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逻辑

2023-04-07 01:55王玉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党中华文化中华

张 毅,王玉萍

(无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纵观我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创造出来的重要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世纪以来所创造的一个个人间奇迹的精神密码。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来的建党精神谱系中,始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轴赓续发展,既在伟大历史革命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征程上,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逻辑,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内涵,对掌握革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规律,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引领价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生成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价值导向,是引导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遗传密码,代表着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在特殊的国际历史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构成本质规定的,不仅有马克思主义,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这既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逻辑和内在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始源,而中华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土壤[2]。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理想和文化自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一段屈尊受辱的近代历史。不堪屈辱的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寻找救亡图存之路。面对中国当时的历史发展窘境,有太平天国的农民暴力革命运动,也有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温和改良运动;有封建清王朝探求发展变革的洋务运动,也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华民族处于历史危难的关键时刻,俄国的十月革命为苦难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了主心骨,中华民族开始看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顺应了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自觉,内在性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和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遭遇到“内腐外侵”的特殊历史时期,广大人民在探寻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的。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的选择,是拥有几千年绵延不断发展和磅礴伟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遭遇“文明蒙尘”的特殊时期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是在文化觉醒和精神锻造中所形成的民族情感、人民意志和中国智慧的结晶。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身延续和逻辑生成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承的独立性和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而且也形成了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凝聚性和包容性。翻开中华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儒家所强调的“仁”或“仁政”思想,还是道家所看重的“道统”观念,其文化内涵所彰显的都是“大一统”“和合”等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以贯之崇尚对精神的追求,强调提升个人及民族群体的道德境界。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理想设计,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的制度实践,都能够看出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意识与政治认同具有明显的内在趋同倾向,同时也反映出其所具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切实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华文化与历史发展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经过多次曲折的道路探索,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之后,经受的都是苦楚的、惨痛的经验教训,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呼唤着真正能代表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强有力的政党组织,所以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核心,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历史发展实践表明,伟大建党精神不仅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成逻辑,同时也符合中国广大人民在具体历史生活中的发展需求和文化自觉。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思想融合和文化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外铄”和“内发”的形成过程,是其双向合力使然。从“外铄”的角度来说,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让广大中国人民进一步关注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从“内发”的角度来看,是无数仁人志士为处于历史困境中的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和新方法的必然结果。早在1918年11 月,李大钊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Bolshevism 的胜利》①与《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对象、道路、方向等情况作出了科学判断。大钊先生奋臂高呼:“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由此,民众得到唤醒,神州大地开始觉醒。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为能更好地得到普通工农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与传统的中华文化相结合,进行日常化、本土化的话语转换,才能为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和理论方法。其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如道德境界追求、远大社会理想、高尚人格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契合的地方。正如郭国祥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华传统文化中建立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强烈的人道主义、服务现实世界的实践智慧、朴素唯物主义等价值理念都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相融相通”[3]。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基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越的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党的精神谱系,它是中国共产党所能创造的一个个人间奇迹的制胜密码。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瑰宝中的重要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必然扎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汲取深邃而又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养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基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源自于中华文化追求“求真”与“尚善”相统一的思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传承的是中华传统中追求真理、树立理想的文化基因,体现的是“求真”与“尚善”的思想追求。在坚守理想的基础上追求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实现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革命和发展实践中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砥砺前行等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和诠释。在这“坚持”与“坚守”之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弘毅品格。坚持真理,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面前,敢于求真、敢于纠错,永不言败、永不退缩。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品格,也是一种应对艰难险阻的能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为整个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创造过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但是自近代以来,她却遭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痛历程。在救亡图存成为一个民族的主旋律、民族复兴成为仁人志士共同期盼的历史环境下,“求真”与“尚善”的文化品格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达到了强化和激发。经过艰难的求索,终于发现,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就是最大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历史实践中的体现。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谋幸福而矢志不移,就是最真诚的“尚善”,就是对中华文化高尚品格的一贯尊崇。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源自于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的道德操守和实践精神

中华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注重“此岸”世界的现实生活,强调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从日常生活人们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体现着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也表明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深入到中华儿女的血脉里。“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重在“知行合一”,也正是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的实践表达。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在这个初心和使命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百年历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建设,铸造出一个个人间辉煌,创造出一个个人类奇迹。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天下为公、担当道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已根深蒂固。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凝聚着民族前行的磅礴力量,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初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的价值追求,担当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忠贞不渝、英勇奋进的精神品质。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深邃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代表着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源自于中华文化坚强不屈、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在崇尚精神追求中,以“舍生取义”作为生死观,展现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操。在血雨腥风的建党岁月中,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精神品质,积淀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为了胜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即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不论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还是东北抗联英烈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奋不顾身、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无不体现出他们身上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气节。这种正气和气节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自然演绎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文化真谛。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而这又是对中华文化中的义利观给予的深刻诠释,表达的是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和坚强不屈、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源自于中华文化“孝于家”“忠于国”“重民本”的伦理思想和政治追求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个人道德品质的一贯追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本色。“忠孝不能两全”“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以及“重民本”的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齐家”“治国”推及到“孝于家”“忠于国”,这是“忠诚”的内在逻辑,体现着民本的家国情怀。在中华大地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众所周知,其“民本”思想历史悠久。作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逻辑。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旧社会,许多政权、政党都难逃“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遵从“重民本”的思想,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展全过程民主”[4]。而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根基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地解密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民本密码。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自我革新中自我完善,坚持为民治国、民主理政,秉持“人民至上”的民本理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党之始,李大钊、澎湃、方志敏、陈延年、夏明翰等革命先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谱写着“对党忠诚”的壮丽篇章。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对象性的互为行动,是党和人民融为一体的本质性关系。对党忠诚是不负人民的必然要求,不负人民是对党忠诚的必然体现。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引领

伟大建党精神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文化涵养和精神血液。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传承和续写着中华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创新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伟大建党精神愈发闪耀着鲜艳的光芒,照耀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行。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的关键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把握其文化逻辑和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其在各方面的文化引领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精神追求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诚信、友善和追求真理、发奋图强等为核心内容的传统美德。随着现代以来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浓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度提炼的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融合,对新时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表达。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五四运动对民主与科学的探索,到新民主主义艰苦卓越的革命,以及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目标都是为了建设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伟大建党精神一定将继续引领时代谱写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恰恰是为了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中国。在各项工作实际中履职尽责、践行使命,这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宗旨和根本,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位一体”总体部署下,我国各方面事业都达到了良好发展,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从整体上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诠释了爱国、敬业的价值真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演绎的是诚信之道德品质和友善之博爱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同源,都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土壤。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全体人民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高度的爱国、敬业之中,人民才能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个人品德;只有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引领下,才能更好地秉承诚信、友善的道德追求和处事风格,建设美好的幸福家园。

(二)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改革创新,建设新时代美好社会

从建党之初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建党精神始终彰显着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创新的勇气。在近代中国,当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这本身就是不落窠臼、创新发展的典范,也在这种改革创新中,选择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就是在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初心”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在探索中大胆尝试、在改革中锐意进取,牢记使命,努力追寻理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与阶级敌人斗争,在和平发展年代,要与各种困难和社会发展阻力进行斗争,斗争的方法和过程往往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而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达到“不负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价值目标。党的建设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自我革新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方法宝典,这也“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探索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自觉实践和时代创新”[5]。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每个中华儿女都要秉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时代楷模,他们所展示的精神内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如面对重大疫情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新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续写,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所具有的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文化价值。

(三)以伟大建党精神强化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民族复兴”一直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核。爱国主义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无限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将爱国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建党的核心目标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6]一百多年来的中共党史发展已证明,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一个具体的、能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引,是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党中央周围的精神力量。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要以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筑牢和激发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伟力。一百多年前,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怀揣理想,坚持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不怕牺牲,奋勇前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图强之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进入到新的历史高位,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大踏步向强起来的宏伟目标迈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7]今天,我们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在对中华先进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的建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爱国行动中锤炼出更加鲜明的政治品格,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责任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伟大建党精神从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到不负人民的行动智慧,无不体现着对中华传统文化“道义”和“仁德”思想的传承,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责任担当意识的民族,已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征程上的今天的中国,正向世界人民发挥着中国智慧,担当着大国责任,提供着中国方案。建设美好的“大同”世界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夙愿,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一直秉持的理念。今天,在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重大疫情等人类难题时,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大同”智慧。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庄严宣布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8]的世界命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采取了真诚的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享繁荣,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是当代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锤炼和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中国智慧和世界视野,足以承担全球责任。担当使命、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表现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彰显中国担当,把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从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已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生成逻辑,在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扎根发芽,在伟大建党实践中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在弘扬传统美德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改革创新中建设新时代美好社会,在强化爱国主义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引领责任担当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Bolshevism 的胜利》:作者为李大钊,1918年10月15日刊于《新青年》第5卷第5号。

猜你喜欢
建党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