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步健 洪帆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史,就是领导人民致力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艰难起步、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建设中奠基立业、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中推进深化、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变革中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的实践观念等丰富的哲学意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4-0005-09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nd times valu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GENG Bu-jian,HONG Fan
(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 great strugg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s a history of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d a difficult start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of“self-reliance and perseverance”,deepene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forging ahead with determination”,and enriched in the great change of“self-strengthening,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such as the value stance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the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nd 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t practice. I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provided a new choice for latecomer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and contributed Chinas proposal for creat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peoples happiness;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本质要求作了科学阐述,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史,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伊始,就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以及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要主题和主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意识到不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无法创造通向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同样不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防安全就不可能有以真正站立起来的姿态一心一意进行现代化建設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我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和人民意识到既不能走欧美两极分化、精神萎靡的现代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和我国过去那种体制僵化、缺乏效率的现代化道路,等等。总结不同时期我国现代化的不同特点,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艰难起步、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建设中奠基立业、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中推进深化、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变革中丰富发展的演进逻辑。
(一)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艰难起步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现代化得到巨大发展,近代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1840年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4。鸦片战争的发生尽管不能说是中华文明的衰落,但毫无疑问地说明当时中国整体实力的衰落,实现现代化也由此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对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始终没有摆脱西方现代化的摹本,未能得到真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觉醒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在终于找到救国图强之道的同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完成“开天辟地的大事變”,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通往现代化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漫漫征程。尽管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使用“现代化”一词,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政治抱负中已经蕴含有建立现代化中国之意。如李大钊就较早地从马克思的“现代经济组织之趋势”[3]51探究西方“现代的文明”的“悖论”与“陷阱”,认为“资本制度越发达,在资本制度下的文明越进步,劳动者越受苦痛”[3]273;瞿秋白则提出建立“现代的社会主义”[4]。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伊始就认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不可能在被殖民、被奴役的状态下实现。这就是说,建立一个独立的现代主权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得以走上并发展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前提和必然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推动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推动工业化并以此谋求中国发展,实现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较为迫切的任务。在开展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提出中国建设工业化的愿望。他在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会议的招待会上强调:“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5]146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只有这一切,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才是中国人民所欢迎的。”[5]1079毛泽东的这些讲话反映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初愿望。随着革命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确立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6]这一伟大任务。中国的现代化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艰难起步,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迈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建设中奠基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肩负维护国家安全、巩固中国革命实现的“站起来”的成果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7]的重要任务。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蹈苏联模式的覆辙,我们党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针,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建设中奠基立业。毛泽东曾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时指出:“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8]为了提升工业化水平,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水平也由此得到显著提升。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建设现代化的任务已初见雏形。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9]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分两步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要以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由此被正式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初绘蓝图。这一时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并不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时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的国情,就急需解决的重点任务[10]而作出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不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而且在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丰硕成果,极大地巩固了我国“站起来”的国际地位,并为“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中推进深化
虽然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建设中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现代化事业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精神鼓舞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为了使我国的发展由不同程度的不平衡走向比较平衡的局面,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性。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163。同时,他还将我国的现代化生动地比喻为“小康之家”的现代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1]237为了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认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11]240因为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国防建设,而科学技术本身也是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1]356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12]。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造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问题与矛盾。为此,江泽民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3]463,指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13]532;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4]365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4]67。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四)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变革中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需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发展,将中国式现代化带上了更加宽阔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变革中得以全面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凸显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奠定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自此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全面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5]。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16]。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对于基本实现的现代化和强国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比较清晰而又具体的描述。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1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的奋斗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宏伟的蓝图。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3的同时,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0。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进行了科学阐述,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落实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中国人民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并努力为全人类的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包括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的实践观念、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以及共性與个性相统一的辩证观念。准确地认识并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内涵,能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一切为了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积极探索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主体[18],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9]。这就是说,我们党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观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紧紧依靠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0]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通过依靠人民力量、带领人民奋斗,激发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活力,在实践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同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作为工业化建设的主体,在革命实践中为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人民真正地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对于新中国建设表现出非常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取得了丰硕的工业化成果。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提出小康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本质特征,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奇迹,既充分表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者、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伟大历史自觉担当精神和伟大历史主动创造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者、奋斗者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1]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易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蕴含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中心任务。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我们党根据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实事求是地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表达,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探寻适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仅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还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因此,“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22]的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为实现现代化创造前提。这就是说,只有建立独立自主的崭新中国,才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华势力范围被取消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政策,因此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实行了既关注人民福祉又注重国防安全的现代化战略,建设“四个现代化”成为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冲锋号和时代最强音。遗憾的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我们出现了路线偏差和严重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在既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出属于我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11]237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并付诸实践,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我们党的百年现代化探索之路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哲学依据,我们党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聚焦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独立自主的实践观念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23]67。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从哲学意义上说,独立自主既是对自身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根本作用的肯定,也是对自身矛盾是自身发展的根据的肯定。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社会形态发展特殊规律相统一,提出我国必须独立自主探索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在百年的艰苦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观念,对无产阶级政党理论进行创造性运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恩格斯认为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旧国际退出舞台后会“得到机会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24],但问题是旧国际何时能退出舞台。鉴于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是一个绝对独立自主的政党”[25]。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独立自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将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探索并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6]的革命道路,在毛泽东提出的“中國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7]的原则指引下,不断走向成熟,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并为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反思欧美现代化和苏联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旨在“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8]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29],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5]699,并将“坚持独立自主”作为中国共产党过去一百多年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并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之一。
(四)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形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30]我们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本着历史自觉的精神,运用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来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单向度发展带来的现代化陷阱。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习近平十分重视坚持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不仅把它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把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31]正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嵌入了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等各个领域,而且在整体和部分、动态和静态、过程和结果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西方式现代化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霸权主义、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等问题,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单一的经济领域的变革,而是综合性地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系统发展进程中。这样的系统观念使得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经济上的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积累,而且注重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及法治中国建设、文化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传承以及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践行、社会上的共同富裕及生态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强调“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主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人与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这种以人为本的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部分都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立、丰富和发展。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从静态看,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动态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各项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从而既有效避免中国式现代化改旗易帜,又有效避免中国式现代化封闭僵化,从而将守正创新的理念与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完美统一并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总之,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哲学基础,它强调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的精准把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各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与相互促进。正是坚持了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念,中国式现代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时,依然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五)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观念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仅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而且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并在此过程中把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动力。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体现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等方面。但中国式现代化仅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同于西方,且世界上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事实也证明,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国家真正成功的并不多。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遵循现代化的普遍发展规律,更注重我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实际问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及现代性元素相结合,形成既具有普遍世界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个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形态。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的视角审视,现代化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为西方塑造了现代化的蓝本,而且对全球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轨迹施以深远影响。尽管西方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贡献,但西方所塑造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普世的,也不一定完全适合其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尽管受到了西方式现代化的某些启示,却并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机械复制。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逾180年的不断转型和探索,在从认识现代化到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从学习西方式现代化到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跨越,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集中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上。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行稳致远,又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劲动力。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再版,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观念,是中国在不断探索和前进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于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对于世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进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丧权辱国时期,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才得以改变。不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追求历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演进发展的历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政治前提;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而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制度和文化前提;进行改革开放,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物质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社会历史条件[32]。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现代化道路不仅满足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33],其形成是中国发展、社会巨变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生动诠释。站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将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124。
(二)为后發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寻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现代化”开始于西方,由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开启的西方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对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过去数百年间,大多数后发国家在探索通往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以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为基本遵循,甚至形成关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即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是世界上“唯一的”“成功的”现代化模式,并形成所谓的世界各国必须采用的现代化“模板”。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视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一味强行推崇物质享乐主义、奢侈消费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等所谓现代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毫不隐讳其“西方中心论”价值观的同时,也给其他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悄悄布下了现代化的“陷阱”。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新的进步,而是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政治动荡的发展“怪圈”,并一步步陷入阻碍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泥潭。
中国式现代化另辟蹊径并取得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3]64。这一伟大崭新的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33],从而为世界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基本国情、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遵循全面协调的发展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类社会具有伟大意义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不但坚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又不一味照搬他国模式,是后发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最好借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罕见的减贫和脱贫奇迹,我国将会不断丰富发展并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从而在推动我国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精神力量,进一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三)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西方社会越来越将中国作为推行其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严重威胁,并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中竭力营造带有西方世界霸权主义特点的“中国威胁论”,努力使“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社会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种舆论工具。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倡导的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同西方“非此即彼”“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现代化发展逻辑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彰显中国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同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伟大创造。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基本原则和重要特点,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价值遵循。西方的现代化模式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4]。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与和谐。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人类共同发展,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平等性和多样性。在霸权秩序支配下,国际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主要还是西方先发国家,而占世界总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在艰难追赶。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1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全面发展,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我们党自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起,就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从“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到今天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积累发展经验和成就的过程中更加成熟地把握发展的全面性。
总之,现代化有着自身发展的演进过程,既有共同而普遍的发展规律,也有存于其中的各个国家文明特殊性带来的特有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也会通过实践不断向世界彰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将在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智慧、精神力量的同时,推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我们将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不断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8.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7.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张占斌,王海燕,毕照卿.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文明形态和时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4):42-5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2.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9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3.
周康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1):33-40.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1).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253.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0.
列寧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
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4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1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4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N].人民日报,2023-10-01(1).
颜晓峰.全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09-117.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责任编辑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