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2023-04-08 12:04刘洋李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模式新时代

刘洋 李阳

摘 要:基于对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其发展现状,深入查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存在的堵点问题,通过借鉴浙、粤两省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深化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应对举措,提出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社会治理;文化供给;运行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教育的运作模式、效能评估和推进策略研究”(CGE210091)研究成果。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需要以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原则,以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为方法展开的基本逻辑,实现从引领乡风文明向培养时代新人、从文化供给向文化传承、从精准惠民服务向乡村振兴、从化解矛盾问题向社会治理的功能发展[1]。

一、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现状

天津市为进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科学理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弘扬时代新风尚,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深入调研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现状,聚合现存问题,以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长效发展,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天津经验”。

(一)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目前,天津市共建有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228个、实践站5 121个。各试点地区不断拓展三级工作体系,扩大文明实践覆盖面,在滨海新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5个全国试点区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面向城乡基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从试点区向其他行政区全面推开。近期,推动涉农区65个重点领域镇村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07个,基本实现中心、所、站、点全覆盖。

(二)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进入经验借鉴、广泛推广阶段

经实地调研,借鉴浙江、广东两省实践中心建设经验,为天津市深入拓展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建设性思路。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推动试点工作从局部试点向面上铺开迈进,从阵地建设向功能拓展转变,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证和机制保障,以具体文明实践志愿项目的推进为抓手,打通不同部门活动场所是推动“阵地联动”落到实处、发挥效能的重要举措[2]。二是打造特色平台,统筹资源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化、硬件设施共享化、运营管理一体化、功能作用综合化,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利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形成文化、科技、教育、民政、卫生、体育等部门工作合力,彰显各自平台的特色。三是聚焦群众需求,健全服务体系。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在教育、文化、医疗、法律等方面的需求,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身边事、说明白道理,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一盘棋、一站式、一体化、一揽子”全链条服务运行体系。四是发掘文化资源,培育特色项目。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地方文化传统对于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丰富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内涵、扩大受众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3]。针对以上两省的工作思路和经验做法,天津市将进一步做好中心建设经验推广工作,逐层下沉,推动建设工作落地落实。

(三)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

天津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形成“线上+线下”双元服务平台。在线上宣讲教育、文艺、科技、农科、民政、法律、卫生、体育等服务信息,形成志愿服务市级项目“供给菜单”,为群众提供精准、专业、优质服务,形成“基层点单—中心派单—志愿组织接单—群众评单”供需服务链;在线下常态化聚焦理论宣讲看病就医、移风易俗、文化生活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开展面对面宣讲1.7万余场次,服务群众86万余人次,组建志愿服务队伍442余支,推出志愿服务项目530余项,为实现基层群众常态化服务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二、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存问题

(一)实践形式单一,需求对接有差距

实践形式不够丰富,产品供给不足。从目前分中心和社区实践站开展活动的形式和数量上看,“帮、乐、庆”的活动较多,“讲、评”活动较少,实践形式与群众需求有差距[4]。

(二)协同管理乏力,服务功能不完备

各城乡街道、社区之间资源分布和力量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供给不平衡,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统筹资源的局面尚未形成[5]。

(三)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

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财力支持路径单一,社会力量主体参与渠道较窄。在实践阵地建设上存在短板,受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条件所限,社区活动场地用房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场地使用率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资源对接不畅,机构建设不完善

缺乏与社区公共事务有效衔接,比如,未能与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形成无缝接轨,存在机构建设层次不齐、管理措施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整合资源欠缺、资源对接乏力等问题。

三、打造天津市特色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和实践评价体系,优化志愿服务,打造天津市特色实践中心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管理层—服务层—运营层”三维立体管理机制。健全党建引领的治理机制,建立由党组织统一领导、各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协同的治理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分层推进的管理模式。强化横向纵向联动,打造实践中心、所、站的“三纵”组织体系,横向推动科技连接生活、企业连接社区、文化连接邻里的“三连”功能服务体系[6]。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实践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活动评价体系,对各实践机构开展的活动项目和内容、活动数量和质量、群众的满意度等定期进行考核,规范文明实践机构的建设和运行[7]。

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优化志愿服务保障,孵化培育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鼓励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志愿服务项目领队,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引导,并邀请专家学者担任志愿服务首席专家,推动党工、社工、志愿者联动形成规模,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品牌化迈进,打造出具有现代化大都市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挖掘津门文化优势,发挥天津市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近代历史独特风韵,培育地方特色项目。积极开展文化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以红色阵地、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杨柳青古镇等具有鲜明中国近代史见证的历史遗存为标志,把创新理论以曲艺、戏剧、说唱等形式通俗化、本土化、大众化,体现天津市特有的北方文化艺术大都市优势。积极推动新思想学习与传播,打造独特海河文化符号的特色实践中心,打响天津市文化外宣金名片。

(二)融合线上线下阵地,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聚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整合、激活、改造、升级各类各层次阵地,盘活现有资源,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建立志愿培训服务学院与文明实践培训学院等阵地,推进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教育。搭建社区教育平台、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及适老服务平台、网络惠民服务平台等[9],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为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娱活动开展,提供有形的阵地和软性服务。以城乡协同发展为动力,强化城乡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享保障机制,拓宽文化需求沟通渠道,听取群众相关意见,不断深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将各类阵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用好网络技术,实现共建共享,拓展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载体。截至2022年底,天津市互联网普及率达86.6%,较全国互联网普及率高了11个百分点。该数据证明,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城乡居民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是必然趋势。目前,天津市正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社区(地区)延伸[10],从试点乡镇向全国范围的县级行政区全面覆盖,积极探索智慧数字运营新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服务机构的客户端App、微博推广号、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化工具,在线上平台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延伸文明实践领域[11]。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推广文化资源,做到文明实践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通过网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均衡化发展,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普及性、便捷性。

开设“天津文惠卡官方服务号”(取代现有“文惠卡”),以其为天津地域特色活动推广的载体。“文惠卡”自发售以来,受到市民的好评,直接补贴给市民的项目,为群众提供了惠民服务。然而现有“文惠卡”项目的运行还存在供给失衡、城乡分割、信息不对称、宣传模式落后、青年人积极性弱等问题。为此,现应整合天津市现有的群艺馆微信平台、非遗中心微信平台、天津文化中心网站、北方网“公共文化民心桥”平台等,优化资源设置,采取文明实践“全区一张网”的管理模式,根据文明实践不同单元之间资源和需求状况,实现单元之间资源共享,整合全区的文明实践优势资源[12]。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消费,促进本地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经费筹集模式,实施差异化运行机制,增强文明建设实效

以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服务运营。支持企业的产品和服務流入城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保障城乡基本文化权益均衡。由政府文化投资集团,与大学、图书馆、律师事务所、健康企业等需要在城乡社区树立品牌形象和开展业务的单位,共同出资建立公司或组建专业团队,负责运营新时代实践中心(所、站),解决平台可持续运作的资金和专业团队问题。

建立“群众需求库”,结合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积极回应群众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公共服务,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形成“实践中心(所、站)制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的工作模式。围绕教育文化、实践普及、健康养老、医疗卫生、民政法律等内容,精心策划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健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制度,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所有常住人口,提升受众对文明实践的认同感与积极性,增强文明实践建设实效。

构建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多元化示范项目建设为目标、以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平台的“天津路径”。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交流、文化设施、产品展示、遗产保护、服务评估、政策指引等平台,为人民群众知晓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提供便利。实现优质文化建名城、优质文化惠民生的发展目标,统筹联动、把准定位、有效服务、强化责任、推动落实,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路径优化研究:以贵州省X市为例[D].贵阳:贵州大学,2022.

[2]袁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社会治理,2022(6):79-85.

[3]张明海.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及其拓展[J].理论视野,2021(12):46-52.

[4]张晨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5]魏酩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及当代价值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3.

[6]董健平.新时代文明实践背景下的图书馆融合发展研究[J].图书管理,2022(7):169-171.

[7]李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理论宣传路径优化研究:以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21.

[8]赵旭光.志愿服务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J].中国社会工作,2019(34):23.

[9]郝备.文化润疆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伊州区为例[J].兵团党校学报,2022(2):88-93.

[10]孙向荣.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新路径: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例[J].建设经纬,2019(3):93-96.

[11]李康.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以W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21.

[12]陈矜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以天津市文惠卡为例[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刘洋,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

李阳,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模式新时代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基于SPOC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运行模式探索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