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越窑纹饰发展研究

2023-04-12 02:03许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越窑美学思想

许瞳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越窑纹饰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发展。越窑纹饰传承汉代装饰纹样的风格,器物纹饰以简朴素净为主,釉色淡青,纹饰种类较多,纤细生动。越窑纹饰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情况,体现了隐逸自由的社会生活风尚,其发展演变受当时美学思想转型的影响,向深层次哲学文化发展,不再局限于对表面现象的解释,而是借由美学思想激发创造个人自由意识,达到提升审美追求、创造价值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越窑;纹饰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29

越窑始于东汉,盛于魏晋,衰于两宋,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第一个烧造出瓷器的窑口。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对越窑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开启了越窑考古研究之路。从此以后,在宁绍平原相继发现了重要窑址的遗迹,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上虞窑寺前窑址、傅家岭窑址、慈溪小岭头窑址、上林湖窑址、东钱湖郭童岙窑址、东钱湖大水岙窑址等。这些窑址大多发现于浙江省上虞、慈溪、余姚、绍兴等地,代表了越窑青瓷艺术不同时期的工艺与艺术发展水平。

1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频繁交替,这虽然造成了社会动荡变迁,但生逢乱世,人们却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自由。不同阶级的人对于思想与生活、文学与艺术产生了各阶级独有的追求和探索,多元的思想汇聚产生了关于美学命题的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最终得益于精神文化上极度的自由和解放,该时期对于美学的概念理解已近于完整,当代学术界广泛认为中国完整意义上的古典美学体系建立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由此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完整体系。中国古代哲学一直将对“形”与“神”的理解作为阐释生命哲学的关注点,而延伸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中,“形似”与“神似”更加成为研究的两个核心命题。抛去艺术类型、表现技法与制作工艺等因素,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一直都是在试图表达“形”“神”这两个方面,其中特别提出了“贵神似,重写意”的表现特点。对于“神似”与“写意”的比较一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思想。①关于“贵神似,重写意”理论的形成,受到西进的佛教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本土道教文化朴素归真、亲近自然的思想为“形神观”美学思想的转变、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究其思想本质,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还是佛教思想与本土宗教的融合,它們所形成的更为复杂化的教义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而具有了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教义与哲学理论则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之争”的思想论战给当时及后世的艺术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大发展。这一场美学思想上的变革,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我国的青瓷生产工艺水平日益提高,表达形式和器型品种更加多元,它由两汉延续传承,至魏晋时期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其次,绘画方面顾恺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步入成熟阶段,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善于突出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创作突出“以形写意”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都成了传世名作,奠定了中国古典绘画发展的基础。最后,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创作了《声无哀乐论》,讨论了音乐中的本体与本质的问题,此时的民族大融合也进一步促使民乐传入中原,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种类,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在此时更加多元化。通过宗教思想的影响渗透,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创作形态和审美规范得到了全社会的追捧。②

2 美学思想形成的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国家和不同民族都处于分裂与融合的历史动荡中,政权割据,汉胡交融,文化与政治、哲学与宗教等方面也面临着外来思想的冲击。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加速造成社会文化发展的转折。影响社会发展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重新重视,扭转了汉时儒家思想的教条规范限制,朝着更为自由的方向发展;二是美学思想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引发了当时各社会阶层对时间发展与人生归宿的思考和追求;三是佛教思想西进与本土宗教融合迅速传播,迎合了统治需要,被上层阶级接受并推广,因此,美学宗教化的趋势在造物观念及人们的精神价值取向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社会动荡割裂,但是思想的多样化发展,反而促使美学思想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③

统治阶级、文人集团、普罗大众都有着自身阶级所代表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时代与阶级特色,注重人文精神与宗教哲学的个人表达。在玄学之后,佛教在中国本土也日渐壮大,并出现了佛玄合流的现象,而后继续发展则又与道家思想相碰撞,此时的道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趋向完善。庄子的道家艺术审美要求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整个道家艺术审美的总纲,④但庄子的更深层次主张道家的意象论与意境论,这对艺术意境要求更为深远,它也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思想演变的基础。道家美学的特点是从“无我之境”,到“天下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的最高层次,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道家自然主义的审美标准正巧与人文发展的趋势相符,因而也成为社会风尚。我国传统人文艺术觉醒于这个时期,是后来研究我国古典文学、诗词、书法、现代美术、音乐等传统美术门类的重要理论基础。至此文学艺术创作逐步挣脱政治和伦理思想的约束,进入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呈现出更关注自我、更直白表达内心的状态。这一时期的各类作品主题经常设计为人生与过去、将来的感悟与展望等内容,其中一部分萦绕着悲恫、感慨与虚无,一部分表达了“清”“雅”,还有体现出了社会美学中的宗教化与世俗化的两个美学发展趋势。当时的各阶级一则存在对社会发展悲观、消极的感叹,同时也表现了对人世、命运的强烈渴望与留恋。⑤那个时代的美学观点是人对所处环境的主观理解和态度,都是借助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建立在物质文明生活之上的,让人加深对精神境界和生活走向的全新认识与体会。当时的社会流行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那么美学观点也会因此改变。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动荡多变,反而引导人去思考个人的存在问题,也为艺术创作营造了一种自由精神大行其道的创作环境。

自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它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影响可谓巨大。尤其是在魏晋时期推动着我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变革方向,一方面禅宗的佛家心性理论启发了文人探寻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佛教形神观注重神似倾向、注重写意,追求自然精神。这一倾向激发了人类审美主观能动性,也启迪了魏晋诗人的美学创造意识和体验,因此有审美创新原动力的重要含义。这些学派与宗教促使魏晋时期的美学迅速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也带动了越窑青瓷工艺审美的发展。

3 魏晋时期越窑纹饰的宗教化与世俗化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鲜有影响,直至魏晋时期大发展阶段,越窑的发展轨迹才与佛教的发展兴盛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魏晋时期社会虽然动荡,但却也是越窑发展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激烈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锋,为越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传播机遇,宗教文化与手工艺文化两个文化符号相互融合发展。通过考察六朝砖画的纹样,许多研究证明其中的莲花图案和佛教文化相关,研究阐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纹样演变的影响,一系列出土器物印证了佛教对传统莲纹样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⑥目前对越窑器物纹饰研究学界也比较认同魏晋时期宗教文化对纹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在青瓷器皿上大量地表现了莲花、团花、忍冬等以佛教文化为中心内容的艺术创作主题(图1),其中也以莲花纹饰最具有代表性。莲花是佛教圣花,它的形态接近于宗教符号,因而一般认为莲花尊的出现与佛教密切相关。莲花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有时代特征的青瓷器物造型,它是一种以莲花为主要装饰主题的青釉陶瓷(图2)。通过越窑出土青瓷器物上的莲花纹样特征的表现,可见当时佛教思想对器物造型、表现方法及其寓意的深远影响。越窑青瓷纹饰源头以及演变过程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魏晋南北朝宗教迅猛发展与社会文化变化,产生了许多创作元素,它们成为装饰艺术中非常流行的经典题材。

对主题的表达,魏晋南北朝前期继承了大量汉及三国时期的创作素材,西晋时期堆塑罐的制作依然延续对教化与神性题材的表现,生死的界限依然是可以借由魂瓶(图3)被世人跨越的。而一些人间题材的强化表现,则预示着人自由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的纹样装饰又反映了动乱时期文化思想激烈碰撞产生的多元发展,不同阶层的生活、地域风土,伴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迁移,有了更为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烧制作品中,仙神元素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个体生活相关的活动与场景,如农业、牲畜养殖、渔猎行乐等生活情境(图4、图5)。这些逐步成为越窑青瓷装饰的主要题材和构建塑造内容,这些题材积累为研究中国制瓷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 魏晋南北朝越窑纹饰的美学思想内容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形”“神”的重新阐释,支持了佛教宗教教义中关于因果轮回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的肉体灭亡并不会使精神消散,生与死只是灵魂的过渡,灵魂(即“神”)“犹如火”,肉体(即“形”)“犹如薪”,薪燃尽后“火仍存”且可以燃亮其他薪,⑦因而青瓷创作中纹饰的刻画正是反映了这一哲学观点。这一时期的越窑纹饰的发展轨迹是一种宗教精神延续的表现,纹饰的表达内容渐渐脱离神仙这类不切实际的内容,转而向现实生活过渡。

4.1 美学思想与艺术创造形式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以来,从陶器的制作到瓷器的发展,受材料工艺所限长时间局限在简单的纹样装饰和器型塑造中,随着制造水平的提升,釉彩烧制的出现才使装饰内容有了进步。通过艺术形态构建真实生活场景,这一时期对于青瓷的外观形式与装饰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表达。造型形式上出现了大量特殊器型的作品,如堆塑罐、羊圈、猪圈、灶台等微缩场景及食物用器皿的创作都更加精细化;而在纹饰创作上则吸收佛教艺术特色,强调了忍冬纹、莲花纹的装饰作用。借由装饰形式的多样化,工艺技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社会审美认知也得到了提升,在器皿的纹样装饰上以及在线条花样、故事创作上有了极大的创新。

4.2 世界观与人本思想的凸显

三百年间三十几个王朝交替覆灭,长期的动乱带来人民思想的分崩离析,瓦解了秦汉以来复杂神秘的宗教神学世界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作品中有许多是围绕凡人的生活展开,其中有如盌、捧盒、扁壶、狮形烛台等样式新颖的器物(图6~图8),还生产大批殉葬用的明器。这些作品更多以人为中心,构筑世间关系,更接近人神交融的境界。

4.3 美学思想与审美创造的具象化

在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社会生活的具象化成为越窑制品生产创作的趋势。这一时期青瓷纹饰的变化包括了宗教化、世俗化两个重要特征,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元素,更在造型上突出生活场景与人物活动瞬间,着重通过当时的烧制水平提升,突出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出当时的社会风尚,这就有别于其他藝术形式抽象的二维表达。越窑青瓷采用雕刻、捏塑、模印等多样化的装饰技巧,将纹饰三维化、具象化,呈现出精细生动的生活场景。在这一时期,作品既表现了社会形态,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追求,这其中魏晋美学求真精神对人的价值导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5 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重要的转折期,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越窑青瓷的发展借助了社会环境的变化,集不同宗教及思想流派哲学思想于一体,兼收并蓄,厚积薄发,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通过青瓷纹样的变化,吸收外来文化精要,同时将纹样发展融入人民生活中,使青瓷的艺术形式更接近生活,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越窑纹饰的发展从粗略到成熟,从纹样醇厚质朴到精细华丽,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进步,也是整个中国艺术发展的进步,为青瓷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重振青瓷艺术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②⑥詹志和.佛教影响与魏晋时期美学精神转型[J].文艺研究,2005(7):73-82,159.

③李立新.设计史与六朝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视角[J].艺术百家,2013,29(2):170-172,48.

④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⑤张燕.魏晋南北朝河西走廊墓室壁画世俗化美学思想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5):50-51.

⑦罗宗真.六朝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越窑美学思想
越窑青釉直颈瓶
青瓷出越窑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