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明
(贺州市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广西贺州,546899)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承担着为广大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职学校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落实“双证书”制度,将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专业科目的考试、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1]在这一背景下,中职学校应积极将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毕业生达到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此,中职学校要调整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岗位实践、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融合,把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资格认定和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完善实习实训制度,改革评价考核机制,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保障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以下四方面的价值:一是为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型;二是为促进融合育人、深化多元育人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三是为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供了新的实践抓手;四是为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突破口。[2]然而,自“双证书”制度实施以来,一些中职学校出现了教育观念上的冲突,未能准确把握“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与职业技能证书相关的专业课程,偏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训练,关注技能竞赛的结果,过度追求考试通过率。对那些与“赛”“证”无关的课程,部分中职学校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2022年8月,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中国职业发展成就,为发展“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3]一是以岗促教,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机制。岗位能力标准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依据,职业学校应抓住这一依据,以岗促教,以岗促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机制。二是以课促改,构建新的“三教”改革机制。教师、教材、教法三大要素是围绕专业课程形成教学体系的。职业学校要基于“岗课赛证”融通构建新的“三教”体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和深化“三教”改革。三是以赛促学,构建新的学习激励机制。职业技能大赛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评价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新手段,对职教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考验众多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水平。四是以证促训,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机制。职业学校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以证促训,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机制。[4]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岗课赛证”融合教学的实质是“把岗位引入课程”和“把课程引入岗位”的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打破以往的“学科化”的思维方式,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积极促进企业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为了克服“岗课赛证”融合教学面临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校企合作资源分配不均、实践教学形式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不足、校内和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浪费等困境[5],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重要手段,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的改革。通过“岗课交融”,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得以覆盖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专业或教学模式。因而,中职学校在推进“岗课赛证”融合时:一方面要把岗位引入课程,借助行业龙头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和考核方面的最新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育教学,增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把课程引入岗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再现知识技能应用的具体情境,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育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从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岗课”融合模式是指借助项目导向、任务导向及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形式,把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标准与工作场所的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拥有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将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联系在一起。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子商务专业(以下简称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发的课程模式基本符合“岗课”融合的要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为确定岗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提炼和细化知识技能,形成课程学习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分别设定网店运营与推广、网店美工、网络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客服、商品拍摄、物流等核心课程,对应企业设置的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客户服务类岗位及美工设计类岗位等。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坚持校企合作育人,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兼合作共建课程;坚持实践课程中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到50%以上,从而确保以企业生产岗位定课程、由岗位指导课程、在课程中体现岗位的现实需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已和昭平县七冲瑶生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客户服务类岗位及美工设计类岗位、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工作岗位,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岗位认知、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由昭平县七冲瑶生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陆仁胜先生担任任课教师,讲授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物流三门课程,把企业需要的岗位人才技能融入教学,使学生拥有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在“课赛”融合中,技能竞赛的项目、标准与行业的职业要求、技术需求紧密结合。“课赛”融合将职业竞赛与中职学校的教学联系起来,将竞赛内容、标准和考核纳入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职业技能训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就业信心,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课赛”融合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二是通过课程评价,营造出良性竞争的技能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与本地知名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派遣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有关产品的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业务的不同流程和环节,经过企业培训后再参加竞赛。学生准确把握技能竞赛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增强了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将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建立了“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我校还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学期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昭平县七冲瑶生态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运营的各个环节,如物流打包、线上营销等,促使学生掌握各项业务技巧,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三年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技术、微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等赛项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10余项,充分展现了课程教学与竞赛训练相结合的效果。
“课证”融合指的是按照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将证书的要求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证书是对职业标准的量化考评,而且证书体系包括低、中、高三个等级,因此,应构建具有递进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证书制度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密切相关,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较短的周期性,而且证书所涉知识和技能具有模块化的特征,因此,中职学校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时也应设置相对独立的模块。通过“课证”融合,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课程模块,保持专业课程的先进性和职业适应性。
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图形图像处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中级图形图像处理员、高级图形图像处理员证书等;第二类是应用能力类等级证书,包括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等。同时,某些与职业岗位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上岗的必备条件,如图形图像处理员资格证书等。各类证书考试的通过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专业教学成果与学生职业水平,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紧密结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昭平县七冲瑶生态有限公司、昭平县采山花特色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课证共生共长”模式,很好地将考证与教学融合在一起。三年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电子商务专业资格证书有计算及排版证、“1+X”网店运营推广、农产品电商运营、初级电子商务师,考证通过学生累计100多人次。
第一,中职学校需要准确把握学情,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正确的目标定位基础上,中职学校应按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潜能,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并制订相应的目标。例如,中职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发展目标将学生分为升学型、就业型、创业型等。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潜力,学校可以更好地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体现专业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个性化,以确保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二,中职学校应对课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并构建校内外联动机制。中职学校可制订与“赛”“证”相关的管理制度。在“赛”方面,学校要构建完善的选拔机制,实行统筹管理,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从而实现“赛课融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区域性和行业性的职业技能竞赛,帮助他们在各种平台上获得实践经验。在“证”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在毕业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当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型和数量,并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
第一,中职学校需要系统地整合课程标准体系,将国家职教标准、行业企业准入标准、岗位标准、竞赛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发挥各种标准对于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功能,确保教育教学符合实际需求。第二,中职学校的课程资源要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系统选择教学内容,打破单一专业的局限性,建立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特定职业群体相关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这更容易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所修课程,有助于实现各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中职学校必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推动“岗课赛证”的融合,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合理规划教学方案,分步设置教学模块,分层分类开设课程,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第一,基于“岗课赛证”融合教学的要求,中职学校和企业建立联合育人共同体。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联系起来,同步开展教育和培训,将生产工作、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科技研发、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落实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责任。中职学校要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企业的意见,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企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岗课赛证”的有效融合。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通过“引岗入课”,赋予实践教育环节以更重要的地位,并融入教学活动,追求实践性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通过“引课入岗”,将课堂教学移植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提升。第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革命,完善“线上+线下”的混合课程改革。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当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实现“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6]
“岗课赛证”融合是县域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中职学校推进“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对接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整合现有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对本地企业的人才及岗位需求、相关资格证书、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课程建设现状等调研,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学生就业岗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体系,建立“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其经验可以为其他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