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研究

2023-04-07 01:55王西亚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逻辑教学内容思政

王西亚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这是学校思政课开设的遵循,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设指明了方向,但怎样实现学段之间和学段内部有力衔接呢?换言之,应如何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呢?这是一个应予探讨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增强的制约要素

这里的“粘合力”只是形象化的表述,并不是物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把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段之间及其内部紧密相连的力量。尽管如此,“粘合力”概念的提出却是受到物理学概念“力”的启发。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因素,力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发生形变,我们也可以参照力的三因素,找到粘合力增强的制约因素。力的大小与施力方密切相关,力的方向“瞄准”的是靶向点,力的作用点指向的是着力点。因此,可以从施力方、靶向点、着力点3个视角出发,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增强的制约要素。

(一)粘合力增强的施力方要素

恩格斯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是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的历史结果[2]。这个论断说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多股力量支配。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也需要多股力量。只有拥有多股力量,协同用力,粘合的力量才会增强,粘合的效果才能突出。就其内在要素而言,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者和教育元素内部等都是粘合力增强的施力方。

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是粘合力增强的领导和指导因素。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已在教育部、省、市等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指导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3]。各级各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其行政力量,督促、指导、检查和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当然,也包含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这股强大的行政力量,推动着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构成了粘合力增强的领导方和指导方。

其次,教育者是粘合力增强的执行因素。就其实质而言,有序衔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是实施教学行为,而任何教学行为的开展都离不开教育者。只有教育者具备有序衔接的意识,有序衔接工作才可能被推动。同理,也只有教育者实质性地开展了有序衔接工作,粘合力才会增强。从这个视角而言,教育者是粘合力增强的执行因素。

最后,教学元素间的“吸引力”是粘合力增强的凝聚因素。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等教学元素,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元素中,教学目标起着统领作用,其他教学元素蕴含着教学目标,确证着教学元素的一体性。因此,教学元素之间并非是“单子”式的存在,他们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正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元素间存在着“吸引力”,教学元素才能依据其内在的功能紧紧凝聚在一起,增强有序衔接的粘合力。

(二)粘合力增强的靶向点要素

“力”是有方向的,如果所施加的“力”方向有误,只能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力”的方向。表面看来,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是教学内容的衔接,但就其实质而言,是教学目标的衔接。因为教学内容的配置,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规制,是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开设,教学内容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这个方面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增强的靶向点,不应是他者,而应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只有从教学目标入手,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才会增强,结构才能稳固,才能成为一块“整钢”。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作出了规定: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为“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为“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为“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为“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4]。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目标体系天然地构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内在地遵循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的重要论断,呈现了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特征。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就需要着力于不同学段之间及相同学段内部的教学目标,实现不同学段之间及相同学段内部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才不会有“裂痕”,才能呈现出“自然而然”的状态。

(三)粘合力增强的着力点要素

好的着力点能够产生更强大的力量,能较快推进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也是如此,需要找准着力点。着力点既可来自于不同学段之间,也可来自于学段内部。二者有机融合,有益于增强粘合力。

首先,瞄准不同学段之间有序衔接的着力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小学阶段“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设置课程内容,初中阶段“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设置课程内容,高中阶段“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设置课程内容,大学阶段“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开设课程[6]。这样的课程设置具有有序衔接的特性,但仍存有从低阶向高阶进阶时内容“断裂”的可能,因此,需要思考有序衔接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具有整体思维,在低阶的高级阶段就要关注高阶的低级阶段的教学内容。注重其内在关联性,也需要在高阶的起始阶段关注低阶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不能遗忘或忽略低阶教学内容。

其次,瞄准同阶内部之间有序衔接的着力点。尽管同阶的教学内容关联性密切,但作为教育者仍不能“想当然”地讲授教学内容。需要教育者从总体上把握同阶的教学内容,明确同阶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依据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开展有序衔接工作,增强同阶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粘合力。

二、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生成机理

就其生成机理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呈现出了三条线索,即上下逻辑、前后逻辑和左右逻辑。正是在三重逻辑的协同运作下,有序衔接的粘合力增强了。

(一)“上下逻辑”:行政职能推动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上下逻辑”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依据行政职能推进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而产生的粘合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政课的实施发表重要讲话,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这些重要讲话和文件的贯彻落实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协调、督导以及学校的检查等管理活动有益于重要讲话和文件的落实。同时,这些活动也推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良性而有序的开展,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

“上下逻辑”的生成往往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的表扬等正向激励可以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辽宁省丹东市按照“学前讲抗美援朝人物、小学讲抗美援朝故事、初中讲抗美援朝历史、高中讲抗美援朝精神、大学讲抗美援朝战争体现的责任与担当”的思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7],这种有益尝试得到了辽宁省教育工委、教育厅的认可,并进行了宣传推广。这种正向激励有益于推进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粘合力的增强。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的诫勉谈话等反向惩戒,也有益于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改进思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正确而有序地开展,促进其粘合力的增强。

(二)“前后逻辑”:“瞻前”“顾后”的进阶思维促进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前后逻辑”指的是教育者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既要注重低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又要注重高阶教学内容的升华性。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并列思维,而是“瞻前”又“顾后”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既要有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局观念,还要在全局观念中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的进阶,以此增进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

“前后逻辑”的生成首先来自于学校思政课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就教学要求而言,学校思政课不同学段本身就是从低阶向高阶有序发展的过程,这种方式促进了教育者“前后逻辑”的生成。教育者“前后逻辑”的生成,可以使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从“脚趾头到头发丝”畅通无阻地推进,避免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瓶颈”问题和“中梗阻”问题的产生,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粘合力。当然,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相同学段内部的进阶思维,在相同学段内部呈现出来的也是纵向进阶,也需要有序衔接,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前后逻辑”的生成也来自于被教育者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被教育者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生成规律。因此,与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要求相适应,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设也需要顺应这个要求。这样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呈现出有序衔接性,也会呈现出“前后逻辑”。

(三)“左右逻辑”: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助力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左右逻辑”指的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会产生有序衔接的粘合力。这种粘合力会与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粘合力“并流”,助力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近年来,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教师不断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既丰富了专业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润物细无声”地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左右逻辑”生成的基因就在于,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具有“思政”的要素,二者具有同向同行的共性。正由于这种共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汇入同一条河流,促进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就课程思政的设置而言,课程思政也有实践教学,部分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本身就是有序衔接的。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地存在于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之中,正如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开设不能颠倒顺序一样,这两门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也只能是有序衔接的,不能是颠倒顺序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天然具有的有序衔接粘合力,如涓涓细流,最终都汇集到实践教学的有序衔接粘合力中来,生成“涟漪效应”,促进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三、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实现路径

粘合力的增强与思维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序衔接具有密切关系,需要从这些视角着力,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一)更新思维方式,促进有序衔接思维粘合力的增强

长期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乃至行政领导只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耕耘。他们作为粘合力的施力方,虽然勤奋,但却固化了思维方式,也为自己编织了“信息茧房”。应更新理念,从固有的局部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建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整体思维和协同思维。

整体思维“是把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从全面视角把握整体的各个部分”[8]。这就要求从全面的视角看待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教学元素,而不是把它们看作“单子”式的存在。只有具备了整体思维,才能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内在机理,有序衔接工作才能推进,粘合力才能增强。

“协同思维是注重各方协同配合、均衡协调发展的有序性思维”[9]。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协同配合的共同体,既包括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课程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需要注重系统各要素的结构性,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功能,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能,促进粘合力的增强。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可从内外两个视角着力。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更新思维方式,增强有序衔接的思维粘合力。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不断加强学习,自觉更新知识系统,使自身的思维方式能够符合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其次,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借助“上下逻辑”的力量,启发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建构系统且有序衔接的思维方式。

(二)搭建教学科研共同体,促进有序衔接内容粘合力的增强

思维方式的转型为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提供了必要条件,粘合力的增强还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需要搭建“教学科研共同体”[10],从教学和科研的视角出发,建构“前后”逻辑和“左右”逻辑,促进有序衔接内容粘合力的增强。

首先,建构教学共同体,促进有序衔接内容粘合力的增强。为此,需要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11]。教学规律的一体化离不开思政课实践教学规律的一体化,涉及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问题。可建构教学共同体,从教学内容研讨与实践操作两个视角着力:一方面,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以及课程思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开展交流研讨,探讨不同学段及相同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归纳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衔接过程的不足,探究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不同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可以互相受邀走进课堂,观摩交流,探究有序衔接的不足及对策。

其次,建构科研共同体,促进有序衔接内容粘合力的增强。为此,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建立科研合作机制。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促进有序衔接内容粘合力的增强。

(三)建立保障措施,促进有序衔接教学目标粘合力的增强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促进有序衔接教学目标粘合力的增强至关重要。为此,可从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着手。

首先,发挥教育职能部门的行政力量。借助行政力量,建构“上下逻辑”,促进教学目标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其次,落实充足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尽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甚至提出了学分的规定,但仍存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学时“侵占”实践教学学时的现象。要切实落实相关文件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的规定,保证充足学时,促进教学目标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再次,建立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既要注重线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也要注重线上实践教学基地建构,推进实践教学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样、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促进教学目标有序衔接粘合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增强。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是评估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是否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评价思政课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12]。为此,可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把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的知识要点纳入考核范围,也可把教师取得的成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奖励相挂钩,深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学目标有序衔接粘合力的增强。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或相同学段内部需要增强粘合力。只有如此,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实现有序衔接,才是“一块整钢”。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粘合力增强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衔接工作“走深”“走实”,有利于推进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接受思政课实践教学知识,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猜你喜欢
逻辑教学内容思政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