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迹大化 不蹈故常
——孙克纲的山水世界

2023-04-08 15:43:44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
国画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何延喆

1953年9月16日,由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发扬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改进国画创作和发现人才,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全国文联、全国美协于1952年底便着手动员和布置此次展览的创作事宜,各个地区都十分重视这项活动,天津的画家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送选的作品很多,经过层层选拔,仅有五位画家的作品入选,他们是刘奎龄、刘子久、萧心泉、靳石庵、孙克纲。前四位都是年过六旬的老画家,只有孙克纲先生是初届“而立”的青年才俊。他入选的作品《山水》依然是典型的传统本色,而且尚处于“泛主题”的状态,虽不侧重于表现题材的历史性突破,但在撷取古典形态的精华方面突出抢眼,画风奇秀苍浑、清新质朴,格法依然而生机充盈,既蕴造化之灵,又抒发作者心性,别构了山水世界那令人愉悦的情境和让人产生敬畏的图像特质。这件作品的问世和入选首届全国国画大展,不仅使孙克纲这个青年画家令业内外人士刮目相看,也进一步促成他进入专业美术工作者的行列,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其他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美术家一道,以其骄人的成就,载入20世纪的艺术史册当中。

那时,中国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反映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山水画,更加提倡画家走出书斋画室,面向自然,深入生活,用写生带动创作,以化古开今为己任,从而改变山水画的陈旧面貌,使之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有效乃至必行的途径。孙克纲先生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感召之下觉醒的一代宗师,他善于深思熟虑并富有激情,具有对前提知识的超越意识,迫不及待地要告别曾经风行的传统,尝试从形式上构建异于以往的山水画艺术语系,力图让形式因自身的创意性而获得成功。其画风体样卓然,求学求知之道,迥异时流。这主要表现在他笔下的山水气象和对笔墨语言的深刻建树上。

颖异善悟,穷本知变,是孙克纲山水的传承赓续和革故鼎新的基础。他早年师从传统派大师刘子久。子久先生取法宋元,视野广阔,体察幽微,在长期的创作和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技法经验。20世纪30年代末,孙先生入子久先生门,后又入天津美术馆由刘子久先生主持的国画研究班研习传统山水画。王颂余、严六符、孙克纲是子久先生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而孙克纲又是学生里最年轻的一位,每当师徒聚首,同侪常感到老师对这位学棣有另眼看待的倾向,对他的聪颖勤奋总是钟爱有加,视其为重点提携的后起之秀。老师觉得他对规律法则的理解常有独到之处,取则探究中,不时将创意的思考融入其中。那时节在天津这个地方,以绘画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或许是冥冥中之偶然,子久先生最看重的这三位弟子,早年都供职于金融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而孙克纲又是第一个进入体制内画家队伍中的人。先入天津市美术创作组。后美术创作组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生又从事编审工作并坚持国画创作。1961年因工作需要调入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任职业画家,从此心无旁骛,专心创作,且有了更多接触真山真水的机会,得以不断尝试用新理念、新方法图写“旧貌换新颜”的大好河山,在艺术上逐渐蕴发出超凡的才气与功力。1963年秋赴太行山区深入生活,归后作《太行十月》,入选1964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作品可说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他从此进入了艺术成果的辉煌期。历任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画院一级画师、天津国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著名美术史论家郎绍君先生称先生为“寂寞耕耘,实过其名”的艺术家。

在当代画坛上,孙克纲先生是令世人瞩目的一代大家,他成功地开拓了水墨媒材的现代语言能力,又在形式中绍述永恒的传统美学理念,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读过先生作品的人,无不被那气吞万象、神游无阻的笔墨形态所震撼,仿佛处在一个墨彩交相辉映、碰撞勃发的张力场中,感到一片生意化机和奕奕神采,能充分领略到画家的才情、信念、学养和风骨。

自南齐谢赫的“六法论”问世以来,“气韵”一向被认为是山水画的灵魂。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说:“‘气韵’有发于笔者,有发于墨者,有发于意者。”然而他认为,墨、笔、意这三者固然是气韵生发的重要因素,但皆非上乘,只有“发于无意者”才称得上最佳状态。这说明写意山水画的终极目标是合于自然法则的身心活动,必须以情感及胆识驾驭笔墨,从而达到“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同上)的境界。孙克纲先生笔下的山水,正是这种“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的典型,以其对视象结构的独特解读方式,展现了万物的气机和变化法则。但这种“无意”绝非漫无目的的信笔,而是具有秩序性原则的自然在若无意识状态下重组结构的视觉模式,也就是充分地把握了水墨在敏感的生宣纸上瞬间即逝的不确定性,立定永恒的形质存在。在分析孙克纲先生的作品时,用一般的因果性说明很难奏效,因为画面迹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图像结构和空间氛围,其形式张力和变化趣机,在虚实相生、变化无端的形意生成、碰撞中,既真切又颇有暗示性地显现峰峦、泉瀑、丛林、烟霭等等丰富奇变、缅邈莫测的自然时空,予人以崇峻壮巍、空灵淡宕的直觉感受,从而让我们意趣跃然,神思飞动,将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发挥到了极致的程度。然而却丝毫没有沾染功力至极后的积习和发越太尽的火气,成功地将笔墨的符号讯息不着形迹地融入意念之中,体现了孙克纲先生感知觉的敏锐、沉着和对艺术规律的透彻理解。

从形式风格上分析,孙克纲先生的山水画隶属于大写意的范畴,其突出特点在于,画家善于在诸种矛盾的两极中穿行跨越,常常超越对象形态法则的自觉控制和理性约束,让灵感在特定的环境心境下迸发出来。所谓“矛盾的两极”,即合理地把握相反相成的规律,对许多相关对立因素予以突出强调,加大对比度,使其笔墨气质及境界的表达方式,迅速、直接而强烈。构成画面的视觉元素,既浓缩又充实,既浑厚又缥缈,既高度简约又无比丰富,既非常传统又十分现代,既玄奇幽奥又平易近人,既大力包举,又能将他那深沉、微妙的知觉经验传达出来。

在传统绘画中,泼墨画法和积墨画法常常是处在矛盾状态中的,前者追求痛快淋漓、灵秀洒落,往往将恣肆的泼洒与因势利导的率性点染结合起来,寻求水墨溶融接碰、滃漫流动的自然韵味;后者则追求沉厚苍浑,以多层次的笔墨堆叠为基本原则,通过层层递加,达到笔迹墨痕跃然楮素之上的效果。而且“泼”与“积”很少结合使用,否则便极容易产生“昏”“浊”“腻”等毛病。孙克纲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善于“泼墨”“积墨”结合,先“泼”后“积”,泼墨取气,积墨显骨。如《山静瀑喧》《峡江图》《青城山色》《苍松鸣泉》等,都是采用这种手法。五十年前,孙克纲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我曾目睹过他作画的全过程:先是停住话语,稍作酝酿,经过对画纸的一番审视之后,手捏斗笔饱蘸墨沈(笔毫前浓后淡),锋头着最浓的焦墨,再用笔尖点蘸少许清水,左手举托着一张折叠的废纸,防止右手握笔墨水的滴落,然后迅即落笔,信手泼运,毫锋翻滚搓揉,时驻留时迅走,时轻触时重按,锋头时聚时散、时正时侧,当水分渐干难以为继时,复利用所含余墨蘸水再度运行,干湿浓淡、苍润虚实一气呵成。或水墨接合烘渗,或笔触飞白凸显,或肌理参差斑驳,或墨团浑化无端……种种神奇莫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理性知觉而进入触发信息的运作状态,并且能充分显现水墨丰富的色阶变化和物象明暗的强烈对比,使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能享受意外的惊喜和感受自然的节奏。

在泼墨的精神基调上,孙克纲先生更以“黑入太阴”的焦枯之笔重复积加。其积墨的独特之处在于,笔迹干渴与先泼之墨形成巨大的反差,并恰当把握“积”的火候,遍数不多而果敢肯定,墨沈浓稠,不假稀释,且与泼墨有分有合,二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波磔互生,幻化莫测,规则似乎遁去却自有规则在。其艺术魅力之所以能感动人,高度的过程自由和笔墨的出神入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时经过细心的“收拾”之后,积墨的部分变得深重而彰显近景的突出醒目;有时以山石肌理的形式与泼墨之迹相浑融,达成山势的波澜起伏之变,让或淡或浓的墨渍在清湿潮润的纸面上晕化,使实景在一片虚无中荡开,虽然拉大了墨色之间的距离、干湿之间的反差,却仍能使画面含烟带雨,好像纸面上有永远蒸发不完的水汽。现代科学证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浓湿的空气在光照之下所产生的离子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振奋而愉快。孙克纲先生的山水画,似乎也能产生与之相似的图像效应。

烟云,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此古人多有论述。“山无烟云,如春花无草。”(《林泉高致》)“烟者,山之气也,云之气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画说》)孙克纲先生山水中所画云气也特色鲜明,不作刻意的晕染和精心的描画,而是利用泼墨的形迹进一步冲、渍、烘、注、滃、辅,或蒸腾,或飘动,或萦绕,或翻涌,渍痕与注点之迹在水的作用下幻化成趣,丰富奇变,耐人玩味。

在章法上,孙克纲先生的山水也是循着泼墨的轨迹来处理远近、虚实、开合、疾徐、推拉及俯仰、纵深、承接、转换等关系的。看似无意识的荒率涣漫,实则理路分明,恣情随性间又不乏稳健从容,表现出忽而急管繁弦,忽而委婉舒缓的节奏韵律。其墨象结构常常在断连、支离和团簇的相互观照中整合,将外动内静的表里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并有效地发挥了巨笔散锋的特殊功能。粗毫大笔在运行中时聚时散,时拧时转,触纸形迹不断变化,水含多少若不经意的调整,使生宣的敏感性得以充分调动。许多作品,如《漓江晨雾》《出峡图》《妙笔生花》《飞流直下》《蜀山夜色》等,都成功地表现出水痕与墨影、虚象与实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充满奇情异彩,充分显示了画家的灵性与胆识。正如孙克纲先生自己所总结的那样:“可贵者,胆、魄、神。”先生有几方闲章的印文分别为“集众长”“有我”“笔底烟云”“忙里偷闲”“心摹手追”“大胆细心”等,正可谓“闲章不闲”,彰明了他许多可贵的艺术追求。

例如“忙里偷闲”为先生自治的一方闲章,印文原是一句古谚,后来被借用为山水画的技法术语出现在画论著述中。其本初之意是在纷繁忙碌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放松自己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孙克纲先生在给学生授课时常常提到他这方闲章的用意,系指在章法中局部空白的安排与存在的意义。“忙”指紧张、窘迫、冗繁之意,“闲”指放松、疏解、散淡之意。主要针对虚白之气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而言,在经营落幅时不能不有所考虑。清代王概在《芥子园画传》中说:“千岩万壑相凑太忙(紧密)处,乃以云闲(疏松、缓解)之。苍翠插天,倏而白练横拖,层层锁断,上岭云开,髻青再露。如文家所谓‘忙里偷闲’。”对此孙克纲先生则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这里所谓“闲”不仅仅指的是“以云闲之”,而是指实体笔墨中闪现的局部“虚无”,它是视觉元素中的闲置空间,似在笔墨簇拥之下的闪烁白光。例如在《黄山西海》《雨过晴空》《雨霁青山翠》等图中出现的峰峦嵯峨、群山林立之景,笔墨密凑间的空隙虽闪现空白,但却不都是云气的位置和形态,它们在画面中实际起到了“结构焦点”的作用。将桥、亭、人等点缀物经营其中,不仅有助于峥嵘之势,也使气局得以舒展并增添了画面活力和视觉趣味性。

“造化在手”是孙克纲先生的山水“得之自然,莫可楷模”之境界达成的源头活水。他一直在尝试笔墨的幻觉式自由与山水的真实感受如何有机地结合。他强调形式意象的动感意态,以饱满的激情驾驭笔墨,如清代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所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他不失时机地放怀于各地山川名胜,洞察自然与把握时代脉搏,用个性化的意态笔墨和感性的旋律,创变出独特的造型语汇与图式风貌,以笔墨的勃发和律动组成意象美、动力美、自然美之交响篇章。骨力风韵、阳刚气质充盈,颇能引发观者对先生笔下山水的无穷向往和自然情感之升华。

先生还十分善于用独特的泼彩法和墨色交叠法,那是高度意象化的施彩造型方法,以色代墨或色墨结合,如乙丑(1985)初冬所作《青城天下幽》、庚午(1990)腊月所作《秋艳图》、辛未(1991)夏月所作《巴山蜀水》、癸酉(1993)春所作《神州颂》、甲戌(1994)冬所作《云山雾海》等,都努力寻求发挥色墨竞合的各种可能性,在色彩与墨渍相融不相混以及水色透叠、嵌粉注彩等错综关系中把握玄机妙趣和展现自然的秩序与结构。总体上比水墨更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能在意念的控制之下使无明显疆界肌理的峰峦峡谷、草木植被、溪谷泉流、烟云雾霭等色彩形迹,出奇制胜地表现出来,并能体验在特定季节时令中的不同感受,让人联想不止,品味无尽。特别是其中的《神州颂》,大胆地突破了人们对中国画样式的经验感觉和习惯认知,展示出外光作用下的色感心态,运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诸如强化颜色的纯度与饱和度,适当减弱明度的对比,在微妙的渐次变化中显现同类色的视觉距离感,等等。同构了强烈的光色效应,却又不违背传统山水画“纹像”肌理的视混原则。色彩团块有效地强调笔触力度的组合,意象化地表现了金秋时节的山水景象。在此有必要提醒观者注意,此画面中的明显位置有非再现性视觉符号的出现,而且十分突出抢眼,那就是数根长短不一的深色线条,或纵或横,或直或曲,并用斜线交叉连接在一起,贯穿平列于远近景之间。完全是出于形式构成的需要,不具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只具抽象形式的存在性。这无疑是灵感猝发时的刹那举措,如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所说的那样“却应有此一点,便应有此一片”,不必追究它究竟是什么东西。重要的是它完成了形式上的“无中生有”,融现当代理念于若不经意间。这不仅基于他多年锤炼的技巧,也缘于他胸中充满国内名山大川的深刻记忆和饱满的山水情怀。

乙丑年(1985)夏所绘《秋》及丁卯年(1987)春所绘《太行秋色》,则将传统的大青绿、重彩没骨和当代泼墨的技巧结合运用,并融合了抽象艺术的美感因素,创变为惜线如金、以墨托色、色墨融合、注点勾写兼施的泼彩方法。先用水墨泼出混沌隐显之大体,趁湿以大笔浓色点写覆盖,或浓彩渐淡化于墨迹,或复笔重色凸显于前,或色墨互破,深浅相参,或多种石色(青、绿、朱砂)的不同笔触形态相与观照映衬……而林木、点景则作为画眼进行着意的描绘,但仍不失写意的特质。大胆而巧妙地运用了青绿与朱砂的“补色”关系,又以传统的写意情味加以融汇,使画面效果斑斓醒目,节奏抑扬,绚丽多彩,生意蓬勃。先生这一崭新风格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天趣功力、视野广开之外,也取决于他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对艺术潮流洞察之敏锐。

当然,孙克纲先生的艺术风格能够呈现出一片开放、多样的面貌,也得益于他对传统资取的广泛和秉承“取法乎上”的原则。他一度钟情于南派的山水,如五代的董源、巨然,宋代的米芾、米友仁,清初的“四王”等,尤其倾心于龚半千和王原祁,早期作品以工致为基调,也有独自寻求理想境界的强烈愿望,促迫他急切地摆脱前规罗网进行艰苦的尝试。

他的传统功底和创造意识,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富春江、秦岭,60年代的黄山、井冈山,70年代的燕山、太行,80年代的江浙、巴蜀之行得以发扬光大。其后又广游更多的名山胜景,不断地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拒斥物欲的驱遣以及流行观念的左右,面对新潮滚滚而来,世声喧聒不绝于耳,先生都泰然处之。一管在手,循着自己的情之所至,不断地画下去,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笔墨感觉揭示着生命的性情,挥写点染、开合流转间,展现了一个个活泼灵动、洒然蓬勃的山水世界。

对于那些在新与旧、古与今之间徘徊的人来说,孙克纲先生无疑是个榜样。他没有被新迷乱了眼神,没有被旧淤塞了心窍,由心净而生心静,就好像阴阳二鱼分属两极却又浑然一体,妙趣横生,却又是清潭之水,静而不凝。他用新观念解读古法,又用造化激活传统,使之放出耀眼的光芒。他在形成自家风格的艺术历程中,积累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宝贵经验,为当今与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不仅是天津画家中的巨擘,也是享誉海内外的顶级名家。他的名字已经被纳入中国现代绘画历史研究的视野之中,必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笔墨童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16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艺术品鉴(2019年6期)2019-09-02 01:37:28
大美山水
青年歌声(2018年10期)2018-12-19 09:57:10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山水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