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古皋”青铜文物精品的艺术鉴赏

2023-04-12 07:27:13王丹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鉴赏青铜镜像

王丹琪

摘 要: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种和传播,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皖西博物馆是展示古皋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载体,集中和生动展现了古皋历史文化的精髓。作者结合皖西博物馆的“镜像古皋”专题展览,着重对其中部分青铜文物精品展开艺术赏析,以阐释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希望对研究古皋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镜像;古皋;青铜;精品;鉴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5

1 皋城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皖西博物馆的展陈特色

六安,也称为皋城和皖西,位于安徽省的西部,大别山的北麓,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分布着丰富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见证了多种区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夏代时期,六安属于皋陶后裔的封地,因此六安也被称为皋城。先秦时期,六安地区曾先后归属英、六、舒蓼、舒鸠、舒庸、吴、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六安大部分地区属衡山郡。西汉时期隶属衡山国及淮南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始设“六安国”,下辖六、安风、安丰、蓼、阳泉五个县,取六县、安丰首字,合为六安,也具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含义,反映了汉武帝统一中央集权,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意图。以后,此地或为郡、县,或为军、州,大都以“六安”为名,一直延续至今。

皖西博物馆始建于1980年,新馆于2011年落成使用,新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分为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近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新馆建筑风格独特、标新立异,采用了宫廷加庭院式的建筑布局,结合徽派民居院落的空间设计,整体属于汉代建筑风格。藏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开辟了“走进皖西”“文脉延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设置了“镜像古皋”“星光灿烂”“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展示单元,充分彰显了古皋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近现代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近年来,皖西博物馆依托丰富的展陈资源,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积极开展文物展览和知识宣传活动,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对文物保护的热爱和兴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目前,皖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并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2 “镜像古皋”青铜生活器的艺术赏析

商兽面纹铜爵(图1),此件藏品为青铜酒器,流长而窄,三棱锥状足,半环形鋬,腹部装饰图案为兽面纹,鋬内腹部有两字铭文。酒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酒文化,在祭祀、宴席、朝聘等场合都是必备之物,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繁荣,也丰富了青铜器的器型和功能。如《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又如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中引《韩诗》说:“一升曰爵,爵,尽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三升曰觯,觯,适也,饮当自适也。四升曰角,角,觸也,饮不能自适,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讪也,饮不能自节,为人所谤讪也。”这些文献资料中记载了多种造型的青铜酒器,体现了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爵是重要的青铜酒器之一,在商代盛行,造型上如“象雀”,雀鸟是商人的图腾,具有祭祖敬神的内涵,成为祭祀礼器的重要器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了此件铜爵,其他酒器还有商弦纹斝、商青铜兽面纹双柱爵、战国羽状地纹方格铜扁壶、汉铜鐎鐏、西汉铜樽、西汉铜壶、西汉铜钫、清蕉叶兽纹觚等藏品,体现了青铜酒器的盛行和酒文化的繁荣。

商代南方风格青铜尊,代表性文物有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商兽面纹青铜大口圆尊、湖南华容出土商兽面纹青铜大口圆尊等。商代青铜器的器型一般为大口圆尊,纹饰与殷墟发现的早中期的大口尊类似,特点是口径大、颈长、圈足,尊体上饰有鸟兽纹饰,铸造工艺精湛,此类型的青铜器在我国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都有发现,体现了中原商代文化风格。商代青铜尊工艺精湛,纹饰丰富,线条精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力作。

甗是我国古代烹饪的器皿之一,如汉兽首衔环铜甗(图2),其中上部的甑为圆口,平沿,束颈,附耳,圈足,内有一箅,可以放置食物。鬲为小口,扁圆腹,平底,三足,素面。鬲在下部,用以填炭烧火。此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蒸煮食物,类似于现代的蒸锅,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根据考古发现,近年来,皖西地区出土了一些汉代文物,如甗、壶、罐、鼎、盆、卮、灶、釜、甑等烹饪的青铜器皿,饮食器具发现多,从中可以看出皖西地区在汉代前后饮食文化的繁荣景象。

秦国“寺工”铜鼎,此件藏品形制为青铜鼎,鼎身上有多处铭文,其中包括“九年寺工周工革隹”的铭文字样,可知其铸造时间为秦王政九年(前238)。寺工在秦代为官职,主要职责是铸造兵器,根据史料《三年相邦吕不韦戈铭》记载:“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诏,丞义,工写。”对寺工的官职进行了描述。此件藏品铭文为寺工革隹,同时记录了官员的姓名为革隹。此件青铜鼎还有“西共”“西厨”等铭文,属于秦代地理名称,记载的是使用的单位,也就是“西共”“西厨”两个地理单位先后使用过此器物。

汉铜博山炉。中华熏香文化历史悠久,在古代社会较为流行,特别是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喜爱,选用芳香类植物,通过熏燃、佩戴、涂抹、饮服等方式使用各类香料,可以发挥祭祀、香身、熏香、驱虫、祛病、修身等功效。汉代熏香文化繁荣,特别是熏香文化推动了青铜器的铸造,以汉铜青铜博山炉为代表,博山与道家文化有关,主要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博山炉的外形犹如山川,因此形象地命名为博山炉。博山青铜香炉一般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耸立,多采用镂空工艺,并饰有云纹、鸟兽、山川、龙凤等纹饰,当炉中的香气四溢时,香气就会穿过这些镂空的纹饰缓缓飘出,博山炉就形成了烟雾缭绕的意境。青铜香炉藏品十分丰富,其他展品如西汉熏炉、南朝三足带柄铜熏炉等,体现了皖南地区熏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唐代铜镜造型丰富,突破了前代程式规范,实现了传承发展,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唐代铜镜的图案除了有瑞兽、植物、鸟兽、铭文、人物、画像等纹饰外,还增加了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铜镜构图多为环绕式和对称式,布局清新,线条流畅,生动活泼,采用了高浮雕手法。

唐代千秋葵花形铜镜(图3),此件藏品为唐玄宗时期所铸,纹饰为葵花形,半球纽,主纹为蟠龙,祥云飘绕其间,铸造精细,栩栩如生。根据史料记载,自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始,他把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每逢千秋节,常赐予大臣们精美的铜镜,一般饰有龙、凤瑞兽图案,被称为千秋镜。此镜花枝自然,流云飘逸,蟠龙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唐玄宗在其《千秋节赐群臣镜》中写道:“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寓意长寿是唐代铜镜的时代特色,其他铜镜类藏品还有战国蟠螭纹镜、东汉长宜子孙镜、汉范氏铭神人车马画像纹镜、唐千秋万春铭龙纹葵花形镜、五代牡丹纹方镜、宋素面钟形挂镜、元人物故事纹执镜等。

3 “镜像古皋”青铜器的越文化特征

战国跽坐铜人(图4),铜人呈跽坐状,跽坐指的是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和脚跟上。此件战国跽坐铜人藏品体现了越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先秦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分布着众多越族支系,他们依山傍水,主要通过打鱼和农耕为生,形成了越地的文化习惯。“断发文身”就是古越的重要文化习俗之一,史料上有不少记载,如《墨子·公孟》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史记·赵世家》载“越王勾践……文身断发”,《庄子·逍遥》载“越人断发文身”等。由此可见,古越地区“文身断发”是一种文化特征。“断发”就是将额头和两鬓的头发剪短,这种发型不同于中原民族,与越人的生活环境有关。此件藏品铜人身上有明显的文身图案,或是越人为了抵御水中的蛟龙威胁,以保障生命安全,这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图腾体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人与汉人的文化不断融合,此种“断发文身”的古老风俗才逐渐淡化和消失。

又如春秋铜鸠杖首和杖镦,也体现了古越人“断发文身”的习俗。该文物出土于绍兴漓渚中庄村坝头山,其中杖首长约27厘米,銎径3.7厘米。杖镦长约31厘米,銎径为3.6厘米。鸠杖为动物仿生型,包括杖首、杖身和杖镦三部分,青铜鸠杖的顶端坐立着一只鸠鸟,鸠鸟翅膀伸展,通体羽毛纹饰。鸠鸟属于一种动物的图腾,在先秦时期主要是敬老和族群中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所用。该文物纹饰雕刻精美,采用了几何纹、祥云纹、蝉纹、涡纹、云雷纹、蟠虺纹等。杖镦展示了古越人形象,在杖的底端有一个越人铜俑,采用了跪坐的姿势,蓄发至额前,身上有几何纹、蝉纹等纹饰,也体现了古越人“断发文身”的风俗。

4 “镜像古皋”青铜兵器的文化内涵

蔡国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曾两次迁都,第二次迁都时位于安徽寿县境内,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战国蔡侯产铜戈(图5),此件铜戈出土于六安一座战国早期的楚墓中,铜戈上刻有铭文“蔡侯产之用戈”。根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十九年,成侯卒,子声侯产立。声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由此可见,蔡侯产指的是蔡声侯,战国人,公元前471年即位,在位15年,死后的谥号声侯。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带有蔡侯产铭文的一般为兵器。铜戈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兵器,具有击、刺、勾等功能,横刃锋利,刃锋向内,可以装木柄,可横击,又可钩杀。战国兵士中就有勾兵的兵种,主要作用是钩杀马匹和战车等。铜戈在青铜器时代所向披靡,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当时的军事利器。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刻有“武王之童胡”的铜戈已出土过多件,铭文和铸造工艺一致,统称战国武王之童胡铜戈。“武王之童胡”指的是楚武王的族人,名为童胡。楚武王为熊通,楚国丹阳人,芈姓,名通,熊氏,楚霄敖次子,楚若敖之孙,楚厉王之弟,为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以后,楚武王杀其兄自立为王,执政时期楚国国力渐盛。据先秦文献记载,在族氏和名字中间加上之字,一般为族人的谥法规则,因此,由“武王之童胡”可知,童胡应为武王的族人。

此外,还有一件精美的战国“廿三年”铜戈藏品,这件魏国的铜戈铸有铭文“廿三年东阳上库工匝冶□”。据考证,廿三年指的是魏惠王在位的公元前347年,铸造地点在东阳的上库,工匠和冶炼人名等信息并没有铭文记载。

5 其他青铜文物精品的艺术鉴赏

群舒历史文化悠久,位于江淮地区及皖南沿长江的区域,早在虞夏时期就是战略要地之一。春秋时期,群舒也是徐、楚、吴等国之间纷争和争夺的对象,因此,群舒地区的出土文物遗存多,特别是青铜器较为丰富。比如舒城凤凰嘴出土的春秋铜铉鼎和春秋牺首铜鼎、六安毛坦厂出土的春秋曲柄铜盉,此外,还包括平盖立耳鼎等特色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对研究和阐释群舒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晚期,楚文化成为主流,因此,六安地区的青铜器风格具有了楚文化的特征,器物造型和工艺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纹饰题材和铭文记载也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春秋“子汤”铜鼎(图6),此件藏品主要是烹煮器皿,肩部有阴刻铭文“子汤之,子子孙孙永保用之”字样,根据专家考证,子汤是器物主人的名字,该铜鼎由鼎盖和鼎身两部分组成,为小口造型,具有东周时期楚文化的特征。

战国“大莫嚣玺”青铜印章,此藏品是以楚国官名命名的器物。在楚国的古文字中,敖皆作嚣,因此莫嚣即莫敖,是楚国的官职之一,莫敖的职位仅次于令尹,此官职属于武将,并同时参与王图议国事、以备征询的职责,一直持续到汉初。

6 结语

“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皖西博物馆“镜像古皋”专题展示单元展示了青铜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皋城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让文物“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和社会发展服务,要依托皖西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平台,加强对古皋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和阐释,推进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宣传,提升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參考文献

[1]周崇云,朱华东,陆勤毅.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3):94-102.

[2]侯卫东.江淮西部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2012(6):79-86.

[3]吴家智.安徽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初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9.

[4]张钟云.淮河中下游春秋诸国青铜器研究[J].考古学研究,2000(00):140-179.

[5]缪鹏.江淮地区春秋青铜器研究现状[J].黑龙江史志,2010(7):1-2.

[6]宫希成.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J].东南文化,1999(5):38-43,4.

猜你喜欢
鉴赏青铜镜像
青铜之光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镜像
当代党员(2020年20期)2020-11-06 04:17:52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4:44
镜像
小康(2018年23期)2018-08-23 06:18:52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3:52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6:49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4
镜像
小康(2015年4期)2015-03-31 14: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