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服务扩大内需战略的思路选择

2023-04-13 06:21娄飞鹏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居民消费银行业

银行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积极服务扩大内需战略落地实施。本文指出,在总体思路上,银行业需要在做好投资领域金融服务的同时,探索加大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金融服务。在具体实践中,银行业需要推动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全面提升。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即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银行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积极服务扩大内需战略落地实施。在总体思路上,银行业需要在做好投资领域金融服务的同时,探索加大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金融服务。在具体实践中,银行业需要充分考虑投资和消费的互动作用,通过做好产品创新、强化科技应用、完善风险管理等推动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全面提升。

把服务扩大内需战略作为长久之计

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长久之计,银行业要着眼长远做好扩大内需战略金融服务。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脱钩风险持续存在,对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带来压力,需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作为大国经济体,经济发展内需为主导的特征显著,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具有内在需求。

全球经济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总供需平衡遭遇重大冲击。大航海时代开启全球化发展阶段并增进各国间的经贸往来,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交替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开启制造业回流,民粹主义抬头,为转移国内矛盾而实行贸易保护。美国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对我国发起贸易战并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已不再是单纯的经贸问题,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逆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疫情)、乌克兰危机爆发让部分发达国家进一步实施逆全球化,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正常经贸往来受到较大影响。由此一来,国际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

我國作为大国经济体,推动经济长期发展需要更多发掘内需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GDP已位居全球第二位,我国也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国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内部可循环,并带动外部循环。我国人口总量全球第一,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是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居民消费继续提升的空间较大。同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工业领域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综合这些因素,我国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从而带动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

短期看,受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美欧国家为应对通货膨胀快速收紧货币政策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减少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外围倒逼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2022年第四季度连续3个月单月同比负增长。就长期高质量发展而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都需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银行业要对扩大内需战略有更全面理性的认识,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从服务提升消费和扩大投资两方面发力

经济发展需要发挥供求两方合力,消费和投资大致分别对应需求和供给。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过程中,需要从消费和投资两端发力,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潜力,还要在两者之间形成协同互动。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我国近年来发展情况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主拉动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考虑到银行贷款结构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在稳定支持扩大投资的同时,着力围绕消费领域强化金融支持,并根据短期面临的情况和长期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

从投资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对资金有较多需求,需要加大对该领域的投融资支持。以制造业为例,在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引导带动下,截至2022年12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实现连续26个月同比增速超过30%。然而,从2010年以来的情况看,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下降的同时,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下降速度更快。根据世界银行和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从31.61%波动下降至27.44%,下降4.17个百分点;2010—2019年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例从16.98%下降至9.71%,下降7.27个百分点(见图1)。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速度更快,对制造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对不同领域投资采用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方式。202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基建投资较强,制造业投资稳定,房地产投资较弱的特点。2023年,欧美国家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减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有可能对制造业相关领域投资带来负面影响,此时银行业需要围绕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金融支持。2022年房地产投资呈现负增长并且负增长幅度越来越大的特点,房地产领域风险逐步显现,2023年房地产恢复需要银行业做好金融服务,从供给端围绕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基建投资中政府引导带动作用较大,2022年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也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银行业需要围绕基建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面对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思路,银行业在服务投资发展中需要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配套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

不仅如此,对投资的金融服务还需要关注长期发展需要。从充分发挥民营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为居民就业提供更多岗位的角度,需要加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角度,需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金融支持。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需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从消费方面看,需要看到我国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重点围绕这个方向加大金融支持。按照支出法GDP核算方法进行国际比较,我国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较低,尤其是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更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1—2021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比世界总体水平平均低近20个百分点(见图2)。我国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本身较低,未来消费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提升的潜力较大。在我国的居民消费贷款中,住房类贷款占比较高而其他消费贷款占比较低,为银行业扩大消费贷款提供了市场空间。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居民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4.9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34.2%;居民本外币消费贷款余额为56.04万亿元,占居民本外币贷款余额的74.78%;居民住房贷款余额为38.8万亿元,占居民消费贷款余额的69.23%。

短期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快速增加,对扩大消费有支撑作用,但要真正扩大消费还需要提供支持。2022年,疫情反复冲击影响居民就业收入,居民对未来预期悲观,服务类等部分消费场景受阻,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居民赎回投资理财产品,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居民购房动力不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居民存款快速增加。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增加17.9万亿元,存款新增额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虽然居民存款增加存在结构性因素,如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群体增加较少,定期存款增加较多等,但存款增长对扩大消费总体上影响是正面的,银行业需要围绕住房、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金融支持。

长期而言,要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服务消费占比较低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烟酒、居住、交通和通信占比居前三位,依次為29.8%、23.4%、13.1%,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合计占8.3%;同期美国居民人均消费构成中服务消费占比为65.44%。同时,居民消费升级也需要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围绕服务居民消费优化升级,改善居民消费金融条件,加强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的金融支持,不断满足居民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推动扩大内需战略金融服务质量提升

在金融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实施中,银行业需要深入理解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关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共同发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最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银行业不仅需要提供信贷服务,还需要通过支付结算、信贷、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实现服务的优化升级。为此,银行业需要做好产品创新,加强科技应用,强化风险管理等工作。

一是做好产品创新。之所以出现居民消费贷款中住房贷款占比高,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还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匹配的金融产品来有效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不仅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等直接支持消费,还要围绕居民非房消费贷款、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领域创新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围绕消费场景建设、服务类消费恢复等间接支持扩大消费。具体实施中,银行业可以探索结合不同消费水平、消费场景、消费领域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开发适应线上消费的金融产品服务。再者,银行业可结合民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所处行业、经营模式、资产结构等创新更多信用贷款产品,以更好满足其融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直接扩大投资,还有助于增加居民就业,间接扩大消费。最后,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银行业要围绕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创新金融产品。特别是房地产领域,在从供给侧创新金融产品发力的同时,还要从需求侧按照“房住不炒”的总体要求,对居民刚性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中的合理金融需求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加强科技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带来巨大便利,在服务扩大内需战略落地方面也需要加强科技应用,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就消费领域而言,银行业需要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寻找好接触点,更多通过融入或者搭建场景的方式为居民消费活动提供支付结算、融资支持等各类金融服务。面对新型消费发展,银行业需要利用好数字技术优化商业模式,探索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借助科技手段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投资领域,发展好供应链金融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个有效方式。为此,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各类金融服务中通过强化科技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业务办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景气水平回升态势,但“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在服务扩大内需上需要继续强化风险管理。首先,加强对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研判。银行业要对经济恢复发展态势进行全面的前瞻性分析,关注外部风险,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提供适宜的金融支持。其次,面对国内经过多年加杠杆,杠杆率总体水平较高的情况,银行业需要支持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防止杠杆率继续快速提高积累风险。再次,做好信用风险管理。银行业在基于财务数据分析客户资信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数字技术实时分析客户行为变化,提高客户资信状况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后,对具体领域风险,如房地产领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银行业要加强研判,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缓释措施;对老年人群体等做好风险宣传提示教育,防范金融诈骗风险。

(娄飞鹏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本文编辑/孙世选)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居民消费银行业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居民消费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