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川教育思想的价值论旨趣

2023-04-15 05:53程从柱
关键词:百川校长儿童

程从柱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近些年来,民国教育研究被教育史学界热切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家的思想价值与实践品格被进一步发现与重估,民国教育家谱系更趋生动与完整。其中,有这样一位近现代教育家,虽没有高等学校和留学的教育背景,但在接受本土师范学校教育后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及教育研究,从小学教师、校长、省教育厅职员逐步成长为大学教授,其教育丰功与思想遗产在今天越来越显现出其特别的价值,这就是近现代著名的乡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刘百川(1903—1971)。

刘百川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日记体”为主要书写方式,记录自己从事教育的历程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关涉乡村教育实施、教育领导与管理、师范教育与教师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等诸多领域。正是这种在当今被称为“工作社会学”的扎根法研究,形成了他极富个人特色、鲜活生动的教育思想体系,蕴含了丰厚的教育价值论旨趣。

一、作为校长的全面价值领导

校长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对学校教职工和学校发展的价值引领。校长的价值领导可以说是学校办学的总枢纽,是学校职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支撑点,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刘百川在1929年3月开始担任东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期间,将自己对做一个“好的校长”的价值追求践行于引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中。

(一)全面筹划学校建设体系

1.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刘百川在做教员的时候,就有感于当时学校校长在治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是说他不负责任,便是觉他做事太武断。不是说他太高谈理论,便是说他太注意小节。不是说他行政不公开,便是觉他用人不得当。”(1)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他非常简明地提出了对校长领导职能和领导要求的基本理解。

应该做怎样的校长?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其自身的角色形象与价值定位对于引领学校建设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刘百川曾思考过自己若做校长该有的角色形象,“假使我做校长,一定能胜任愉快,并且不像他们这样的因循敷衍,没有进步”(3)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也就是说,校长应该是胜任型的,工作应该是愉悦的,是勇于担当责任、不断追求进步的。从正式获委任做校长时起,刘百川更是将思想勇气化作为实践担当,并对做校长工作的复杂性给予了认真的预估与筹划。他特别强调校长工作的计划性、合理性、真实性、民主性,提出要注重及时落实,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反思总结等(4)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刘百川通过拜访前辈校长,倾听前辈校长的经验建议,从思想上认同了校长作为“领袖”的角色形象及其价值定位。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的第二篇,他记述道:“一个校长有一个校长应做的事,校长应做的事情,是要设计、研究、做计划、定办法、指导教职员工作的方法、领导教职员进修、联络社会和家庭等,这样便是学术上的一个领袖。”也就是说作为“领袖”校长要做好学校的建设规划与管理思路,必须真正担当起责任,做事风格上不可“事无巨细”,不能成为“一个事务员”(5)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但也不能理论先行而脱离实际。刘百川从一开始做校长起,就确立了校长作为学校建设的“领导者”“研究者”同时也是“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并且也充分认识到了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有相当的修养”“态度要沉着”“言行要绝对一致”、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开拓精神等价值品质(6)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2.提出了以“事情”为主题的学校职能体系

刘百川把小学的职能以“事情”为主题而给予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关于校长的事情”“关于教育主任的事情”“关于训育主任的事情” “关于事务主任的事情”“关于教师的事情”和“关于儿童和家庭的事情”(7)凌宗伟:《刘百川:鲜为人知的乡村教育践行者》,《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等等。对于学校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体系,刘百川以“事情”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全面协调、追求实效的方法论原则精神。事情总是具体的、现实性的具体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事情的合理化展开与实现过程就是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过程。学校的事情即学校的具体职能,要在全面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效落实与展开。刘百川对学校各项“事情”活动给予完整规划,凸显了他对学校组织结构及其职能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务实笃行的领导品格。

3.全方位确立学校建设的“原则”指导体系

按照学校的“事情”职能体系,刘百川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学校各方面建设的组织与实施上,分别确立了明确的“原则”指导体系。在办学目标指向上,刘百川提出了发展儿童个性、适应社会需要、注意经济效率、应用科学方法、形式与精神兼顾和注重分工合作的原则;在办学制度体系上,他提出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教师资格及待遇提高、入学机会均等、实施劳动教育的原则;在办学条件建设上,他确立了罗致优长人才、改善环境及设备、提倡教师进修和注重儿童研究等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刘百川提出了十二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教学效率、注重练习与养成习惯、发展儿童个性、正面引导促进进步等(8)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1页。。刘百川非常注重训育及“公民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里给予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阐述。对于训育的原则与方法,刘百川概括了“间接暗示、积极指导、以善代恶、师生合作、反复练习、指示希望、奖励优良、社会制裁”八项原则以及十项具体方法的指导体系(9)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并且,他还制定了训育与公民训练的详细标准体系与实施要求。

刘百川特别注重校长治校要讲原则、守规则的“法制的精神”(10)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以及践行教育的民主价值。他明确指出“民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实施必须合于民主的要求”(11)刘百川、朱佐廷:《民主化的教学实施》,《教育杂志》,1948年第6期。。作为民国时期的学校校长,刘百川的民主治校、教育与民主的关系表达可谓是言简意赅,直抵现代办学思想的精髓。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刘百川更是将民主管理理念落实到各管理环节、教师教学的视察与引导以及学校与社会关系上,给予教师自主成长以充分的尊重与关怀。

(二)教师发展的价值引领

刘百川在学生时代便专注于教育类著作的阅读思考与教育教学研究。在从事教育工作后,他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能力,从一个小学老师成长为大学教授,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同时,作为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面向全体教师,通过读书汇报、教育经验交流和视察听课评议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引领教师的职业成长,用今天的教育学话语来说,就是做“行动研究”的典范。

刘百川认为教师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人类服务,谋全社会人类幸福的增进。”(12)郭有守、刘百川:《国民教育须知》,中国教育研究社,1947年版,第69页。“服务”是教师的价值使命——服务于民生改善,服务于文化改造,服务于广大民众实现幸福生活,服务于人类,可以说刘百川关于教师的“服务”价值观视野开阔、意蕴深刻。他把“做教师”看作为“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而且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教师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活的”,所以才是“有趣味的事”(13)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页。。刘百川在人的生命活动意义上赋予了教师工作的崇高趣味性。他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好教师”的标准:“做教师的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丰富的智识,要有高尚的品格,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办事的才能,要有劳动的身手。要做教师,这些条件都得备具,才能愉快胜任!”(14)凌宗伟:《刘百川:鲜为人知的乡村教育践行者》,《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好教师”应具备“智慧的大脑、广博的学识、丰硕的经验,以及精密的设计。”(15)刘百川:《小学教师箴言》,开华书局,1936年版,第1页。在教师发展上,刘百川指出教师要成为反思的自我教育者,要有“研究实验的精神”“要注意不断地进修”“要有牺牲的精神”“要有反省的精神”(16)刘百川:《小学教师箴言》,开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在教师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上,刘百川提出教师要写日记、读书写作、实际经验交流与教学反思等。为促进和引导教师教学反思,刘百川深入研究和制定了《一个教师反省的标准》,涉及教师理想方面、身体方面、品性方面、知识方面、生活方面、技能方面、教学方面、训育方面、处事接物方面、研究进修方面、休闲娱乐方面、其他方面等十二个方面的100条标准。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价值品质要求,“要事业做得有成绩,第一要敬事,就是把事业看得很重要; 第二要乐事,就是要以做事业为乐; 第三要有恒心,最好能有‘朝于斯,夕于斯’的精神; 第四要有耐心。”(17)刘百川:《乡村教育实施记》(第2集),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15页。关于“乐事”,刘百川还有更具体的表达,就是“往好处做”“往好处想”的乐观精神,也体现了他为人做事的关怀精神。他说:“我个人对家庭,对朋友,对事业,常常存着‘往好处做’的念头。有时候遇到气愤、疑难、苦痛,想起这四个字来,便无形消失了许多。我们对事业要往好处做,自然会特别的努力,对朋友往好处做,自然会没有互相猜忌、闹意见的事。推而至于其他一切的事情,都是这样。‘一切往好处做’,希大家都能实行起来。”(18)刘百川:《乡村教育实施记》(第2集),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13页。

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和乡村文化状况极其贫弱的旧中国,推进乡村教育是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是刘百川却充分认识到“困难”对于实际工作展开的价值,以此引导大家正确面对困难,辩证地看到困难的积极意义。他说:“困难问题是伴着工作而来的,工作发生了困难,便是对于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困难解决了,便是工作有了进步了。”(19)凌宗伟:《刘百川:鲜为人知的乡村教育践行者》,《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

刘百川作为校长的价值引领还体现在引导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他注重学校管理研究,围绕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推动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刘百川特别倡导教育教学中对儿童中心地位的尊重,强调要“根据儿童实际生活的需要,以教学改进儿童生活,寓教学于生活之中”。教学的立足点或根据在哪里?刘百川的回答是“儿童的生活需要”和“儿童不同的个性”。刘百川对教学、儿童发展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无疑是深刻的,体现了其直抵教育教学本质的思想力。作为小学校长,刘百川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注重引导教师发展,提出教师要用心把握自己的实际教学状况,勤写教师日记,善于总结反思。

刘百川引领教师发展很注重将优秀传统教育精神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他专门研究过孔子的教育哲学,并写成一篇短文。在教育目的上,他认同《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古典意义;在知识教育与德育关系上,他指出要“尤重在培养德行”;在教育方法上,他总结强调要“适应个性”“注意趣味”“以身作则”“教不择人”和“善用启发”(20)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120页。。可以说,刘百川真正把握了孔子教育哲学的精髓。同时,他较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在儿童教育理论上,受到了夸美纽斯、卢梭、蒙台梭利和杜威等西方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儿童生活教育思想。“儿童的生活有它本身的价值,并不是成人生活的准备,所以我们不能再以‘少年老成’的观念来希望儿童了,应当让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我们一定要承认儿童与成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有不同的地方,实施儿童教养,应当使儿童生活儿童化,不要使儿童生活成人化。”(21)刘百川:《现代儿童教养研究》,商务印书馆(台北),1982年版,第17页。儿童教育要做到尊重儿童的人格、注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看到儿童的独立性与独特性以及重视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等(22)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24页。,这些都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刘百川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

(三)校长价值领导力的自我提升

刘百川以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保有对教育敏锐的思想自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和领导办学过程中,反思性地浸入学校场域,以“日记”的形式,展开自己的教育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日记体”的教育研究记录了他作为校长的成长历程。当然,刘百川也十分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教育理论、活化和运用教育理论、总结和提升教育理论。作为教师和校长的教师实践就是他的思想之源,以一种反思性实践的教育行动品格,不仅成就了自己作为教育家的人格风范,也形成了自己关于教育理解的思想品格。刘百川的“日记体”校长研究具有非常强的问题意识,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自序)中,他写道:“今天有什么心得?有什么错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意见和感想?”(23)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自序),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随时记载我工作的计划,及根据的理由;事业进行的方法及个人的意见;所有的困难及解决的经过;所得的结果及批评。”(24)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问题导向是刘百川作为校长价值领导的一个鲜明特点。他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训导,倡导“行政学术化”,即行政管理工作要有学术研究,作为“领袖”校长,需要学术研究,不能成为依靠经验的办事员。校长要不断追求进步,必须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学校管理。做学术型的校长或研究型的校长才真正具有领导力,具有领袖的风范和影响力。刘百川明确指出校长的领导影响力不仅仅要看校内,还要看校外。“教育行政机关,对于学校人员的考成,不仅注意在学校内的一切,还注意到学校以外的种种,看校长教师对于乡村社会里的各种事业有无推动的能力。”(25)束鹏芳:《刘百川的乡教溪流》,《江苏教育》,2014年第8期。

注重对学校发展问题的全面整体把握是刘百川对自身作为校长领导学校的一个原则性要求。他强调管理育人的职能作用,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共同研讨、相互感染与启迪和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共同的自觉反思中提出有价值的促进全体共同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二、乡村教育的民本价值指向

在民国初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非常活跃,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改革试验在全国很多地方展开,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教育、梁漱溟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学校与山海工学团等。1935—1937年间,刘百川担任江苏省立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主任,倾力于乡村教育探索,成为乡村教育中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的一位开拓者。

刘百川开展乡村教育工作,非常注重总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实验的理论与经验。在《乡村教育实施记》中,他写道:“四十余年来新教育的失败”,“深深地感受到今后的教育必先求其适合国情”(26)刘百川:《乡村教育实施记》第2集,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1页。。刘百川结合自己的乡村教育探索,写就了《乡村教育实施记》《乡村教育论集》和《乡村教育的经验》等著述,涉及乡村教育的价值与乡村学校的职能、乡村教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乡村教育中的教师发展等领域,较为系统地表达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

(一)建立全民化的乡村教育实施体系

刘百川投身于乡村教育,全民化是他乡村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乡村教育的经验》中,他指出乡村学校“不仅要负责教导学校以内的儿童,同时还要负起责来教导学校以外的儿童”,“不仅是教学知识训练技能的机关,同时还要注意社会生活的指导,与风俗习惯的改善,使学校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不仅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同时对于各种社会事业,也要负责提倡与指导”,“要学校利用原有经济、人力、时间,尽量做有利于乡村民众的事业”,“学校里一切的设施,符合社会的理想,更要使儿童有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27)刘百川:《乡村教育的经验》,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72-73页。。为此,他创造性地建立了服务于全民的乡村教育体系。在乡村教育对象上指向全体民众,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以及教育工作者自身。刘百川特别重视底层劳动者子女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重视教育普及,按照村落居民点办了十五所左右的学校,包括小学生教育、青年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教师发展教育等。在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方面,他明确提出乡村学校的“四大教育——语文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和康乐教育”的构成体系(28)刘百川:《国民学校办理社会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怀着对改变落后乡村面貌和从事教育的热烈情怀,他还尽可能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发展师范教育,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身,将师范教育、教师职责、乡村教育与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全面紧密结合。

(二)乡村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

受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等现代西方教育家思想的影响,刘百川认识到生活世界在儿童教育中的根基地位,确信“生活原则源于社会化的教育思潮,教育的主义是生活本位主义”(29)刘百川:《小学教学法通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26页。。“儿童的目的是生长,生长的意义,是要继续不断地改造经验,使经验由扩张而发达,由发达而能自行控制,以增进生活的方术,丰富生活的意味。吾人教育儿童自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生活以外之事物,不但学无所用,亦学不胜学,究与儿童何益?”(30)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页。

刘百川特别注重乡村教育与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他明确提出学校的“各科教学活动应根据儿童实际生活的需要,以教学改进儿童生活,寓教学于生活之中”,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通过“调查社会状况、地方职业种类、家庭生活情形、毕业生出路等作为实施教育的标准”(31)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0页。。乡村教育的全民化、社会化,要求乡村教育学校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以学校的力量去推动一切社会事业”(32)凌宗伟:《刘百川:鲜为人知的乡村教育践行者》,《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乡村学校立于乡村,应融入乡村,完全服务于乡村社会,引导乡村文化生活的进步。通过有利于乡村发展,依靠乡村民众支持,谋求学校事业发展。

刘百川充分认识到乡村教师的重要性所在,强调通过教师发展带动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发展。“乡村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儿童的老师,失学成人的老师,也是乡村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导师。”(33)杨汝熊:《怀念刘百川先生》,《江苏教育》,1990年第5期。刘百川创造性地分步骤开展的语文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和康乐教育的内容体系(34)刘百川:《国民学校办理社会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体现了生活化、社会化的原则性要求。四个方面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共同承担引领乡村、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责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他立足乡村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应用。在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上,注重知行一体,在做中学、学中做,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三)乡村教育的文化改造价值

以民为本的乡村教育精神还体现在对乡村文化的改造上。刘百川深切认识到改变中国乡村面貌对于治理中国落后发展局面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进乡村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文化,以建设新中国”(35)刘百川:《乡村教育实施记》第2集,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1页。。他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社会改进的中心,指出:“一个乡村学校(同时办儿童班和成人班)应该作为这个乡村的文化中心和乡村社会改进中心”(36)杨汝熊:《怀念刘百川先生》,《江苏教育》,1990年第5期。。乡村文化的改造真正体现了民本的乡村教育精神。民本的教育价值实现,需要乡村文化的全面改造。传统乡村文化制约了乡村的发展,乡村文化的根本转变才能够使民生和乡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任省立大港乡教实验区主任期间,基于强烈的爱国情怀、基于对改变旧中国落后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基于对乡村教育治愚、治穷、治弱的强烈诉求,刘百川对乡村办学和教育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正如他的学生陈侠所说的:“他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尽忠职守的精神,他努力帮助当地农民摇脱贫困和愚昧状态的热忱,都给同事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37)陈侠:《怀念吾师刘百川》,《陕西教育》,1987年第4期。在从事乡村教育过程中,他身先士卒,深入实验区村庄,与民众相聚,指导乡村文化建设。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论旨归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借鉴苏联的国家教育制度,通过对旧有的教育体系的改造,建立了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教育体系。在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上,一方面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受到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影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日益突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刘百川积极主动适应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的价值导向,自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教育的思想品格得到质的提升,并在1958年写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著作,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出发,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解。

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关涉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立场和社会制度的性质。新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刘百川在《全面发展的教育》开篇就直接提出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有用的人”和“为谁有用的人”(38)刘百川:《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的目的论问题。

从刘百川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来审视,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对其国民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升华。他在《国民教育行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个国民学校的毕业生,无论儿童或成人,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便都能各就自己的才智、兴趣,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人人都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能,为社会服务;人人都有兴趣自动地管理社会公共的事业,有权利不放弃,有义务不规避;人人都能以平等的精神互相对待,没有一个人想变成特殊的阶级,更没有一个人想不劳而获地享受特殊权利。而每一个毕业生更能利用机会随时注意学习与进修。” “国民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健全的国民。”“第一是理想的培育,希望每一个国民,受教育以后都有一个正确的理想,时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其次是“‘为公服务精神’的培养”(39)刘古平:《刘百川:国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健全的国民》,《教育家》,2018年第12期。。在由教育家陈鹤琴题写书名的《初等教育研究集》中,刘百川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论述道:“教育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前进的,教育的宗旨是寄于立国精神,它不能违背一个国家的政体与国情。” 刘百川还从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认识到教育价值之所在。教育促进全体国民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健全的,个体发展的理想意义在于服务于社会,打破社会特权,具有平等精神,具有劳动能力,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而且个体要保有不断进取的意识与能力。这些思想体现了刘百川对教育的社会性本质的肯定,特别是他注重教育对于社会、国家的立国价值的实现。正如他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所论述的,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都体现了一定的阶级目的”(40)刘百川:《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刘百川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是深入的。他敏锐洞察到传统教育在目的、方法上存在问题的实质。在《国民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什么》一文中,刘百川提出了“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共同教育理念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他说:“教育的方法要根本地改造,废除讲、读、背、考的传统过程,而代以共同观察、共同讨论、共同实践、共同批判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互相配合。”刘百川还认识到“教育儿童的责任,是要家庭的父母、学校的教师以及社会人士共同来承担的。”(41)刘百川:《现代儿童教养研究》,商务印书馆(台北),1982年版,第2页。也就是说,国民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全面统一。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刘百川的国民教育思想与其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旨趣是相契合的。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刘百川真正认识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及其历史可能性。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他论述道:“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变革的需要”,“大工业的生产要求具有全面发展才能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能将脑力与体力劳动结合,而且能熟悉全部生产体系,能够自由地选择职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一定要求人能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亦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刘百川充分把握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教育的实质,将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与个性特点统一起来,“发展个性,为的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所有的才能都贡献出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而“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客观的需要,对于全面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和才能就有了迫切的要求了。”(42)刘百川:《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6-11页。

刘百川从马克思关于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的话语表述中,进一步拓展性地论述了“向往着美好的幸福的生活,在道德品质中,又体现了优美的情感”的德育和美育的发展要求。由此,他系统论述了“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的统一”(43)刘百川:《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9、19页。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原则和主要途径。

《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刘百川少有的、专门的教育理论研究著述,突出体现了他的教育理论素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深化发展。刘百川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论旨趣,深切把握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教育的价值论深意,其教育家的思想品性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四、余论

乡村教育家刘百川成长于社会动荡、国力积弱、民生艰难的民国时期。从192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的教育人生从致力于旧时代的国民教育到服务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否认的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条件以及学术视野的限制,刘百川的教育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能掩蔽他作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品格的特别影响力。

在近现代教育家谱系中,刘百川是一个特别的人物存在,他的教育成长与教育思想生长是特别的,他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他的教育思想价值底蕴是深厚的,他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代共进的,他的教育家品格是闪烁人格魅力的。扎根基层、扎根民间、扎根劳动大众、服务民生的教育价值情怀是刘百川作为教育家品格的集中体现。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刘百川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以日记体的教育研究书写方式,扎根于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充分体现了其教育理论的现实性、民本性的价值品质,同时又体现了作为教育家所具有的思想生动性。他的学术话语没有学院派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但涉及领域广泛,其教育研究及其理论体系包括小学教育、乡村教育、国民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教师教育等。他的治学方法、治学趣向和治学品格真正体现了教育学术的价值生命力。

从刘百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教育家所诠释的教育精神。脚踏实地、躬耕实践,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心系民众、服务民生是教育家应该具有的品格风范。其教育思想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基层,教育研究问题来自教育生活世界中的亲身体会,教育话语书写明了质朴。刘百川的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特别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促进我国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文化精神实质,实现乡村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百川校长儿童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琴语” “律动” “百川”
《金娃——龙舟》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百川书志》成书与流传中的几个问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