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古城墙为研究对象,从完备且独特的防御体系、古代文化的见证、与古代三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等角度对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进行分析,以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襄阳古城墙区位特点和情况,了解襄阳古城墙现如今的状况,同时利用相关设计策略手段为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的转型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襄阳古城墙;历史文化;设计转型
如今,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建筑遗产作为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也开始被逐渐重视。襄阳古城墙作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涵盖独特性、历史见证性及历史文化的联系性。本文从襄阳古城墻的历史功能性入手,研究襄阳古城墙的城墙布局规划,以地形和规划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找寻潜在的传承和保护的契合点,实现相应的设计转型,达到寓教于乐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一、评判标准角度下的襄阳古城墙
(一)完备且独特的防御体系
襄阳古城的防御体系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即护城河、古城墙、城内防御聚落,形成由表及里的完备架构。护城河作为最外侧的天然防御工事,在每个朝代突发战事后便加以修缮和升级。在护城河内的东、南、西三面修筑有子城供防御用。位于东南门外及西南门外的子城共有五道桥,在战时可收放自如。高台一般位于子城两侧,古时称为敌台,用于观察远处敌情或通报情况。襄阳古城墙自汉代以来不断修缮和加高,最终形成了明代城墙的规模,土墙转变为了砖墙,城门转变为了屯兵式的瓮城门。另外,襄阳古城东北部也新修筑了城墙,使得襄阳古城的防御能力达到新的高度。城内井市协调,城内建筑均按功能进行划分,使得襄阳城池的防御能力不断强化。
(二)古代文化的见证
襄阳古城墙目前以明代建造部分为主,从襄阳古城墙的建筑遗址中能够得出众多的相关知识。襄阳古城墙的组成部分有城门、马道、角楼、城门楼、垛墙、瓮城、羊马墙、月城、雁翅城、护城河、屯兵戍。马道作为联通高墙与地面的中介,其由呈台阶状的登城马道及呈宽街道的马路组成。角楼是考虑到城墙四角及转角处容易遭受夹击而修筑的,其横截面一般为圆形或方形。垛墙是指城墙外侧边缘凹凸起伏的墙面,凸起部分有孔状空间。羊马墙一般位于城墙与壕沟之间,与城墙的距离很有讲究,一般在伏击时使用,形成城墙与羊马墙两面的防御工事,从而达到三面夹击的效果。月城是临护城河而建的建筑,与背靠城墙而建不同,月城为背靠水面而建。雁翅城是襄阳古城之特色建筑,因其平面图酷似大雁翅膀而得名。护城河亦称为濠,襄阳古城外护城河经多年战事而修缮,十分宽阔。护城河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墙的屏障,阻碍攻城者登城,有缓兵作用,拖住攻击的进度及增加登城的难度。屯兵戍即军队驻扎地,一般分为常驻与临时驻扎两种,位于城墙外围,是守护城市的第一道防线[1]。
(三)与古代三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襄阳古城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重要描述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的故事中,就有三十回发生在襄阳,足见襄阳古城及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2]。在《三国演义》中,襄阳城作为战事要塞,在三国斗争中承载了很多重要事件,如关云长水淹七军。
二、襄阳古城墙城防规划布局及地形因素
(一)规划布局
图1中a、b、c分别展示了襄阳古城墙的城防体系整体轮廓图、功能区域图及地理区位图。在城防体系整体轮廓图中,红线代表城墙,蓝线代表护城河,黑线代表街道。从该图可知,襄阳城墙整体呈长方形,城墙走势为西北—东南向,街道走势与城墙走势方向一致,这是根据汉江的走向而建立的。从古代城池功能建造方面考虑,城池修筑的关键在于选择修筑地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靠近水源[3]。从襄阳古城区位及护城河朝向可知,襄阳古城利用宽阔的汉水作为城池正面护城河的源头,由此延伸出其他三面的护城河区域。
襄阳古城墙拥有6座城门、3处角楼、11处马道。三者的有序结合形成了襄阳古城完备的防御体系。下面将以临汉门为起点逐个对核心部分进行分析。首先为临汉门,其作为城门之首,有着城门建筑级别最高的楼,该楼有三层。临汉门左下方为该城池中最宽的马道,横向距离可同时并排经过三名士兵。拥有两个转接面,使得地面到城墙面阶梯的坡度大大降低,这对于快速与有序运输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顺着城墙走来到第二个城门,该城门现存一个拱形门洞。城墙面相比一般城墙面宽一倍。墙面的横向距离变化的趋势为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往前便是“荆州古治”城门,该城门相比其他城门要高一些,城门顶台需要从内部爬上去,横向面积略窄,通道仅能通过一人。该城门是新旧城间的连接点。继续走就到了新城湾部分,顺着城墙上方走向江边,到城门大北门。该城门属于典型的方形瓮城结构。瓮城一般为方形结构,面向护城河方向的两面均开建城门。战时起到缓冲和围歼敌军的作用,而在平时可作为防洪的缓冲入口。顺着城墙朝西北方继续前进,城墙横向宽度开始渐渐变宽,城墙外侧为汉江沿岸。襄阳古城位于汉江中游区域,该位置在河流汛期很容易暴发洪涝灾害,因此该段城墙在修筑时,不断地加高加宽,形成了雁翅城的区位特征。该位置距离主城区过远,作战时,需要重武器及重兵把守,城墙又高又宽。继续沿城墙往东北角探索,到达襄阳古城墙最东北角位置——震华门。该城门作为襄阳古城墙延伸最远的一座城门,其在建造规格及防御强度上都有较大提升,楼台为三层建筑,城墙采用青砖多层铸造,整体呈方型。以上为东北侧城防建筑的大概信息。
从临汉门沿城墙向西北出发,西北角为夫人城,没有修建角楼。该城墙较为坚固。沿西北角向西南方向探索,该方位的城墙大多损毁严重,仅留下外侧一墙壁。往前走到达西城门及马道,西城门马道较为陡峭,没有东城门马道的转接台,呈直上式。西城门现如今已经拆除。原先西城门以二层楼台而修筑,前方有瓮城作为防御工事。继续向前探索,到了东南角的狮子楼。目前该角楼部分已被毁,楼台较其他角楼宽一倍,马道部分保留完好。该位置马道呈三段式构筑,有两个承接面,整体马道走势较为缓和。马道横向宽度能保证两名士兵同时通过。继续往城池东南方向探索,到达南门——文昌门。目前该城门已经完全封闭,顶部楼台也已经损毁,沿途城墙坍塌严重,仅保留外侧一面城墙。继续往前走便到了奎星楼,目前建筑仅剩城门部分,城墙上方的楼台已经损毁。继续往前走到了仲宣楼,该角楼为整个城池角楼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该角楼分两部分,城墙部分修筑了一层墙内建筑,而在城墙之上则建造了三层式明代楼层建筑。作为最高的角楼,仲宣楼可供查看东南平原方向的敌情。该位置马道有三层转换方向式承接面,可有效缓解上城坡度,使得士兵快速登上城墙。从仲宣楼继续北上,沿城墙到达东门——阳春门。该城门目前已经损毁,但两侧还保留着上城墙的马道,该处马道与西城门马道类似,坡度较为陡峭。从该城门沿城墙走将会到达东北角的震华门,最终构成整个襄阳古城墙的防御体系。
(二)地形因素
襄阳古城位于汉江中游“几”字形的中部,三面环水,一面环山。襄阳古城依山傍水,拥有十分完备的战略区位优势。襄阳古城沿汉江沿岸修筑而成,背靠岘山。由岘山高耸的地形,经过地质变化,形成冲积扇平原,该平原位于岘山的东北角处。而襄阳古城地处冲积扇的西北角,山势与平原构成了襄阳古城在防御上的两大优势:一为河道淤泥堆积与山体泥土滑坡而逐渐形成的开阔地,使得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成为该地独特的优势;二为位于西南角的岘山地势陡峭,形成了天然的后方屏障,可有效阻断敌军从后方攻击。另外,汉江位于中国的长江和黄河之间,江岸周边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的栖息地,这里是通往南北的必经之路。襄阳城位于汉江的中游地带,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三、设计转型
基于襄阳古城墙区位特点及可利用设施角度考虑,可对古城墙进行局部修缮,使其转型为古城游览跑道来达到创新利用的目的。根据笔者实际调研,襄阳古城墙目前的优势为整体连接性完好,城墙下方均有人行道相互连通,城外护城河区域目前多为绿植葱郁的公园环境,依护城河形成的公园带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基础设施完善。同时,襄阳古城墙均位于襄阳城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且设施完善。缺点为襄阳古城墙由于历史原因及相关保护不到位等,多位置城墙内侧呈现不同程度的坍塌,损毁严重。目前,全城城墙连接大致分为四段,保存最完好的为夫人城至震华门段,其他三段多为未开放及损毁严重状态。
古城游览跑道设计创意是指利用城墙及城下人行道形成一条环城跑道,使大众在晨跑与夜跑中感受襄阳古城墙的魅力。襄阳古城墙全长6 300米,能充分满足跑步者日常运动所需,沿途风景迷人,也是散步游览的好去处。该设计规划以城墙内各马道为起点和终点。如图2所示,城墻与街道形成整个闭环,按照城墙目前的通行状况及城下街道连接状况将整个城墙跑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跑道为临汉门至西城门,该部分需要修缮夫人城部分的马道,使得城墙上部跑道与下方街道相连;第二跑道为西城门至文昌门部分,该部分跑道全部位于城下人行道内,可单设跑步区;第三跑道为文昌门至东城门,该部分三分之二跑道可位于城墙上,文昌门与仲宣楼中间部分由于部分坍塌,需要在该段修筑上城墙的马道;第四部分为临汉门至震华门段,该段为沿江段,需要重点建设。
四、结语
本文结合建筑遗产的相关因素对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进行分析,从完备且独特的防御体系、古代文化的见证、与古代三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襄阳古城墙城防规划布局及地形因素,讨论襄阳古城及古城墙在选址、建造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实地调研襄阳古城墙的城防特点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襄阳古城墙的建造历史、建造特点、区位特点及规划布局,发现襄阳古城墙建筑遗址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仅少部分得到了及时的修缮。笔者根据实地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考虑,进行了设计转型策略分析,将现存的古城墙与城墙下方的街道联系起来,形成了古城游览跑道设计创意。该跑道能够实现内外地游客健身、散步、参观、学习等相关活动,同时可以为古城墙的修缮积累部分资金,最终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建筑遗产转型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种文化保护趋势,其以可持续及资源再生著称,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和创造资源。未来研究将多从可持续性和落地性角度对襄阳古城墙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包佳良.明清襄樊城墙防御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2]胡根根.汉水流域古城镇防御体系变迁及空间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3]张卫.襄阳古城军事攻防工程空间格局研究[J].华中建筑,2019(11):134-137.
作者简介:
杨小寒,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