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洁,贾启红,崔 博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思政部,河北 沧州 061001)
作为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代的发展也赋予了当代大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当下,“00后”大学生群体展现出新的特点和需求,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精准思维为引领,以学生的切实需求为靶心,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实现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高度匹配,逐步实现精准育人。
当前,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难得的机遇。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现精准化变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试就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究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路径浅谈自己的拙见。
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代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大数据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标志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以无孔不入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决策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当下,大数据技术成果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目前,学界对大数据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结合自身研究,认为大数据有别于之前学界提出的“海量数据”“大规模数据”等,这些概念仅局限于数据自身,而“大数据”是一个更为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海量的数据资源,还包括数据技术、数据价值和具体应用等方面。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指以精准思维为引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选取教育方法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学生具体需求的高度匹配,从而实现精准育人的目的。实现精准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的选择。厘清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逻辑前提。
“00后”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复杂多元的时代语境塑造了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思想更为开放,成长态度也越来越自信、积极。此外,对于互联网的精通,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丰富。他们不再依赖和满足于教育者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而是有更加丰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很多高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相当巨大,但教育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有的教育者讲道理滔滔不绝,但说不到学生的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鸣,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当下的客观现实越发凸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必要性。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精准化的方式真正识别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解决供需错配的矛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无法使教育者在短期内获得全面的信息,更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以至于经常出现供需错配的情况,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愈发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活跃的主要平台。各高校可以依赖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支持,通过建立专有思想政治工作数据库等方式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提取、分析、处理等,从而客观、完整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让以往仅凭经验和直觉的教育决策走向科学化、精准化。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现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人才短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平台建设滞后、数据信息杂乱、分析处理困难、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这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化变革的巨大阻碍。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因为大数据本身无法自主发声,在应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破译数据密码,能否科学、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直接影响着最终效果。虽然近年来设置大数据专业的高校和院系数量逐年增长,但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并不成熟,短期内难以培养一批真正掌握大数据技术且能自如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人才。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来自人文社科类专业,过往学习中缺乏相应的大数据思维的培养。而且,高校在选用和考核教师时更加侧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数据意识和技能等相关方面缺乏应有的考察。教育者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多重压力下,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个人意愿上,参与大数据技术技能培训的条件十分有限,这也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大数据素养的缺乏,致使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旧有的模式,难以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评估,给精准施教带来了严重阻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现需要全面收集学生数据,通过深入系统分析实现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当前国内已有大批高校在积极地构建数据平台,部分高校已经能够利用技术实现对师生信息的资源整合,但从当前反馈的结果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各高校平台建设仍然表现出数据分散、缺乏针对性、内容趋同、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学、管理等部门获得的数据信息仅满足部门内部使用,数据共享渠道不畅,很难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融互通[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教育资源和学生真实数据,则很难根据学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进程,使得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不相符或者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现象。另外,由于缺乏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分类和有效利用,客观上也容易造成数据资源的滥用与浪费。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全体样本数据的覆盖与收集,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多样化与完整性。这是大数据技术的突出优势,但是也在客观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想要在全样本下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梳理等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未必全部真实可信,如微信朋友圈中常见的转发、集赞、拉票等行为很多时候并非学生的本意,自然难以反映学生真正的思想动向与价值追求[3]。类似的失真、无意义的数据不仅没有参考价值,还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困扰。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难题。
当下,大数据信息技术仍存在安全隐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数据丢失、黑客攻击等问题。另外,当下高校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方面的相关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很容易导致学生信息泄露,发生安全风险,给学生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也将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变革。
大数据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迫切需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加大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研修、交流等活动。教师在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全面、灵活掌握的基础上,自觉培养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数据技术只是手段和纽带,无论技术如何变迁,都应牢记初衷,牢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强化自身综合素养,在应用技术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真正贴近学生成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工作更有实效。
科学、全面、综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应兼具为学生精准供给教育资源和为教育者精准供给数据信息的双重优势。当前,积极推进高校数据平台建设已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数据中心激活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集成与共享,解决传统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壁垒问题,从每个学生可视化、动态化的数据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规律;另一方面,近年来,雨课堂、学习通等教育类App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应用的便捷性而愈发受到学生的青睐,高校可适时将相关教育类App、优秀教学案例、精品网课及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入大数据平台。平台在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同时,这些平台也可生成大量的教育交互数据,成为学生数据信息的又一重要来源,从而实现学习资源供给和学生数据反馈的良性循环。高校应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大数据平台的管理工作,并指导教师学习正确使用大数据平台,为教师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
高质量的数据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认知基础,但是大量无关信息的涌入,影响了数据的精准度,使得教育者难以挖掘数据资源的更大价值。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高校应该明确数据信息的收集遵循适度、适当的原则,尤其是涉及隐私的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高校应精准限定大数据的维度边界,把数据收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次,高校可利用大数据冲洗无关信息和筛选有用信息的技术,实现数据信息和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关联,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避免陷入对大数据权威的迷信和盲从。大数据只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手段与工具,并非仅仅靠简单的定量分析就能获得准确结果,还需要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职业素养、价值判断等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契合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大数据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如果网络安全和数据信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就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服务器遭到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有可能危及用户的隐私、财产甚至是人身安全。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等问题。所以,高校应着力完善数据安全机制,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第一,建立专属身份识别码,严格数据平台准入制度,设置用户权限清单。第二,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任用德才兼备的技能专家负责大数据平台管理工作,实时监控数据安全,定期进行综合风险评估。第三,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交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考核评价体系。第四,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对平台上的各类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和传输,并做好备份。一旦出现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要能及时补救,保护平台及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