理理论以及形成的管理理念(包括自己认为的可能比较独特和成熟的意见)与学校管理实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见来实施具体的学校管理,二者需要经过和借助某些中介环节实现对接和弥合。因此,刘百川首先想到寻求既有比较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帮助和支持。
在正式去寻求既有比较成功的小学校长的实践经验之前,刘百川不时提醒自己并坚定了作为一名小学校长的做事态度,一共八个方面,即“事出计划”“事求合理”“事求一贯”“事须求真”“事必研究”“事须做实”“事在儿童”“事须记载”(9)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可以看到,刘百川虽然还未正式开展小学校长工作,但已经明晰和坚定了自己作为小学校长的做事态度。这不仅是做事态度,本质上是小学校长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的原则。带着自己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刘百川拜访了当时已年老退居的拥有多年小学校长经验的吴士通先生。吴士通先生首先就问刘百川一个重要问题,“你要做一个事务的校长,还是要做一个学术的领袖呢?”刘百川刚开始不太明白他的具体意思,他则继续解释道:“一个校长有一个校长应做的事,校长应做的事情,是要设计、研究、做计划、定办法、指导教职员工作的方法、领导教职员进修、联络社会和家庭等,这样便是学术上的一个领袖。否则事无巨细,必亲自检点,终天忙着布置、扫除、训管校工,那岂不是一个事务员吗?”(10)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显然,在吴士通看来,小学校长不应该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事务员,而应是一个学校的学术领袖,这是他信奉和坚守的小学校长管理理念和角色定位。这里的学术领袖并不是说校长要长期从事学科专业(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或者成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理论专家,而是要求校长从学术的高度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者、指导者和研究者(11)胡金平:《民国教育管理名家刘百川的小学校长角色论》,《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7期。。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刘百川关于小学校长做事的八种态度和八项原则,与吴士通先生关于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和管理理念存在内在一致性。比如,刘百川所述的“事出计划”“事必研究”“事求合理”“事求一贯”与吴士通先生所说的“校长做事要设计、研究、做计划、定办法”是非常接近的,甚至就是内在一致的。吴士通先生所说的“指导教职员工作的方法、领导教职员进修、联络社会和家庭等”则是刘百川所述的“事须做实”“事在儿童”的具体体现,即指导教职员、提升教职员专业水平、做好家校社共育等工作,皆是通过做实教育教学所有环节工作服务于儿童发展,二者在本质内涵和最终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校长作为学校学术领袖”看似是吴士通先生提出并做出了具体解释,却与刘百川早已信奉和坚定的小学校长做事的八种态度和八项工作原则内在一致。吴士通先生的实践做法与经验阐释其实验证了刘百川所信奉的小学校长管理理念和做事原则,使得刘百川更为相信和坚定“校长作为学校学术领袖”的小学校长角色定位,这就成为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主张的思想基础,也成就了他“教育行政学术化”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
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从总体上说是指学校管理者用科学态度去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学校实际问题研究,通过研究做好制度设计与工作计划,而不是仅仅根据个人偏好和经验安排各项工作。有学者认为,“教育行政学术化”即要求教师和学生管理、学校行政系统组织、学校设备等工作,既要有学理依据,也要根据事实需要,力求“行政学术化”(12)武金凤:《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管理思想与实践探析》,《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第19期。。这一思想及管理价值取向在刘百川后来的《国民教育行政问题》一书中得到了明确,并认为“行政学术化”是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路径。“教育行政最高理想,是要做到行政学术化,希望将一切教育行政的问题,都变成教育学术方面的问题,随时加以研究改进,而教育行政人员,更要具有学者虚心研究的态度。”(13)刘百川、沈慰霞:《教育行政》,中国教育研究社,1942年版,第2页。显然,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和学校学术领袖,在贯彻和实施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时候,必须起到关键性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否则不可能达成学校管理学术化的目标。也就是说,校长首先需要以自己的科学态度、研究态度和研究方式实施学校管理,不仅需要自己或通过管理团队对学校实际问题、各项行政事务加强研究,然后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工作标准与规范、计划安排等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而且需要引导、激励和支持教职员工也这样做。刘百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勾勒出他心中优良而理想的校长标准(基本条件):一要有终身从事教育的信心;二要有健全的体格;三要有良好的品性;四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应用技能;五要注意儿童研究;六要注意社会的考察(14)刘百川:《小学校长与教师》,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4-17页。。小学校长的这些标准与基本条件,非常明显地源自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思想,或者说是该思想的必然产物。比如,校长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技能,要求校长既要懂得自然科学基本知识,也要懂得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要知晓当地社会风俗习惯、基本规则和中外时事;在技能方面,不光要有教学技能,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绘画、音乐、医疗、劳动等技能(15)武金凤:《刘百川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第33页。。这些知识结构与技能养成对校长这一职位提出了非常严格且高标准的要求,但校长不是生来就具备这些标准与条件,需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进修和注重专业发展,甚至需要重视多学科知识学习与互通互鉴能力的培养。这种知识结构要求和能力养成显然是学校管理学术化的重要体现。另外,注重儿童研究和观察社会更是非常直接地体现了学校管理学术化的研究态度与方式。当然,要实现教育行政的学术化管理,小学校长需要具备终身从事教育的信心、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人品性。换言之,刘百川勾勒出的理想小学校长的标准和基本条件,实际上也是由他信奉和坚守的“教育行政学术化”理念决定的。
刘百川的儿子刘古平认为:父亲的“教育行政学术化”理念与思想其实也包含另外一层意思——“教育学术配合行政”(16)刘古平:《他,是一位平民教育家——记我的父亲刘百川》,《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如果学校行政通过研究确定了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标准,校长就不会成为事务领袖,而是用教育学术和研究引领整个教育。也就是说,任何教育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化都需要通过学校管理实际问题、制度设计、工作标准等的研究来支撑和保证,不能仅仅依据学校行政负责人的个人偏好、既有知识结构和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取得进步并引领教育工作。
可以说,“教育行政学术化”是刘百川长期坚持的学校管理的重要做法,甚至成为他一生的不懈追求。这些具体做法与追求体现在刘百川所著的《乡村教育实施记》《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国民教育行政问题》等著作中。《乡村教育实施记》第一集就有一段关于“学术与自动精神”的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江苏省立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主任期间,他认为:“过去的实验区,还是行政化,而不是学术化,平日所做的工作,都是些琐碎的行政工作,对于学术的研究,很少注意到。今后应特别加以注意。”“过去实验区工作同仁,都缺乏自动研究的精神,一件事叫他怎么做,他便怎么做,很少能自动计划和研究的。”(17)刘古平:《〈乡村教育实施记〉:刘百川乡村教育实验工作实录》,《今日教育》,2017年第9期。可以看出,刘百川非常反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和琐碎化,特别强调通过研究、计划和制度设计实施管理。通过《乡村教育实施记》不难发现,实验区很多教员和管理者经常召开研讨会和报告会。陈侠先生(即《乡村教育实施记》中的陈秩)在一篇《怀念吾师刘百川先生》中写道:实验区“每月要利用星期天举行一次读书心得报告会,还要举行一次教育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报告会多半在实验区办事处所在地举行,规定全体校长、教师都要参加,轮流报告。教育经验交流会多半在各校举行,有时是观摩教学和教学评议会,有时是参观学校举办的生计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设施,相当于现在的现场会。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18)陈侠:《怀念吾师刘百川先生》,《师范教育》,1987年第3期。这些做法使得乡村教育实验区长期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教育学者(杨汝熊、陈侠、杨骏如、刘于艮等)就是从这个实验区走出来,这与此不无关系。
总之,刘百川信奉和坚守的“教育行政学术化”是重要的学校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根据这一价值取向,他提出了优良的小学校长的基本条件。同时,在担任江苏省立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主任期间,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大成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述的小学校长能力维度,是基于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并结合其实践做法和相关著作进行总结和抽象的结果。
上文已述,刘百川在担任小学校长之前,就对校长这一角色和岗位职责有自己的界定与看法,而且很大程度上迥异于当时在任校长。当接到县政府委任令要正式做校长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虽有想法,但还是需要向拥有成功经验的吴士通先生求经问道,即向那些在实践管理中取得成功的人找寻可能的决策借鉴和参考。这一方面体现了刘百川的谦逊谨慎精神和优良个人品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做教员时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对校长岗位角色的独特看法而沾沾自喜,而是真正认识到一个新的角色和岗位是需要首先持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成熟的实践经验的。另外,从上文刘百川勾勒出的优良或理想小学校长的基本标准与条件可以看出,校长要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应用技能、注意儿童研究、注意社会考察等。如果没有持续学习能力的支撑,没有多学科知识学习与互通的能力,或者缺失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学习和社会的深度观察,则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素养。同时,刘百川还非常注重自身教学和研究经验的分享与提升。杨汝熊曾说:“刘百川在自己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愿意与同事共同研讨,取长补短,以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19)杨汝熊:《怀念刘百川先生》,《江苏教育》,1990年第Z1期。这种分享与提升,从形式上看,好像是刘百川在帮助和支持同事的专业发展,实际上也是通过分享来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与实际教学能力,因为要做好分享本身也需要做好知识准备和经验的升华。
刘百川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自序”中曾说,“每日工作以后,总要想一想:‘今天有什么心得?有什么错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意见和感想?’想的结果,便一一写在日记上。”(20)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自序)第1页。“从今天起,以后每天要做日记,这样的日记,并不要发表长篇的著作,也不想有什么更好的建树,只在随时记载我工作的计划及根据的理由;事业进行的方法及个人的意见;所有的困难及解决的经过;所得的结果及批评。”(21)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其实,刘百川不管是在做学生、当教员,还是在担任校长或其他管理者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做事习惯——写日记。他的日记记载及其工作反映方式,本身就是对学校管理实践工作的最好反思,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校长基于实践行动的自我反思。
关于刘百川对学习、教学和学校管理实践工作的反思,可借助美国学者唐纳德·A·舍恩(Donald A.Schon)的“反映的实践者”概念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认知个人反思能力的科学性与重要性。舍恩认为,“在专业实践的各种地形图上,有一块坚实的高地俯视着一片沼泽地。在这块高地上,易控制的问题通过应用基于研究的理论和技能而得到解决。在沼泽低地,棘手而混乱的问题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22)[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郝彩虹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人们认识到实践的常规之外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沼泽地带。这一地带超越了我们教科书中的标准。”(23)[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郝彩虹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现实的情形是,我们会更多地面临和遭遇“沼泽地带”问题。此时,我们不能根据既有理论研究、知识结构、技术理性或者经验自觉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需要借助“行动中的识知”。所谓“行动中的识知”就是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实践者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知识,这种知识并非建立在技术理性的基础上,而是要借助“反思实践”活动来澄清、验证和发展(24)张猛猛:《反思:初任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关键——以〈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6期。。我们其实可以这样认为,当实践主体处于“沼泽地带”问题情境时,如能运用“行动中的识知”去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显示了实践者的行动艺术与行动能力,以及在实践反思中自我知识的建构。这种知识建构和能力的形成似乎难以言说,甚至难以通过直接观察而主动发现和获取。舍恩告诉我们,任何实践主体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努力将自己训练成一个“反映的实践者”,因为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各种价值冲突的问题情境时刻伴随着我们,且这些问题情境无法借助既有知识储备找到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案。
通过刘百川的日记或实践工作,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他就是通过“行动中的识知”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典型的“反映的实践者”。他已经认识到,做学生、当教员和担任行政管理者,都会在实践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问题,尤其是担任学校负责人更是如此,这都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来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刘百川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中将学校管理实践中的事项分为“关于校长的事情”“关于教育主任的事情”“关于训育主任的事情”“关于事务主任的事情”“关于教师的事情”和“关于儿童和家庭的事情”等六个主题。可以看到,这六个方面都关涉校长学校管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而且经常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某些方面甚至会因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不同而产生多重价值冲突,校长难以运用既有的教育教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刘百川一方面通过实施教育行政学术化来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则通过“行动中的识知”来寻求解决方案。他的实践反思甚至具体到“聘用教员”“制定校务计划”“日程表的编排”“训育原则的制定”“教学的重要法则”“教职员的个别谈话”“教学视察”“写给儿童父母的一封信”“对儿童说话的方法”等微观环节。对于诸如“教学、训育宜分列还是宜合并”“组织系统的分布宜多还是宜少”“行政宜用集权制还是宜用会议制”等可能在实践中存在的“二分”问题,他则给予了更多的实践反思。另外,还可以发现,不管是担任小学校长,还是江苏省立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主任,刘百川都坚持与周边同事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和协商,通过大量的沟通与商量,强化对各项实践工作的反思以便找到更完善、更妥当的解决方案。
校长要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在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有学者认为:“反思能力在校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没有实践中的反思,没有行动后的思考,校长就难以自主发展,提高领导力也就是一句空话。”(25)郁益民、周明星:《浅论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途径》,《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3期。“校长也正是在反思过去办学的得失成败中积累实践智慧,不断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校长,这一过程是校长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26)代蕊华:《论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策略选择》,《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刘百川坚持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反思,正是他在各个岗位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他的工作实践及其典型案例告诉我们,校长管理能力(包括战略规划、计划、指挥、控制、协调、课程领导和文化领导等)的养成与提升并非完全靠理论知识的传授、培训,更多地依赖于校长基于学校管理实践的“行动中的识知”,即校长通过一定方式并基于工作实践对学校需要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者风格与类型、制度设计与安排等诸多方面不断学习、反思与感悟。这样一来,校长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即是学校持续良好发展的过程。
在教师聘任这一问题上,当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法律规定了具体的教员标准。即使有相应的规定,刘百川也认为,教师选聘一定要坚持“人才主义”原则。这一方面来自教师职业与岗位的内在要求(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等),另一方面也基于其“教育行政学术化”的思想与观点,因为教师需要学会研究、计划、设计等,也需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他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里写道:“聘用教员要绝对采取人才主义,不能有一个人是例外,人家虽有怨恨,也无所借口。现在的社会机关,很多因人设事,学校无论如何先要打破这一层。”(27)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可以看到,刘百川非常坚定地认为,教员聘任需坚持“据事择人”和“人才主义”原则,方能做到“选贤用能”;学校需要果断和勇敢地打破一些机关单位“因人设事”的不良积习和制度惯性,至少要走在社会机关的前列。刘百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打破既定的规则和利益关系,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精神很难做到,实属不易。根据这些原则,刘百川确定了校长选聘教员的方法,“校长在选择教师上有很大的主动权,主要从审核资格、调查经验、考验才能、探访心性、检验体格五个步骤入手”(28)武金凤:《刘百川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第35页。。刘百川首先坚持校长选聘教员的主动权,不能完全依托行政管理团队;他注重从多方面考察教员,除了教育教学技能之外,还注重过往教学经验、教学才能与业绩、事业心与理想兴趣、身体健康程度等。
刘百川在求学、小学任教和担任教育行政负责人期间均热爱并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他刚开始本来是喜欢研究文学的,后来全部转到教育教学研究。对此,有关资料有详细的记载(29)凌宗伟:《教育家刘百川乡村教育实践对当下教育的启示》,https://www.sohu.com/a/283881_102639;刘古平:《刘百川先生年表(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921年,刘百川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这所师范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朱智贤先生就曾受教于这所学校,且是刘百川的好友、学弟,私交很深。他们热爱新文学,更热爱教育,整天谈“儿童”“训育”“赫尔巴特”“杜威”,他们不停地谈,不停地写。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刘百川已经把重心完全转移到教育上来了,他一天到晚读教育书籍,与同学讨论教育问题,并写文发表自己的想法。
刘百川读书可谓废寝忘食,图书馆的书几乎被他借了个遍。他的学习方法与今日的研究生相似,他在课前找相关的书籍阅读,思考;上完课,再思考,所以对教育问题已经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在谢鸣九老师的指导下,写下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小学教学法通论》,这本书还是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对当时教学法的思想可以说概括得很到位。这本著作的出版与发行,对刘百川是莫大的鼓励,使他坚信教育教学研究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1926年9月,刘百川到了江苏省立第三女师附小任教。在附小,刘百川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一边向老教师请教,一边看书研究,再加上他本来天资聪颖,教学很快就相当出色,特别是设计教学法的尝试,打破了旧课堂的灌输和死记硬背之风,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刘百川特别强调呆板的教科书是万万不可用的,要自己创作适合儿童的作品。
刘百川除了自己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之外,还引导同仁和学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这也是一种管理和领导能力的体现。有学者对刘百川鼓励、引导同仁和学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30)凌宗伟:《教育家刘百川乡村教育实践对当下教育的启示》,https://www.sohu.com/a/283881_102639。,在此不再详述。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思想的形成与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刘百川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经历是其“教育行政学术化”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刘百川扎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线,坚持实践问题导向和实践教育哲学,使得他在分别做教员和教育行政负责人的不同岗位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如是看来,懂得并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刘百川曾经做过师范学校一般教员和小学教师,也担任过小学校长。他深谙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之道,且认识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做小学校长期间,他认为,教师聘用虽然坚持“人才主义”和“选贤用能”原则,所聘教师一般来讲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岗位工作。但是,校长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尽力引导、促进和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育教学实践岗位和学生学习均处于不断变化的情境之中。
1.实践反思并引导教师反思
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31)《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302页。。刘百川对此早有很深的认知和理解,而且首先要求自己每天做到对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反思,这在上文“反思能力”部分已有论述。他认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自我反思是教师进修、培训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路径与手段;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才能取得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如果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反省一次,到了学期终了的时候,再反省一次,那我这一学期究竟有多少进步,也可以比较出来。这就要看我们反省的功夫如何了!”(32)刘百川:《小学教师箴言》,大华书局,1934年版,第55页。刘百川不仅要求自己这样做,而且引导其他教师也尽量做到。他为此还专门编写了《小学教师反省标准》,主要涉及教师理想、知识提升、教学技能、训育处事、研究进修等诸多方面。这些反省标准,至今对我们各级教育教学都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2.教学视察与指导
刘百川非常重视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他认为这是校长职务的内在要求与应有职责。教学视察与现场观摩听课是刘百川对教师教学指导的主要方式,他在日记里曾如此记载(33)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134页。:
今天和施先生(当时教务主任)分别参观各位先生教课(事前曾告诉各位先生)。参观的结果,觉得各位先生教学的技能,都能够表现合度,惟教学过程,尚未能应用纯熟,且全校所用的教学程序,亦未能一致。比如欣赏过程重体会入神,重精神享乐;练习过程重反复练习,重养成习惯;思考过程重追求真切,重搜集丰富;建造过程重目的明确,重计划周密。但是各位先生应用起来,往往失掉原有的目的。施先生的意思,要改进各科教学的方法,先要统一教学的顺序。
在教学视察过程中,刘百川还会把自己编写的《小学教师反省标准》分享给各位教师并做具体阐释,方便教师课后根据反馈意见和这些标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反思。关于教学视察与现场指导,刘百川担心教师会产生源自不同原因的抵触情绪,他便将“教师相互观摩”和“教学视察”这两项活动融为一体,在实现教师相互交流的同时完成教学视察。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刘百川校长没有粗暴地干涉和指责,而是抱着善意的态度引导教师思考改进的办法”(34)张猛猛:《反思:初任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关键——以〈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6期。。这充分体现了刘百川的教学管理才能与艺术。
3.其他方法
刘百川除了运用上述两种主要方法之外,还注重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比如,教师工作日记、经验交流与讨论、读书撰文、通讯辅导、报刊宣传、成立“中国教育研究社”等(35)季小燕:《中国现代乡村教育实践的探索者——刘百川》,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6页。。刘百川曾创办《乡村教育》月刊,编辑《新江苏报》《苏报》《通讯研究》《中央日报》等报刊,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工作日记、读书心得报告、教育教学研究等选编成册尽力发表;通过这些成果实现同仁交流,深化教师专业自主性,促进教师互动并实现自主发展(36)凌宗伟:《教育家刘百川乡村教育实践对当下教育的启示》,https://www.sohu.com/a/283881_102639。。
可以看到,刘百川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想尽并采用了多元的方法与路径。这些方法与路径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尽量注重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或主动性,而不是通过行政指令或者制度约束来实现。此外,他还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为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小学校长的五种能力是通过对刘百川教育教学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经历的挖掘而提炼出来的,并非刘百川本人的直接论述。这五种能力的划分与界定标准也不是基于校长管理能力的一般内涵,或者也不是基于小学校长的领导力、胜任力而界定的一般标准。它完全是根据刘百川“教育行政学术化”思想而进行的新的划分与界定,这是作为学人的一种新的研究尝试,可能并不符合管理学中“管理能力”的内在标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内涵的交叉与重叠。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五种能力不仅是小学校长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也是其他教育阶段或其他层级教育的行政负责人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结构。这是因为,知识总是与学术研究分不开的,学术研究就是服务于知识发展和知识创新的,甚至就是知识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手段与途径。学校通过传承知识而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学的深度研究,这需要校长深谙教育教学研究规律并引导所有教职员工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