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背后

2023-04-07 06:00沈玉韵
科学24小时 2023年4期
关键词:作假犯错误谎言

沈玉韵

平平上高中后,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而且出现了频繁说谎的问题。一次,平平的爸爸发现平平在自己房间偷偷玩手机,然而家里并没有给平平买过手机,于是爸爸立刻上前问平平。慌张之下,平平说自己拿的是外公的旧手机,但谎言很快被爸爸戳穿。在爸妈的追问下,平平才说出真相——班里同学都有手机了,他很羡慕,于是向同学借了旧手机。事情虽然过去了,平平的爸妈却产生了忧虑:平平为什么要说谎呢?

夸大其词,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幻的良好感觉。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急需“成人感”,但这一时期,我们能力尚不足,有时会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过成年人出于不同原因说谎的行为,比如爸爸为了躲避饭局,跟朋友说家里有事。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会让我们自然地认为说谎也不是不可以。

说谎有时是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它反映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是一种为了减少人际冲突而出现的退缩表现。在面临压力无法解决时,谎言可以成为逃避的借口,以减轻压力,保护自己。如果家庭教育较为严厉,父母对我们的过失很少宽容,我们的真实想法、做法常常不被允许,那我们就可能会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说谎。

当我们想获得一样东西,且觉得这个东西是身边的同伴都拥有的,也认为这种需求是正当的,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谎。

心理学对说谎有一个定义: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

谎言可以归纳为三种。

是指会带来有利影响的谎言。比如“兵不厌诈”“望梅止渴”这些成语,都提到了谎言对于打仗取胜起到的作用。亲人之间,医生和病人之間,很多时候为了安慰彼此,也会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这时候的谎言,甚至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或者是一种牺牲精神的表现。

这种谎言很多不受意识支配,或者说了也不会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气温下降,父母问住校的孩子“带去的厚衣服穿了吗”,孩子随口回答“穿了”,其实并没有穿。不知情的父母和觉得没必要的孩子都获得了安心感。

这类谎言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家庭层面的,因做了不当的事情而欺瞒家人;社会层面的,有造谣中伤、科研作假、新闻作假、做伪证、打假球、球场假摔等行为。

说谎会带来心理压力,常见的有自责、内疚,以及担心谎言被戳破的恐惧。不妨试试下面两种做法。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犯错误也是难免的事。谁规定我们不能犯错误,必须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呢?我们需要一些宽慰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改正就好”。

说谎毕竟是一种错误且愚蠢的行为,如果我们是为了逃避压力而选择说谎,只会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为自己说谎的行为负责,坦诚说出说谎的原因,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良策,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正向发展。做一个勇敢的人,既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目标。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平平勇敢向父亲承认自己说谎,表明说谎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希望能跟同学一样拥有自己的手机。这样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想法,会促使父母思考如何跟孩子探讨拥有手机的必要性以及手机的使用规则,那么家庭关系就可以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说谎行为时,不要急着生气和指责,先冷静思考他们说谎的原因。因为说谎被发现,孩子已经产生了很强的负罪感和恐惧感,如果父母此时大发雷霆,会导致亲子关系的剧烈冲突。而孩子之所以说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父母作为成年人,要比孩子更为理智,先做自我反思。

俗话说: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掩盖。最初的“负性谎言”,会产生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压力,这时候还是能够纠偏的。如果谎言一直没被识破,说谎的人尝到了甜头后沾沾自喜,最终可能会成为习惯性说谎者,丧失健康人格。

猜你喜欢
作假犯错误谎言
人才测评的“伪装者”
——人格测验作假研究述评
智珠二则
吸取教育 少犯错误
还敢作假
犯错误找家长
真实的谎言
谎言
揭穿谎言
人员选拔中人格测验的“作假”研究*
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