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
出生于浙江湖州的梁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这一本梁希先生传记,选取了他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和非凡经历,集中展示他孜孜以求从事林业科学研究与教育,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顾年迈不辞辛劳地谋划新中国林业事业的精彩人生。
——选自《大地之梁——梁希传》“后记”
《大地之梁——梁希传》于2021年11月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科普作家季良纲先生创作的第二部科技人物传记,上一部《科普年华——联合国“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于2018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两部图书都受到业界好评,其创作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一是立体写人,纵向写史。梁希先生1883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早年曾留学日本、德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林产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于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中国林学会等社会组织主要发起人,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党派和社团组织领导职务,是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近代林学开拓者、新中国林业事业奠基人和新中国科普工作领路人。
《大地之梁》是关于梁希个人的传记,全书共14章,每章对应于梁希人生不同阶段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及做出的主要成就。诚如作者在“写在前面的话”中所言:“梁希的一生,历经清末革命、民国创立、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阶段,从一介书生到政府高官,历经乡绅子弟、晚清秀才、武备军人、大学教授、林学专家、学会理事、民主人士、党派领袖、政府部长等多种身份、多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不平凡的生活学习、教育科研经历,心怀美好理想的长期探索,映照着‘跨越两个世代’知识分子的独特人生。”因此,《大地之梁》不仅书写了梁希从武备救国、科学救国到爱国奉献、责任担当的辉煌人生,塑造了他毕生从事林业科学教育丰满的科学家形象,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因梁希与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记勾勒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展现了他在历史大潮中的思想演变,挖掘了他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事件进程中的价值、作用,又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鲜活的社会进步史、思想发展史、科技教育史,可谓立体写人,纵向写史。
二是聚焦科技,落笔人文。《大地之梁》虽然写的是科技人物,但着笔却充满人文意味。除书名“大地之梁”别有深意外,全书每一章都以“嘉木名诗”开篇,精心选取一种名木,并配一首描写该名木的诗词作为引子,同时以“林人树语”解读名木所蕴含的寓意,可谓别开生面、别具特色、别有意境。如第一章“书香少年”选的是“树中珍品”银杏,配以宋代文人葛绍体《晨兴书所见》七绝:“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通过名木、名诗诠释生命的盛衰过程,描写四季的变化更替,为梁希日后的成长、发展作出铺垫,给人以珍惜时光、不负光阴的启迪。全书通篇紧扣一个“林”字,很好地体现了作为林业科学家梁希传记的特色,以及林业科普读物的特点。
梁希喜欢写诗,人称“森林诗人”,常常以诗记事、抒情,“一路行来一路诗”,是一位非常有诗意、有情怀、有人文底蕴的科学家。作者特意设立“森林诗人”一章,解读梁希的主要诗作,彰显他对森林、林产和林业教育科研的深厚感情,增进读者对他诗意人生的理解,让读者领悟文学底蕴、人文情怀和文化浸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是删繁就简,细处铸魂。梁希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林业、热爱教育的一生,可谓经历丰富、征程曲折、事业辉煌、人生精彩,可书可写的内容非常多。作者善于提纲挈领、删繁就简、采撷精华,谋篇布局“追梦林人”“林化先驱”“林学名家”“学会掌门”“九三领袖”“民主教授”“政府部长”“科普名家”和“一代师表”等章节,都突出了梁希作为林学科学家、林业教育家、新中国林垦部部长、社会活动家这4个最重要的角色,用有限的篇幅构筑起了一个丰满、立体、全面、真实、可信的科学家人物形象。
作者注重实地观察,善于发掘史料,通过细节描写丰富全书的脉络、主线,营造传记的人文氛围,彰显传主的性格品行。图书开篇描写了梁希故居老宅仅存的一棵银杏树,讲述了梁希童年的生活趣事;书末“附件”收录散文《一棵银杏联想》,记述这颗银杏树的来历、现状及参观者的感悟。一株银杏,前后出现,首尾呼应,突出“林”字主题,贯穿全书主旨,足见作者用心之良苦。
为了彰显梁希作为科学家求真务实的品德、作为政府官员顾全大局的操守,“政府部长”一章详细记述了梁希在黄河三门峡水利建设工程决策过程中的态度。他认为,在泥沙送河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在水情最为复杂、最为凶险的黄河中游建造大坝,失败是必然的。观点鲜明,态度坚决。但是,一旦中央确定了工程建设方案,他又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保留个人意见,积极配合,尽力补救,积极倡导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建设西北防护林。
四是尊重历史,合理想象。人物传记必须尊重历史,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认真辨析、去伪存真,对史料中记述不全或与历史不尽相符之处,季良纲采取认真考证、适度存疑态度,既如实记载,又给读者和相关研究者留下思考、探究空间。梁希1906年被选送日本留学,最初入日本士官学校,有资料记述他在那“学习海军”。季良纲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那个时期的日本士官学校只培养陆军军官,设有步兵、炮兵、骑兵等科,并没有海军科,故予以纠正。
在基于事实和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对梁希在重要人生转折关头或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思绪和心境,做了合理的想象描写,使得传记更加生动、亲切。如1916年梁希在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專业学成回国的远轮上,1943年梁希在周恩来等人在重庆新华日报社驻地为他60大寿的寿宴上,1945年梁希在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时会见包括他在内的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上,作者结合在场人员的回忆等资料,都对梁希在当时情境下的心理感受进行了适度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
作为曾多年从事科普工作的同仁,喜读季良纲的《大地之梁》,多有感慨,特填《画堂春》词一首,以表情怀:
江南望郡栋梁丁,青春热血国倾。育林兴会普科行。一代师英。
传记平生书就,浓情翰墨盈萦。精神不朽品德晶。青史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