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杰 杜红娟 张庆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法对甘肃省竞技体育面临的困境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目的是为了提高甘肃省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实力,促进甘肃省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方法,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体魄,二是促进甘肃省竞技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高校体育是我国推广全民健身的主要场所。而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从水平再到要求,都比高校体育更高,是衡量国家体育实力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受人口基数大的制约,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尤其在高考选拔体制下,“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在教师与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对我国高校体育整体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实践阶段,应当不断提高对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融合,达到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促使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并且为本省储备高素质运动人才提供必要保障。
1 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在国外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竞技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塑造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将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而且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应挫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 甘肃省竞技体育面临的困境
2.1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竞技体育实力薄弱
在国家级乃至国际级比赛中获得奖牌数量的多少,是评估一个地区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甘肃省在我国第6-8届全运会上获得奖牌的统计结果来看,获得金牌数量相对稳定,而从第9届全运会开始,全省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明显下降,并且在第11届全运会上只获得1枚金牌。基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甘肃省的竞技体育实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归根结底,与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竞技体育想要获得预期发展效果,则离不开足够资金的支持。近年来,虽然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疆土面积广阔,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有数据显示,甘肃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旧维持在我国各省的尾部。换句话来说,甘肃省整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该省的竞技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投入,资金十分有限。
2.2 科技含量不足,夺金点单一
相较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更高,训练更加系统,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地区的凝聚力,而根据对甘肃省近几届全运会的优势项目分析后方发现,主要集中在龙舟、柔道、摔跤等项目上。近年来,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越来越高,为体育科研工作创造了优越条件,促进体育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纵观甘肃省的竞技体育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与先进省份相比,该省的竞技体育科技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不论是在科技含量、科学化训练程度等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想要产生规模效益,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基础,通过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队伍和教练员队伍,为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奠定良好基础。很显然,目前甘肃省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导致该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赛实践证明,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本省在全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至少要培养三倍以上的冲金点。就是说,如果甘肃省想要将金牌数提升至往年的水平,至少需要在一个大赛周期内培养期12个优势体育项目。但是由于竞技体育整体发生水平受限,以至于该省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巨大阻碍。
2.3 甘肃省后备人才匮乏,导致竞技体育产业文化程度低
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核心,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的夺金实力。有相关数据统计,甘肃省近几年共计培养符合国际健将标准的运动员共计6人,仅占到全国国际健将标准运动员的0.4%。与此同时,根据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该地区的竞技体育产业政策尚未完善,优秀运动员的人数不断增加,不过,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仍旧十分明显。另外,从一定层面来说,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教练员作为运动员队伍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是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因素。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甘肃省在聘专职教练员的人数总量严重不足,且训练模式仍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为主,教练员队伍建设明显滞后,都会对培养优秀运动员造成影响。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想要在全运会乃至国际比赛上获得更好的名次,拿到更多块奖牌,则需要不断优化体育人才储备。体育人才不仅仅是指代参加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其中还包括专注于体育服务及赛事运营的专职型人才。只有尽快缩短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在一个大赛准备周期积累到足够的冲金点,才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甘肃省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发展与提升。
3 甘肃省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优化策略
3.1 借助高等教育平台优势,拓宽经费渠道
打破传统高校竞技体育建设资金的被动状态,是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中关键的一环。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平台优势,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与社会商业赛事运作公司的合作,围绕赛事冠名权、赛事转播权、商标使用权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全面打造高水平赛事品牌。与此同时,为了打造省级示范赛事品牌,还应成立专门的商业化运营部门,并对高校竞技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营体系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以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运营体系,充分发挥赛事品牌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化运营过程中,要保证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的正常运转,避免商业化过度造成体育异化情况。将赛事打造成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则相匹配的竞技体育产品,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各类型企业地参与其中,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这就需要相关部分对赛事的商业价值进行深度开发,并遵从商业化运行的市场规则,让更多社会资本看到竞技体育产品的经济价值。基础层面,对比赛中场地设施、球员服装等场景,根据曝光率、面积、使用时间等进行广告位设计,根据曝光程度的高低进行广告价格区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商业招投标。充分利用竞技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帮助企業宣传以提高其在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中的知名度。打造明星队伍,明星球员,对注册运动员、运动队进行商业化运作。也可以对特点突出、能力突出的运动员和运动队进行商业化包装,形成明星效应,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群众对赛事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运动员的生活质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内容应保障在不干扰正常训练和比赛的前提下进行。想要社会大众快速认可竞技体育产品,也可以借助赛事宣传打开市场,通过开放对体育器材商和装备供应商的独家赞助权,一来可以节省大量的赛事运动器材费用,二来可以检验产品的表现力和实力,从而提高群众对产品的认可度。另外,通过售卖赛事的媒体转播权,根据比赛规则适当插入一定数量的广告位设计,提高经济效益,为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
3.2 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人员编制
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才可以有效提高甘肃省每年大学生运动员的数量,进而促使省内各市区可以完成高素质体育人才储备任务。实践阶段,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时,首先,规范流程,对体育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训练、生活进行合理化、科学化安排。创新和优化运动队评价体系,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尊重运动员个体化差异及发展规律,促使运动员的特长充分发挥,一来促进学生运动员综合发展,二来为我国高水平体育事业发展完成人才储备;其次,对人员进行合理编制。合理的人员编制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基础,在进行人员编制时,应以目标导向为原则,对工作现状进行深度调研,结合多种因素对人员和岗位进行合理编制。各大高校是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培养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培养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然后才是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大学生虽然是受教主体,但他们同时还是一个自然人,而且是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人,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高校应根据学生运动员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水平,为其安排合理的训练内容。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化,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以促进其竞技水平和学习水平的双向发展;最后,在组织控制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运动队管理体系,包括领导方法、教练员配置等多个方面,围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对现行组织架构进行客观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际诉求及工作中出现问题进行评价和反馈。要知道,实时化反馈,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以促进运动队运行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生运动员全面综合发展。另外,还需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学校以外的第三方训练机构到校组织学生开展提升专项训练,促使大学生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可以显著得到提高。
3.3 建设一体化培养系统
一直以来,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并不顺利,究其主要原因,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矛盾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体育与教育这两大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严峻,对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造成了很大阻碍。其中,高校应当更好均衡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从根本上讲,大学生运动员要兼顾学业和训练,而其本身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之中。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对运动员身体造成损伤,而且还不利于其文化学习水平的提升。想要促进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必须将管理体制中的这些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对运动员的大学生活进行科学统筹及合理规划,对运动员的文化课程和专项训练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合理调配,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运动员全面综合发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工作内涵,既要关注学生文化素养和体育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建设,加强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的协同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实现后备人才成长的总体目标。要知道,个人綜合能力得以提升,才能为集体赢得更多荣誉,才能为祖国争光,由此可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可以相互协调的。因此,高校应当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自身育人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的融合发展向更高层次前进。另外,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运动员的时间进行统一规划,利用DMS疲劳监测系统,对体育和教育进行实时监测,为教育、体育、生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依据,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
3.4 提高系统运行动力
想要形成系统动力,则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机协调,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系统动力来自各个层次的需求:第一,微观层面,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具体指的是运动成绩、个人成就、学历等;第二,中观层面,包括体育系统、高校,具体指的是,高校通过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达成一定的业绩,一来有助于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来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第三,宏观层面,涉及国家和社会。通过提高国家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水平,展现国家实力,全面建设高素质社会。只有充分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求,系统才能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主体需求,就会减弱系统运行动力,导致主体积极性大大降低。而动力过大,又容易引发系统异化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应从以下层面着手:首先,国家层面应积极转变理念,简政放权,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给予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优惠政策,以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为基准,将中观层面的需求和微观层面的需求进行有效协调。加快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同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给予学生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支持;最后,在微观层面,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积极参与日常学习和训练,一来充分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二来为学校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是指以教育系统为培养主体,一方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全面提高甘肃省竞技体育水平。不仅如此,将地方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高校竞技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想要推动二者有效融合,则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可行的融合点,以促进运动员在体育和教育两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体育科研和决策咨询研究重点项目“甘肃省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1.陇东学院体育学院;2.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第一小学;3.庆阳市全民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