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赋能社区治理的实施路径
——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2023-04-15 05:21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基层社区

钱 江

(金陵科技学院 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69)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入社区支持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地方性体现在社区性

新兴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主要由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决定。

1.公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24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1]。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学校从事的教育事业属于公共事业,是由国家举办并由政府财政经费维持,为社会培育输送高级知识分子、提供社会服务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性质,公立高等学校尤其如此。新兴应用型高校大多为地方高校,其办学治校和建设发展的经费和社会资源多来自所在地方,办学定位的地方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一线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地方的主动性。

2.社会性。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其日常办学活动并非单纯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源的投入已成为高等学校办学发展的有益补充。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社会也为高校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形成校地互动发展的双赢局面。

3.开放性。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科研、教育、信息、人才资源,这些主要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长期支持与帮助,高校也应积极回馈社会,通过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社会服务职能实施的主要面向是社区

作为高等学校五大职能之一,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曾经将世界主要国家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途径概括为五个方面:(1)大学提供设施及人力资源供社区使用;(2)满足社区提出的各种要求;(3)主动参与研究社区的不同需求;(4)根据社区需要,分析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供各种可能的对象;(5)主动向社区提供与其身份相符的服务项目。也可分为四类: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综合服务和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与高新技术产业。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对于研究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资源有限,其落地转化形成的社会生产力较小,社会影响有限,短时间内不足以支持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履行社会服务职责,社区则成为学科资源落地转化的首选。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建设发展先天不足,学校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必须主动寻找与研究型高校和同类型高校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解放思想,科学谋划,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果还跟在研究型高校后面亦步亦趋,盲目贪大求全,在中国高校之林中的弱势地位只会愈发明显。社区由于体量相对较小,对高校资源的要求不高,长期以来容易被研究型高校忽略,但与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定位相契合。同时,长期服务社区带来的示范效应和集群效应,也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效。

二、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入社区支持社会治理的可行性

(一)新时代社区社会治理面临的政策机遇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终端环节,也是基本的治理单元和关键点。社区虽小,但与有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时期的驻村工作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思想与实践来源。2015年,在总结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全国57 68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12.8万个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这标志着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上升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可以说,第一书记制度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陵科技学院赋能驼头社区取得的成功经验

金陵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任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始终坚持并深化“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锁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把南京作为第一服务方向、第一主要目标、第一优先发展的区域指向,实行“南京化”体系战略,主动融入南京、借力南京、服务南京,进一步增强学校与南京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携手基层社区、开展共学共建、推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其中,携手驼头社区,积极开展共学共建的成功实践,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3]。

2016年以来,学校对接南京市高淳区驼头社区,积极推动高校资源辐射地方、赋能基层,将社区作为学校大力实行“南京化”体系战略的重要支点,走出一条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助推党建引领,建强战斗堡垒。学校先后选派三名优秀年轻干部赴驼头社区任“第一书记”,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帮助做好社区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基本制度落实。同时,还安排专家为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通过谈思想、教政策、授技术,让村里的群众努力有方向、生产有热情。

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参与驼头社区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彰显了高校在推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有效作用,更展现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赋能基层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使命担当。

三、金陵科技学院赋能社区治理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理念先行,把好服务社会导向

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扎根所在城市办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实施“南京化体系战略”,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南京能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一是主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学校围绕南京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软件、网络安全、智能科学与控制、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等学院,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学科专业结构与南京产业布局和创新产业体系全面契合,着力培养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坚守人才培养目标。金陵科技学院始终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积极响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召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良好职业发展素养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三是贯彻校地融合发展思路。学校紧扣南京市“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和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深度融入南京发展,与秦淮区共建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与江宁区共建台创园新校区,与南京市社科院、南京市工信局、南京市科技局等20余家南京市域机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内重点企业来宁合作共建产业内先进的实验室,引入国家级科研院所来宁合作共建高端创新平台,与近百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力打造一批优质的校企合作成果。

(二)坚持组织引领,强化双向育人能力

在育人维度上,高校和社区各有所长,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有着丰富的党建教学资源,社区则能为师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加强高校和社区党建的融合对接,能帮助社区党组织发挥好统筹资源、协调各方的职能优势,让社区资源活起来、人才队伍聚起来、战斗堡垒强起来,推动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为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能帮助高校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形成更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项目,进一步完善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一是选优配强挂职干部。挂职干部背后的高校和关系网络是其派驻社区工作的强大支持力量,也是为社区争取资金、资源的重要来源。选派能力强、思路活、学问深、懂基层的优秀干部到基层社区任“第一书记”,用高校和地方基层党的干部的双重身份,建立起高校和社区党组织的桥梁纽带,及时将高校的优质智力资源引入基层社区,将高校的先进文化融入社区治理,从而为高校的社会服务、教学实践、技术成果转化开辟新的领域。二是强化校地共学共建。在“大党建”格局下,高校融入社区治理,党组织共建是有效的方式。双方联合开展党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寻找工作中的共通性和互补性,将各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共同致力于社区治理和协同育人,为双方发展服务。2021年,金陵科技学院共有25个党支部与南京基层社区、企业的党支部结对共建,围绕科普宣传、产学研合作、助老爱幼、文明社区创建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坚持资源共享,增强基层造血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越来越依靠智力资源的转化。高校拥有的人才、技术甚至文化等高质量的智力资源,都是基层社区不具备的,因此,高校融入社区社会治理的方式之一就是提供外部“输血”资源,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有效激发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服务。高校可以依托人才优势和教学资源,为社区提供技术咨询、专业培训,提升社区整体专业素养。2002年,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市教育局共同成立“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依托高校资源,以教育“稳就业、助致富”为目标,主动承担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指导工作,每年坚持“百场、万人”的培训规模,20年来共开展培训1 600场,培训农民14万人,培育了9个省级高水平基地,为南京市的乡村振兴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搭建长效合作平台。高校除了做好技术下乡、技术上门的服务外,还可以发挥自身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或产业研究院等形式,在基层社区打造技术高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为社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能培训与专业指导,为社区机构和创业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咨询、设备、场所等共享资源,积极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金陵科技学院2013年开始与南京禄口皮草小镇开展合作,依托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与学科资源,对区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升级、人才培养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作成立“国际皮草产业研究院”。经过5年多的努力,联合研究成果“皮毛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草小镇获批南京市首批特色小镇建设单位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年产值由5 000万元快速增长至45亿元。

(四)坚持文化融合,提升社区文化内涵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如果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对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内涵和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高校赋能社区治理的成效。一是统一考虑文化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寻找社区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以活动为载体推动高校与社区的文化融合。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大学师生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特别是结合专业开展活动;另一方面,高校的文艺团体也可以走进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的艺术内涵。金陵科技学院话剧社、大学生艺术团定期走进基层社区演出,获得基层群众好评,其中大学生艺术团被认定为南京市五星级群众文艺团体。三是实现高校硬件资源的共享。高校可以向社区开放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设施资源,既能提高公共科教资源的共享使用效率,又能作为社区文化设施的有益补充。例如,向社区开放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博场馆,开放学校教室和报告厅,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学习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开放学校田径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满足社区居民运动锻炼需求,从而帮助社区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结语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战场,也是不断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区域。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制约,普遍表现为治理资源匮乏、组织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组织、经济和人才等治理资源匮乏。广大高校普遍具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能够盘活基层社区内源性的治理资源,通过搭平台、建设施,铺就社区发展“新路子”;通过传技术、育能手,夯实专业技能“老底子”;通过讲政策、解难题,提高居民参与主体性,从而帮助社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跃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4]。积极赋能社区社会治理,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深入对接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还有利于学校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高校和社区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荣、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基层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层在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