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力扩大内需战略落到实处

2023-04-13 21:11:48刘继光赵琴琴叶燕斐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消费

刘继光 赵琴琴 叶燕斐

助力扩大内需,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充分运用前沿技术,积极发展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确保扩大内需战略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三年的疫情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冲击。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全力恢复经济成为新一年的首要任务。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完善治理体系建设,督促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内部机制完善,着手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有效约束市场行为,加强风险管控,通过强体健身,金融机构将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拓展业务。同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将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产品服务创新,积极开发个性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充分运用前沿技术,积极发展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确保扩大内需战略落到实处。

深化零售业务改革,助力扩大消费需求

我国正加速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对于实现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拓宽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品质、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拓展数字金融业务,提高数字化能力,金融机构可以在缓解小微企业、个体户、居民面临的资金难题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跨行业、跨主体、跨区域的资金配置,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缩小不同领域、区域的金融服务差距,助力落后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居民个人综合授信政策,拓宽居民的资金自由支配空间,减轻消费者的利息压力。

数字经济对深化零售业务改革提出新要求。金融机构需要整合各类零售金融业务,发挥信用卡、按揭贷款、消费金融的协同效应,以消费者为中心,针对个性化消费需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实现前中后台一体化,前中后台服务既分离,又能有效衔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要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强化消费金融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防范居民过度负债、非理性消费等行为,及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零售业务改革,金融机构可以在扩大消费需求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一是积极扩大住房按揭需求。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末,我国人均居住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高达24%,是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需求,未来需要金融机构继续大力支持居民的住房按揭需求,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城镇化率已达65.2%,但城镇化发展还不成熟,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不均,城市建设也亟须进一步完善,新、老市民的住房相关消费需求都面临很大增长空间。比如,新市民面临大量住房需求,包括房屋购置、装修等;老市民则面临改善住房的需求,包括20—30年房龄的房屋装修、设施更新等;二、三孩家庭增多,也对住房提出了新需求。针对新、老市民的房屋消费需求,建议金融机构在产品差异化定价方面做出适当安排,对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给予有力支持。二是加大对汽车消费的金融支持。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截至2022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7873万辆,平均每千人197辆,约每五人一辆。按平均每户家庭三人的规模来计算,目前我国尚未实现户均一辆私人汽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未来还有很大的汽车消费潜力亟待释放。与汽车市场发展不充分并存的是我国汽车市场分布的不均衡,不同类型城市之间差异巨大。一线大城市由于车辆相对饱和、道路交通堵塞等现实性因素,在牌照发放方面限制汽车数量快速增长。与之对比,汽车容量尚未饱和的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区则仍有巨大的汽车消费空间。针对未来的汽车消费分布以及市场结构,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汽车市场的支持力度,为这些地区的汽車消费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可以为汽车消费提供分期付款、合理利率等消费金融服务。此外,结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积极支持电动汽车消费,推动绿色汽车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支持家电消费。在国内消费整体走弱以及全球通胀、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下,2022年我国家电消费下滑明显,家用电器内销零售额同比下降9.5%,家用电器出口额同比下降10.9%。随着今年社会流动和居民消费的迅速恢复,考虑到2022年基数较低、消费活动受到抑制的情况,家电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支持家电消费的金融产品,并在定价方面给予支持,比如,通过消费贷、消费分期、产品责任保险等产品服务,引导家电消费快速增长。努力满足居民低碳、绿色、智能、时尚家电消费升级需求。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品质量安全等保险服务。四是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普惠金融在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居民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年疫情对餐饮、旅游等行业造成严重冲击,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的困境,随着疫情的缓解,城市地区的即时消费、餐饮、旅游等生活性消费将迎来爆炸性增长。金融机构可以在餐馆改造、酒店设备更新等方面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餐饮、旅游行业快速恢复运营,稳定社会就业,增加低收入群体、边缘群体居民收入。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在农村地区推广普惠金融业务,为农家乐、土鸡蛋、特产水果等农产品提供包括小额贷款在内的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支持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合作社、林果业、养殖业等领域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快速增长。五是完善第三支柱养老服务。养老问题是我国迫在眉睫的重大社会性难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为13.5%,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接近30%。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提高了1岁。养老群体的增大、人均寿命的延长给我国的养老体系带来严重挑战。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为“补充”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最广,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未富先老”的特征突出,这也说明我国不能过度依赖第一支柱养老金,要搭建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未来需要引导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个人养老金融业务,利用养老资金匹配久期较长的金融产品,发行长期限金融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大型商业银行通过理财子公司开展养老保险业务给予支持,拓展银行作为养老金账户管理人的资金托管职能,支持理财子公司充分利用母公司的网络、信誉和品牌优势,探索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业务。引导开展价值投资,提高理财性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深化公司业务改革,助力扩大投资需求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是未来经济的主要趋势,科技也将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面对新背景、新趋势,继续深化公司业务改革极为重要。第一,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服务水平。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主方向,这一阶段对既熟悉金融业务又精通环境科学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亟须加大ESG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批成熟的ESG专业人才。第二,要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在推进客户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准确判断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风险,提升客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开发符合企业发展阶段和特点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综合化金融服务。第四,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发知识产权质押、未来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担保方式,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第五,强化风险管理。例如,对城投公司要准确判断其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和现金流,确保金融支持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深化公司业务改革,助推投资需求释放,金融机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一是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项目,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投资规模。缩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积极支持水利工程、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研究推出资产证券化工具。完善融资结构设计,实现项目成本与收益的更好匹配。二是支持绿色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发展水电、风电、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推出绿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既能满足短期的用电需求,又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三是支持制造业发展。满足制造业投资需求,加大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等领域发展。助力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软实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发展供应链产业链融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紧跟绿色发展趋势,助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四是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证券、保险、私募、公募、信托、理财等非银金融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如为种子期企业提供启动资金,为成长期企业提供VC、PE等资本支持,为具备条件的企业IPO提供金融服务。对现金流良好、管理规范的科创企业,银行机构可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提供信贷支持。要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金融工具的作用,实现信贷、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有机结合。

深化国际业务改革,以外需带动内需释放

国内、国际循环并非相互割裂的两个单元,扩大内需,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带动。出口既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还可以保障外贸企业稳健发展,提高国内生产性消费需求及外贸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促进生活性消费的扩大。为有效扩大出口,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须深化国际业务改革。研究推出不同产品的套期保值方案,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拓展人民币使用范围,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业务范围,支持发展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投资。加强境外机构与境内机构的配合,合理评价母子公司绩效,提升集团公司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着力防范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风险,助力贸易融资高質量发展。深化国际金融业务改革,助力扩大出口需求,金融机构可以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为全球贸易活动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全球通胀潮导致的发展危机正在加剧,国际贸易面临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压力。据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全球贸易总量或将增长1.6%,较此前预期下调2.7个百分点。面对全球贸易增长低迷的现状,金融机构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银行机构可以为货币结算支付、融资供给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保证国际贸易结算顺畅进行。二是加大对汽车出口的金融支持。中国的汽车出口异军突起,2022年中国的汽车出口总量达到311万辆,超越德国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今年有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可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海外市场的金融服务能力,将业务延伸至境外的子公司、分公司,或与境外金融机构展开合作,支持从汽车维修到4S店的汽车全产业链发展,为扩大海外汽车消费、提高我国汽车出口量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账户开立、管理、支付结算、信息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三是加大对出口业务的保险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合作,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作用,助力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加强银保合作,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积极对接外贸企业需求,创新保单融资产品,扩大融资规模和客户覆盖面。加强海外资信调查、理赔数据、贷款分类、贷后(保后)管理等风险管控数据信息共享,为银行甄选项目、防范风险提供便利。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依托政府统保平台,采用“政府+银行+保险”等方式,为出口业务提供融资支持。

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持双循环发展既是金融业的使命担当,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任务。面对总需求约束的现实困境,要加大对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消费者收入预期,稳定消费信心,引导消费行为。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激励机制,将政策资源多向一线倾斜,营造愿做事、能做事、敢担当的氛围。优化尽职免责制度,使得基层人员放心展业。同时,金融机构还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良好的金融环境助力扩大内需战略顺利落地,促进实体经济快速恢复,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做出积极贡献。

(刘继光、赵琴琴供职于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叶燕斐为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本文编辑/秦婷)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消费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02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6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