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升、刘开、康磊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我国科技事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当前正处于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追赶过程,部分领域已与世界一流处于交替领先状态,未来发展可参考的目标越来越少,在“无人区”构建新发展业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生成重大原始创新、如何持续支持重大原始创新、如何科学推进重大原始创新等深层次问题日渐凸显,协同创新模式变革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抓好基础研究是破解上述问题的根本。笔者结合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的特点,提出一种有组织地推进此类项目联合攻关的模式,即针对某一技术领域创新发展,在相关研究主体间建立研究联盟,提升各方的协同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撑基础研究能力跨越发展。
重大基础研究具有一般基础研究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等。通常表现为:什么时间能出成果难以预估,什么方向能取得突破难以预知,哪个组织或个人能实现突破也难以预测。相关研究表明:纯基础研究的成功率是3%,应用研究的成功率一般为15%。此外,原创性基础研究往往短期难以见到明显成效,需长期的研究和技术积累,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通常需要若干年乃至数十年。因此,要在综合研判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保持很强的战略定力和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
原创性基础研究还表现出非共识性,原始创新通常源自超前的研究思想,往往与当时公认的“理论”不符甚至相矛盾,大量的原始创新都经历了从非共识到共识的漫长过程。另外,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主体内部和固有的组织边界,需要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多类主体深度参与、集智攻关、协同创新。
重大基础研究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一方面,重大基础研究一般需要突破一系列基础理论、核心关键技术、验证评估体系等,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需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另一方面,重大基础研究一旦突破,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和效果,可辐射带动科技和一系列产业的跨越发展,诸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和成果应用的重大变革等。
重大基础研究往往是若干基础问题研究的合集,包括科学理论、先进理念、设计方法、共性技术等多种要素。一方面,表现出基础性,要深挖基础机理、解决科学问题,强调专业研究的深度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表现出系统性,重大基础研究有攻关周期、目标实现、能力提升的刚性约束,各项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深度交叉耦合,与传统的一般性预研项目、单点式课题研究差异较大,要确保研究内容、指标等协调匹配,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牵引、高效协同。
针对上述特点,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要创新管理模式方法,需将多方面基础研究水平高、专业优势能力强的研究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建立长期稳定、持续投入、分工明确的协作创新共同体。研究联盟的建设运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以实现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模式与有组织攻关结合,在一定时间约束下,针对选定的研究主题联合开展研究攻关,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
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研究联盟的定位是开展任务攻关的有机载体,由各研究主体以协议或备忘录形式联合结成,围绕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相关工作,汇聚高水平人才团队,搭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非法人、非营利性的协同创新合作组织。
联盟遵循“对标一流、聚焦短板、提升能力、重点突破”的理念和“强强联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主要任务是在基础研究方向取得突破,产生原创性成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基础研究汇聚,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用”紧密交叉协同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推动加速实现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由若干基础项目组成,各基础项目承研单位是本方向研究联盟的发起者,负责组织实施本方向研究联盟建设工作。按照方向设置,联盟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下设若干联盟成员单位、理事会、学术委员会、联盟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联盟组织机构
研究联盟由若干成员组成,包括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发起单位为理事长单位,参与联盟组建的各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联盟成员有遵守联盟章程、参加联盟活动、扩大联盟影响力、推动协同创新、支撑联盟良好运行等义务,并享有重大政策、决议和事项讨论表决等权利。
理事会由联盟成员推荐代表组成,是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领导联盟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制定和修改联盟章程;批准和取消联盟成员资格;决定联盟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工作任务;决定理事及理事单位;提名、选举和任免理事长、副理事长;决定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的聘任;指导联盟办公室工作,听取和审议办公室工作报告等。
学术委员会成员由理事会遴选和聘任,由院士、知名技术专家、资深管理专家等组成。主要职责包括:为联盟研究方向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对联盟单位承担的相关项目技术方向、方案、指标和路线进行评审把关;参与联盟指南评审把关与入围单位遴选;指导联盟的科研活动,推动联盟学术交流等。
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联盟办公室负责联盟的全过程组织管理和协调保障等工作。主要职责包括:审核各成员单位履行各项义务和享受各项权利的情况;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议;负责组织、管理、协调联盟的各项工作;负责联盟理事会会议的召开;负责联盟成员加入与退出;负责组织媒体宣传、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
联盟遵循“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工作机制,畅通内部协调沟通渠道,构建了“项目共研、人才共育、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研究联盟运行机制
联盟成员可优先提出指南选题建议,联合开展指南专题项目申报,联合开展研究攻关,联合申报或互相支持申报国家及上级部门科研项目;鼓励联盟成员在联盟框架内发布科研合作项目,采取“揭榜挂帅”或“赛马制”等方式竞争择优。
鼓励和吸引联盟内单位优秀毕业生到项目承研单位工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联盟内单位的优秀毕业生;优先接收联盟内单位本科生、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利用联盟内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结合承研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管理人才培训。
鼓励和支持联盟成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及对外科技合作,开展国家级基础研究能力和科研条件联合论证与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开放使用。
联盟成员以讲习班、研讨厅、技术巡展、技术交流会、联盟简报等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开发的知识产权按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根据各自在合作研究中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取得的知识产权及其收益;明确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利益分配原则;联合申报或互相支持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项。
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要提高效率、增强效益,就必须搞好协同创新,研究联盟的构建就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具体实践。通过项目研究任务带动,形成了联合研究、协同创新机制,吸引了一大批包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相关研究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知名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等在内的优势单位积极参与研究攻关工作,在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带动了工业部门内部基础研究热,初步营造了基础研究创新生态。
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突出基础研究的主轴主线,面向各研究主体广泛发布项目指南,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承研任务体量、经费规模、研究重要性等因素,选取了一批重点优势合作单位进入第一批研究联盟建设名单,将多领域、多学科、多单位、多方面的教授专家组织起来共同研究,齐心协力打基础、破难题、攻难关、提水平。通过深入合作,在原生技术研究、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支撑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目标如期实现。
基础研究传统上并非工业部门的强项,大学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科研院所往往更有特色和优势,联盟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为工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搭建了与基础研究优势单位互学互鉴的平台。通过联盟的建设运行,有力提升了工业部门科研人员对最新基础理论的认识、掌握,并熟练应用于工程的能力,促进研究人员成为既懂科学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强化了基础研究科学素养的养成,锻炼了队伍,为持续推进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攻关做好了人才资源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