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赋能研究

2023-04-08 17:08
中国音乐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材音乐学生

○ 滕 腾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媒体形式上,还反映在媒体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这种融合创新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体生态,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信息和文化产品,也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教材产品的发展。新型教材产品不仅仅具有传统教材的基本功能,还融合了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使得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一、融媒体教材历史发展轨迹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对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加强新形态、融媒体教材建设。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112/t20211207_585534.html,2021年12月7日。融媒体教材的发展是基于纸质版书籍添加多媒体、电子书与电子课本/电子教材类等系列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至今的生态系统。国内对于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国外在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的研究方面比国内要早,并且研究比较深入。如,美国的“音乐教育技术协会”(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加拿大音乐教育协会(Canadian Music Educators Association)等专业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广和研究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的应用。《国际视野下数字教材研究总体格局、热点向度与发展趋势》一文,利用可视化软件绘制国外数字教材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出现电子教材、电子图书、数字阅读等14 个聚类标签关键词②吴华君、韩广欣、娄秀丽、何聚厚:《国际视野下数字教材研究总体格局、热点向度与发展趋势》,《数字教育》,2023年,第1期,第24-32页。文中提到的14个聚类标签,主要包括:呈现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启蒙识字(emergent literacy)、电子教材(E-Textbook)、版权(copyright)、电子图书(electronic book)、图书出版(book industry)、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绩效(performance)、词汇(vocabulary)、学习投入(engagement)、知识(knowledge)、数字阅读(e-reader)和多媒体学习(multimedia learning)。。

(一)纸质版书籍添加多媒体系列

纸质版书籍通过二维码添加多媒体是一种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应用。它通过在纸质书籍的指定位置印刷二维码,读者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触发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如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事实上这种书籍还是属于纸媒发展的过渡。在音乐教育学科中,这类“纸媒合一”的教材主要有:2016年,谢嘉幸、张烁编著的《音乐分析基础》③谢嘉幸、张烁编著:《音乐分析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2018年,谷建芬著的《谷建芬·新学堂歌》④谷建芬:《谷建芬·新学堂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陆星毅编著的《星籁—中国箫曲100首》⑤陆星毅编著:《星籁—中国箫曲100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杜亚雄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教程》⑥杜亚雄编著:《中国民歌钢琴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唐俊乔编著的《唐俊乔笛子演奏曲集》⑦唐俊乔编著:《唐俊乔笛子演奏曲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李妍冰编曲的《迷你钢琴四手连弹40首—献给孩子们的中国民歌》⑧李妍冰编曲:《迷你钢琴四手连弹40首—献给孩子们的中国民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徐海准、欧阳亮著的《世界民族音乐》⑨徐海准、欧阳亮:《世界民族音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019年,李双江编著的《心儿在歌唱—李双江中国艺术歌曲39首诠释》⑩李双江编著:《心儿在歌唱—李双江中国艺术歌曲39首诠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年。,〔美〕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著、余志刚译的《聆听音乐(第七版)》⑪〔美〕克雷格·莱特:《聆听音乐(第七版)》,余志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陈自明编著的《拉丁美洲音乐》⑫陈自明编著:《拉丁美洲音乐》,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韩德森、孙莹主编的《童声合唱训练实用教程(第2版)》⑬韩德森、孙莹主编:《童声合唱训练实用教程(第2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020年,高天编著的《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⑭高天编著:《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年。,崔学荣等编著的《音乐微格教学》⑮崔学荣等编著:《音乐微格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田艺苗著的《给孩子们的音乐课》⑯田艺苗:《给孩子们的音乐课》,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唐维霜、崔硕编著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弹唱(第1册)》⑰唐维霜、崔硕编著:《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弹唱》(第1册),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美〕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著、韩应潮译的《听音乐》⑱〔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韩应潮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2021年,穆维平著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歌》⑲穆维平主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21年。;2022年,江柏安著的《音乐修养通识课》⑳江柏安:《音乐修养通识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年。,田青著的《中国人的音乐》㉑田青:《中国人的音乐》,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英国DK公司编著、张雅妮译的《DK音乐入门》㉒英国DK公司编著:《DK音乐入门》,张雅妮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周易著的《周易艺术歌曲12首》㉓周易:《周易艺术歌曲12首》,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2年。;2023年,〔英〕约翰·布罗斯、查尔斯·惠芬著,王小红、李燕译的《DK古典音乐大百科》㉔〔英〕约翰·布罗斯、查尔斯·惠芬著:《DK古典音乐大百科》,王小红、李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年。等。这一系列的书籍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方式关联了相应的乐谱、音响和课例,第一时间为学习者提供多元化信息与服务,成为一个全面整合信息的引擎,省去学习者寻找资料的烦恼。

(二)电子书与电子课本/电子教材系列

首先,电子书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传播和展示的书籍或其他出版物。与传统纸质书籍相比,电子书可以在各种电子设备上阅读,如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个人电脑等。电子书通常包含文本、图像,以及可能包含音频、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元素。电子书根据时代更迭存在很多种文件格式,当前比较常见的几种电子书文件格式有:PDB(Palm DataBase,系统数据文件类型)、EXE(executable program,EXE File,可执行程序)、HLP(WinHelp,微软视窗帮助文件)、CHM(Compiled HTML Help file,即“编译的HTML文件”)、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意为“可携带文档格式”)、PDG(Packet Data Gateway,超星公司阅读软件)、JAR(Java Archive,一种软件包文件格式)、WDL(北京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电子读物文件格式)、CAJ(China Academic Journals)、EPub(Electronic Publication)、TXT(微软文本格式)等文件格式,目前最为常用的格式有PDF、EPub、TXT等几种。电子书主要有全文检索、个人化设定、即时更新、多媒体呈现、存储容量大、方便携带等几大优势。

其次,电子课本/电子教材是指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将教材内容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的通过电子介质阅读的课本。电子课本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传统教材模式向网络化教材转变提供了良好范式。此外电子课本加入书签、笔记和标注等功能,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电子教材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电子教材的载体不同,可以划分为:网站里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里的电子教材、纸本里的电子教材,还有移动终端里的电子教材等。例如《电子教材: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的关键问题》㉕龚朝花、陈桄:《电子教材: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的关键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9期,第89-94页。一文回顾了从1945年至2012年国外电子书发展关键事件。我国的电子课本/电子课本网包括众多版本教材。㉖我国的电子课本/电子课本网包括众多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鲁教版、冀教版、浙教版、部编版、沪科版、译林版、青岛版、仁爱版、外研版、语文版、中图版、科粤版、人民版、西师大版以及其他版本的北京版、鲁科版、鲁人版、浙科版、湘教版、粤教版、岳麓版、华师大版、鄂教版、苏科版、川教版、河大版、商务版、重大版、粤人版、湘少版、沪科教版、接力版、闽教版、科普版、辽师大版、陕旅版、冀少版、清华版、河南版、晋教版、沪外教版、人美版、人音版、豫科版、地质版、广西师大版等。目前只有人教版、教科版、鲁教版、西师大版、人音版等有音乐类课程。电子课本网(http://www.dzkbw.com),2023年3月3日。

总之,电子书与电子课本/电子教材有一定的区分:从狭义来讲,电子书就是将传统书籍简单地扫描放置在网上,并采用不同载体和移动终端呈现,是纸质书籍的原样复制与数字化。其优势是受众分享、资源丰富且阅读方便。而电子课本/电子教材属于同类,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电子书,具有教学和阅读属性,具有交互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四个特性。

(三)融媒体教材系列

融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跨媒体、全媒体等媒体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科技方法。传统媒体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跨媒体是指在跨越不同媒体平台的情况下,将内容、信息、服务、产品或目标受众进行整合的一种营销或传播策略。它是一种跨越不同媒体类型、形式和设备的信息传播方式,旨在将不同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信息、服务、产品或目标受众进行融合和共享。全媒体是指企业将不同的传媒平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无缝的传播网络,以提供一致的品牌体验。与跨媒体类似,全媒体也涉及不同媒体平台的整合,但全媒体更强调整合后的一致性和无缝性。全媒体的目的是提供一致的品牌体验,无论是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户外广告等各种传媒形式上,用户都可以感受到相同的品牌形象和信息。为了实现全媒体,企业需要将产品、服务、信息和品牌形象整合到一起,并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进行统一的传播。融媒体是指不同媒体形式、技术和平台之间的整合和互联。它涵盖了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以及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之间的融合。融媒体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不同媒体的优势,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内容,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融媒体教材是借助这种运作模式和科学方法,并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不同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并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融媒体教材是将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数字媒体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其实质在于利用不同媒体的互补优势,充分展示教材内容,服务教学过程,满足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要。㉗丁喜纲:《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比较与建设探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期,第67-71页。其具有媒体融合、资源整合、多维交互、情境体验、时空无限、自主学习等特征。除此之外,融媒体教材特色是将教育测量与评价范围涵盖到教育全领域的问题,既包括教育测量,又包括教育评价,既包括学科教学,又包括教育问题研究。㉘欧群慧、刘荣主编:《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第2版)》“序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页。这些特点使得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推广和应用的广阔前景。

二、融媒体教材的功能

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是通过全数字化流程、全息化制作、跨媒体合作等融媒体方式呈现的全新音乐教材。㉙韦铀、孙雅婧:《全息化数字教材融媒体出版探析—以高等教育音乐类为例》,《传播与版权》,2021年,第4期,第47-51、61页。音乐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呈现互动性、重复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文理科类课堂知识教学,其在授课环境、授课教师、使用教材、受教学生等方面都更强调“声音、画面、互动”相结合的多媒体信息影响。而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恰恰解决的是从音乐传统教学体系向数字化教学体系转型的问题。不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体系、知识整合、复现和应用的渠道,还为音乐教育的创新优化提供支持。融媒体教材是一个从分裂单一的教学场景向系统立体化教学场景转变的过程,能够进一步完善高等音乐教育的配套体系,构建更立体化、数字化的音乐学习环境,适应数字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需求。㉚韦铀、孙雅婧:《全息化数字教材融媒体出版探析—以高等教育音乐类为例》,《传播与版权》,2021年,第4期,第47-51、61页。

笔者以综合类高等院校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两个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建设出贴合实际的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首先,音乐学史论课程的融媒体教材建设。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中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音乐欣赏》《中国经典民歌赏析》《中外音乐简史》《基本乐理》《音乐学分析》等20多种。这类史论课程可以使用音乐融媒体教材来呈现音乐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观看音乐视频、听取音乐片段、阅读音乐文献和参加线上讨论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史知识。其次,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音乐融媒体教材可以用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演示。目前使用的教材有:《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音乐微格教学》等。学生可以观看视频,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第三,音乐表演专业技能课程的融媒体教材建设。目前使用教材包括:合唱指挥、钢琴作品集、声乐作品集等30多种。这类课程可以使用融媒体教材来演示和练习技巧和曲目。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听取演奏和参与互动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实践技能。总之,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更具赋能。其教材功能采取如下方式:

(一)教材内容的标注与分享

“标注”一词的含义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领域而有所不同。在学术论文中,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论文中,“标注”通常指的是对文献资料的引用和注释。具体来说,学术论文中的标注通常包括两部分:引用和注释。引用是指在论文中直接插入其他作者的原文、数据、图表等内容,并注明出处。注释是对引用内容进行的解释、补充或评价,通常放在引用后面,以方便读者了解引用内容的来源、含义和价值。“标注”功能是针对教材里的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进行标注。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将不理解或重点的内容进行标注,教师针对学生标注出来的重点内容再进行着重解析。这一方面解决了标注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则可以“复用”老师的解析;而且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标注数量加以大数据分析,不断提高教材内容的适用性。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制约。教学内容的标注与分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整合知识,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推送的方式将其他重要或相关的内容实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知识的拓展学习。构造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经验逐步构建的。此功能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探索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还可以反向推送,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与接收知识的形式,以此来进一步动态修订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二)教材内容的交流与讨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中的目标结构理论主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的交流与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促进合作,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融媒体教材内容的交流窗口设置在右侧体现,并且可以针对某一句话进行交流与讨论。比如,Word审阅中的“注释”功能、电子书的“注释”功能、腾讯微信的“引用”功能等。而以往的内容交流方式均为文末下方的交流评论栏中的“说说你的看法”或“发表评论”,评论者可针对整篇文章做评论。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学生遇到与现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解决冲突促进认知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交流与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观点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因此,融媒体教材可以允许学生对所关注的内容加以评论。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发表的评论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侧重点和兴趣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讲述,比如翻转课堂。此种功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重点内容的交流、共同性问题的注释、知识点得以系统梳理;第二,标注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通过学生的标注,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学生的适应性学习;第三,通过标注者之间的交流,学习者个人可以回答相应的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流引申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总结学习经验。

(三)教材视频弹幕立体评论

融媒体教材可以呈现教材媒体“弹幕”立体评论形式。所谓“弹幕”立体评论是指针对教材中出现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进行交流,在原有“弹幕”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一种全新的应用,即针对教学视频上某一个时间点所存在的问题发表评论。同时,视频弹幕评论具有保留、排序、筛选等功能。学生可以根据受众对某一个时间节点的集中评论内容,深入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研究者根据评论的排序和筛选出某位学生的评论,并对评论的时间迅速定位到视频相应的时间节点上,探索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特点和行为规律等。比如:在云音乐会、B站或者教学设计视频、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视频的某一个时间点发表弹幕评论。根据弹幕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关注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根据弹幕呈现出来的视觉、即时、共情关系,产生具备感官、交互、情感等多维体验。(见图1)

(四)教材内容知识图谱的生成

首先,融媒体教材结合AI智能系统、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型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它可以实现智能学习,帮助检测学生的学习薄弱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活动序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在线教育的个性化服务水平。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利用大数据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未来职业规划。总之,融媒体教材结合AI智能系统、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是一种非常有前途和实用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也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针对薄弱点与兴趣点进行AI智能推题练习,实现高效检测学习效果,通过AI智能推荐相似题用于加强巩固知识点。利用AI推荐相似题目来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在整合相关资源并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过程中,研究强调了全面考虑数据间的关系,对学生、资源、情境等进行多维关联分析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推送,系统需要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获取、存储、清洗和挖掘。也可以探讨多种推荐方法,如相似用户矩阵库、基于特征匹配、基于学生反馈和基于内容知识点关联等,这些方法共同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最后,AI将重点内容与不同学习阶段生成个性化知识图谱,系统根据薄弱点为学生推荐专属学习内容,目标明确,高效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基于学生静态数据和动态学习行为数据构建学生特征模型,大数据平台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知识水平,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时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知识理解等级和难度级别两个维度动态地评估学习对象,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建议和指导。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校和教育机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AI大数据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AI算法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平台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行为数据,构建学生特征模型,评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知识水平,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同时,平台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成绩等数据,动态调整推荐的学习内容和难度级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五)教材使用数据的分析效应

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需要具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赋能挖掘需要持续不断的数据统计分析与后期效应不断更新建设。教师根据学生呈现出的数据,做到关注—分析—改进三个阶段的策略教学。第一阶段:教师关注学生呈现出的问题。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提问、交流、讨论最多的?哪些重难点内容是最困扰学生的?哪些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师关注学生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参与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学生学习的一个推进过程。第二阶段:教师透过学生数据统计分析。哪些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师遗漏的问题)哪些学生给出答案?(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哪些学生进行参与?哪些问题进行了解决?第三阶段,持续改进,进行有效教学。通过数据进行分层教学;为学生推送关注并偏爱的问题;动态调整授课计划、授课过程与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赋能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它不再将教育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赋能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涵盖诸多方面。赋能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整体性学习,倡导团队协作;强调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赋能教育理论的实施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未来人才。

在音乐教育中,赋能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音乐教育中,赋能教育理论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音乐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教育中引入融媒体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其次,赋能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次,赋能教育理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独立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赋能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了解,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教材音乐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音乐
学生写的话
音乐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