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刘杨,田 蜜,王逸如
(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上千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这为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出了“良方”。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更加注重产教融合[2],通过多方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的精确匹配。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地渗透到各行各业,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美国遏华形势加剧、“卡脖子”问题的出现,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严峻的形势推动高校强化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融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结合产业需求,深入推进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强化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驱动创新、提质增效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作为时代发展产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紧密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在突破中发展[3-4]。国家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大力加强产教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深度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满足行(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五点要求[5],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在国外,英国产教融合的代表案例为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明显增强,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牛津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作为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和锻炼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为硅谷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MIT化工实践学院百年探索表明,通过产学合作开展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要依托学校资源,立足于企业基地,兼顾多方需求与利益,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做好机制保障,并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级工程人才为目标[6-7]。德国校企“双元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促进了校企之间无缝衔接地合作,在产学研合作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评价机制等方面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尊重企业发展实际,实现合作双赢[8]。
在国内,北京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密集的区域之一,实现了高校与地区的深度融合与共生协同发展。成都市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方向,根据学校和企业需求出台相应政策,推动高等学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合作新发展。校企联合培养得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2014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满意度反超学术学位研究生,到2021年已连续八年高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且差距有扩大趋势[9]。另外,许多兄弟高校也与众多企业开展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国内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融合度不高,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和长效机制等。
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相关政策要求,学校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常态化开展研究生教育学习研讨,把握专业学位尤其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律,凝聚构建一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共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学校明确了培养目标,发挥“校、企、地”突出优势,培养大批“高、精、尖、缺”的行业领军人才。
学校严格落实“三全育人”机制,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主旋律,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创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1.重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在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基础上,按照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四个专业类别,构建起“服务需求、分类培养、产教融合、注重实践”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重新规划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打通“课程学习—校内平台实验—校外基地实践—项目研究—论文写作”链路。学校明确“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重点项目为依托,培养大批急需的工程行业领军人才”的目标,探索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和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之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邀请相关行(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与实践资源。
3.实施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双导师协同育人作用。学校将校内导师理论指导和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的优势相结合,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中,写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驱动中,写在祖国大地上。
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要求,学校明确“校内实验实践课程”和“校外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通过构建校内平台和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新架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1.建设高水平校内实验平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贯彻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政策,搭建校内研究生实验实践平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与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有机互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研究生实验实践平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学校打破现有的专业领域限制,按照学科群统筹规划,推进资源整合。经过学校教师团队的探索与专家组的充分论证,建设了三大类综合实验实践平台,即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实践平台,计算机、控制与机电综合实验实践平台和人文及生物医学综合实验实践平台,集中建设了40余个高水平校内实验平台群,实现平台—课程—师资“三位一体”,支撑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和国家级研究生学科竞赛。
2.建设一流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围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关键领域,与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行业顶尖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5]。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共建共管的运行模式,以专项招生指标为切入点,以产教融合项目为纽带,贯通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以“四区域、三层次”为建设思路,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瞄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主战场,在空间上以电子信息“四大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进行横向布局,根据导师团队、院级基地、校级基地三个特征层次纵向建设;按照强强结合、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协同育人的思路,学校与地方政府、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行业顶尖企业、用人单位等,建立了“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的联合培养机制。
依托校内外平台,重塑“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打造突出工程应用的专业实践体系;根据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引路人作用,构建双导师协同指导体系。
1.重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能力与素质共培养”的理念,结合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学校改革课程设计,推行“问题导向”的全新实验教学模式,将科研和行业最新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内容,促进研究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校通过打造精品实验课程、高水平企业课程和挑战性项目制课程三大实验课程板块,实现课程间的相互支撑融合;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实践课程,构建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大纲,明确课程质量要求,建立评价体系,配备研究生助教等,有效保证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依托“测试技术及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平台”开设、面向全校开放、以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的“时域测试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以及依托“通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实践平台”开设的“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课程,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2.打造专业实践体系。为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学校打造了以学校—学院—团队“三层次”为载体的实践基地,构建了研究生专业实践体系,明确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要求,组织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开展专业实践工作。学校不断完善实践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专业实践全过程高效有序运行。研究生专业实践内容丰富,紧扣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充分发挥依托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3.搭建校企联合育人新模式。产教融合模式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学校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国家重点单位、重点行业根据遴选办法推荐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外导师共同合作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将双方科研项目合作转化为联合指导优势,共同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专业实践、选题开题、科学研究、论文指导等培养环节,实现双导师全过程指导深度协同。学校强化实践育人导向,按照政策引导、多方推动、培养主体践行的方式,全面推进校外导师培训常态化的长效运行机制;坚持双导师交流机制,推进双导师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合作规模持续扩大。
学校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紧密围绕“创新驱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主线,落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实施工作,紧跟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明确培养目标,重构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路径,打通“课程学习—校内平台实验—校外基地实践—项目研究—论文写作”链路。将实际科研项目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强化过程考核与能力评估相结合,开展的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建设、工程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高水平企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大幅提升了研究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感。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双结合”培养,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打造具有成电特色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革,电子科技大学总结出一套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服务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和培养行业顶尖人才,构建了校内外融合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课题合作为载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更加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校与中国电科29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创新院、军事科学院空气动力研究中心、上海华虹集团等国家重点单位加强合作,建立20余个高水平校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电子科大-中国电科29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荣誉称号,14名工程硕士分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通过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学生完善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以产教融合项目为纽带,以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双导师制为指导方式,实现双导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侧重于考查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校外导师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等。坚持双导师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实施“开题报告+阶段性检查+结题答辩”现场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增强基地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通过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充分参与到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阅和答辩的全培养过程。
汇聚多方优势资源,打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壁垒,共享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果。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多元主体优势,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适应;共同开发校企课程,邀请行业知名专业学者与学校教师同堂授课,共同讲授行业前沿知识和工程领域热点焦点话题;共同组建双导师指导团队,开展专业实践和研究课题指导;共同建设高水平教科平台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研究生教育全过程闭环,实现培养过程与就业质量、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有效衔接。
通过多年的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一套目标明确、理念先进、体系完备、保障有力、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学校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深入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而为国家重点单位和重点行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工程领军人才。但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加快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更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仍然是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