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23-04-07 01:55尹元慧葛金国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宇宙教育

尹元慧,姚 加,葛金国

(1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2 马鞍山市教育局,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在步入更高级生存形态过程中,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群的支持,“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横空出世。元宇宙的迅速发展,为社交、教育、医疗等领域构建了高度沉浸的数字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传承机制[1]。教育事业需要系统观念,避免单打独斗导致的“合成谬误”(经济学领域名词,指因局部而言是对的就以为总体必然是对的思维而形成的谬误。此处指教育方面当事人缺乏创新精神的“内卷”表现,它会造成资源浪费、供求单一,使人才同质化)。那么,作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教育对于新变革如何主动应对?从理论更新到实践探索引发一系列疑难问题,都使教育学者难以回避。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讨论中,并不过分聚焦于元宇宙作为隐喻背后牵涉的内容,主要从其本质特点出发,重点思考从其已凸显的技术走向在现实中对三大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的影响,获得的加持和谨慎对待之处。此举也算是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来互联网发展走向过程中,教育领域应该下的“先手棋”。本文致力于教育发展方法论思考,先体察元宇宙这一概念的意蕴,揭示元宇宙这一宏观概念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内在特征和基因;然后分别对元宇宙与三大教育发展关系做出新的创造性构想。

一、元宇宙的实质及其与教育之共通基因

在当代社会性事物的实质探讨中,信念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行为功能及其方式的特点也被不断强调。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2]。高新信息技术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智能、社交、游戏的基因,这是我们研究元宇宙的出发点。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的数字化变革,而疫情挑战催生的物理间距和线上工作、学习等需求,也提升了人类向虚拟世界行进的速度。在此过程中,互联网搭载沉浸式体验技术形成新媒介,运用模拟场景和虚拟身份等手段,把平面世界转化为三维立体空间,个体超越时空限制达到“共在”的状态。这一系列变革共同作用,打造出“元宇宙时代”。关于元宇宙与教育,在此,我们首先揭示元宇宙概念的实质,分析元宇宙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内在契机——共同基因。

(一)本质属性:元宇宙的特征观察

元宇宙的概念出脱于网络游戏,其母体作为虚拟社交世界的典型代表,此社交形式的实现离不开技术要素的提升与配合。我们可以从元宇宙的支撑技术入手,分析其与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特征,进而观察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赵国栋等在《元宇宙》一书中提到元宇宙的技术集成可以缩写为BIGANT,其中B指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I指交互技术(Interactivity)、G指电子游戏技术(Game)、A指人工智能技术(AI)、N指网络及运算技术(Network)、T指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3]。罗布乐思首席执行官戴夫·巴斯扎基总结构成元宇宙的八大要素为:身份(Identity)、朋友(Friends)、沉浸感(Immersive)、低延迟(Low Friction)、多元化(Variety)、随地(Anywhere)、经济系统(Economy)和文明(Civility)[4]。除此之外,融宝数据公司的创始人乔·拉多夫还提出元宇宙构造的7个层面:体验(Experience)、发现(Discovery)、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5]。

概括已有研究,元宇宙是指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本质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6]。尽管近来关于元宇宙的讨论成为热潮,但对于元宇宙的认识和掌握还处于“初级阶段”。若想准确界定,除了理论的深入,还有待实践的发展,仅就后者中的外界条件来说就很不容易。当然,不同领域对元宇宙属性的关注都有所侧重,教育应该寻找适配属性,以此为生长点进行深入研究。

(二)共通基因:元宇宙与教育的内在交融

Pillari在1988年提出,环境包含物质、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前二者都受精神文化的影响[7]。我们可视之为广义文化概念,即物质、制度和精神3种形态文化的类似表述[8]。当元宇宙再造虚拟环境时,意味着它与教育具有相似机制或基因并围绕上述方面全面体现。

首先,从文化角度观察,元宇宙与教育都属于人类文化环境的子集。数字孪生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镜像的场景仿真,形成虚拟的自然与人工环境。1936年,格式塔学派的勒温提出“场论”概念,指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9]。校园中许多环境设计起到隐性课程的作用[10],当元宇宙世界新环境建立后,它对于师生生活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元宇宙运用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与立体的交互体验,达到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连接。例如,在更多方面实现信息流线上化,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连接”,帮助虚拟世界中各种层面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实现社会环境复刻。此外,虚拟世界的价值归属、人力驱动及其各项服务,可看作当前现实中传播文化的背景。

其次,从内在属性上分析,元宇宙离不开游戏与社交,从而与教育共命运。荷兰历史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提出“游戏人”的概念,他提示我们从远古壁画等观察中可见:人类在史前期便以舞蹈、游戏作为休闲活动;为了保障个人在社交中充分享受而不受侵害,逐步制定规则,进而演化到法律法规;地域差距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元宇宙包含增强现实、生命日志、镜像世界、虚拟世界四大形态,属于网络游戏与虚拟社交的进阶版本,而教育活动归根结底属于社交活动。正如马拉古兹所说,“教育乃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关键”[11]。元宇宙技术在适应教育底层逻辑前提下,可帮助教育的各因素摆脱时空限制,帮助教育相关者充分参与互动并丰富教育。

最后,从技术上评价,元宇宙已有与教育合作的基础。在不少人眼中,“教育元宇宙”还处于构想阶段。其实,我国政府在元宇宙概念出现之前,就敏锐地关注到相关底层技术的乐观前景,针对其在学校中的应用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在物理、化学类的实验中的应用,并且把此类技术与我国教师教育[12]、职业教育[13]、高等教育[14]等领域有效结合。这意味着元宇宙落地教育的进程,不仅体现在政策推进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应效果——有很多虚拟现实的教学实验室在试点学校出现。元宇宙教育可顺此思路并将其发扬光大:元宇宙可摆脱时空束缚,把平面世界转化为立体三维世界,结合教育需要和教育特性,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智慧教学环境,挖掘教育资源和教育赛道的潜力,帮助教育平台、教育模式转型。

二、学校教育之变、之益、之省

“元宇宙教育”概念首次提出时,被理解为元宇宙的教育应用,即为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等相关主体创建数字身份,在虚拟世界中开拓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学场所,并允许师生在虚拟的教学场所进行互动的新教育模式[15]。 上述多元“师生”的虚拟和共享表述,反映出学校教育默认作为教育主要领域,已经得到元宇宙的重点关注。可已有成果的信效度、普适性及跟踪服务方面有待成熟,还需要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探索。

(一)新条件:教育形式、学习时空、教学模式之转变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人彼此交互的,这种交互在元宇宙的三维空间能够实现。具体说来,在线教学物理区隔消释了部分在校园中的学习氛围,师生丧失许多必要的共时性合作交流体验。于是,“共存感”(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中,不同物理环境的个体获得的与他人一同存在的主观性体验)的提升迫在眉睫。根据运营平台的数据对比,通过视频会议或虚拟分身能够获得丰富的视觉型、听觉型社交线索(Social Cue),相比以文本(Text)为主的单一化线上学习,具有更强烈的学习现实感[16]。

元宇宙教育时代到来,学生存在形式、交流方式以及知识的呈现都被重新定义,师生及相关学校人员可以创建自己的数字身份,打破时空限制。学校在虚实结合场景中进行教学活动,不但减轻了空间疏离感,也突破了场景限制,使知识流转所需要的空间要求被满足。于是,显性知识的沉浸式立体学习、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环境、知识共享的群体空间、知识储存更新空间或新知识研发空间,都得到兼顾。

元宇宙中的教学,可利用其创造的3种层次空间——增强版的现实世界、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中介空间、全构造的虚拟时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所需物料预先镶嵌在班级各组的知识共享云空间,促进生成性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实现。在师生以特定形象进入课堂空间后,教师可利用分身同时出现在小组或个人面前,从而仿真实现小班制或一对一的学习体验。课后,学生可以聚集在同一空间或多维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教师则可帮助进行指导与评价。需要强调的是,欲实现此类教学,不仅在于虚拟空间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师生间个性化沟通,尤其需要学生面对任务的高度自主性。显然,这对教师教学能力与课堂主导能力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二)新感受:互动灵活、体验自由、过程具象之益处

首先,师生互动方式的灵活化。虚拟分身技术可以适当满足人们对于社交的需求,例如当下光影形成的二次元偶像或AI导览员。同理,学校教育结合元宇宙技术,可创建新型互动方式。例如虚拟师生人像在3D教室中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学生心理形成新沟通模式,打破传统言语模式,多样化场景和角色的加持,可进一步提高沟通质量。

其次,学生的学习体验自由化。学生的身份在元宇宙中出现转变,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享受者与创造者,实现了一种“做中学”、自主实践性、个性化自由化学习模式,冲破以教室、教师、教材、课堂、知识为中心的束缚。学生获得更多自由权力,对于时间、地点、学习进展以及教师和同伴等外部因素可以任意选择。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测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领域,制订专属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标准,即技术赋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针对性。

最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具象化。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17]。元宇宙中具备多种感官技术,可以帮助师生还原知识产生的现场、亲身体验理论的推演过程、进行实践操作的模拟练习,帮助学生更加立体直观地吸收知识,增强知觉学习和情感学习等。例如营造出虚拟环境,缺乏历史感的学生能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角色穿越其中,便可在沉浸式体验中见证历史发生,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最大化提升认知效率。

(三)新注意:学校道德建设、教育技艺结合、学生健康影响之思考

首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教育元宇宙构建中,资本不可避免参与,学生群体庞大又未成熟,极易被看作资源为他人所利用,在信息共享与传播过程中可能暴露个人隐私而诱发一些营销甚至犯罪行为。因此,对于元宇宙教育的顶层设计、相关法制以及虚拟世界的道德建设需要提上日程,避免新次元中的校园文化失范、价值缺位带来的正义盲区。打破现实虚拟界线时,学生需要得到适当引导,在保障个人学习自由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序良俗。

其次,课程教学的艺术与元宇宙的融为探究有待加强。一方面,元宇宙设计开发的相关教育学习软件,作为与学校教育合作的载体,更多时候还是以技术为导向,师生配合软件流程,“教育话语权”还处于弱势。在此情势下,学校应结合教育原理,例如用具身认知理论、沉浸理论等对教学内容和过程创新编排,设计新样态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虚拟社交角色与学习生活高度融合后,学生易沉迷其中,运用技术伪装自己,一旦习惯于隐藏完整的“真实自我”,就会导致教育失去应有的严肃性,使师生关系流于表面的暂时性游戏关系。刻意粉饰自己也会损害全面内涵式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行为模式造成消极影响。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在探讨技术时不可偏离教育:要加强课程体系及教学流程深层次建构,要时刻谨记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个体差异性,要合理优化中性技术,从而适切地应用元宇宙教育。

最后,关注元宇宙对身心健康及社会健康的影响。当仿真世界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时,边界将难以厘清,处于“虚实混乱”状态下的个体,注意力难以聚集,甚至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例如,设备穿戴和接口接入的课程时长与学生健康的关系;学生陷入虚拟无法自拔,个体参与真实活动积极性减小,出现心理闭锁、精神分裂;长期满足于虚拟世界交往而忽略现实生活交际,青少年社会化将被延迟或削弱;等等。这都意味着在追求科技进步与虚拟世界仿真度的同时,不可忽视健康因素。

三、家庭教育之变、之益、之省

识者周知,家庭教育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以亲情为教育交往的前提,温情脉脉;二是教育行为与日常生活二位一体,自然自由;三是家庭常有个性化要求,针对性强[18]。而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这使元宇宙涉足家庭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元宇宙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是指立足新时代,深化家庭对元宇宙特点的认知,兴利除弊,积极探索新技术资源的合理应用,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新改变:社会对家长新要求及家庭教育方式之转变

首先,元宇宙时代,社会对于家长的要求发生转变。出生于元宇宙时代的新一代,在学习、思维与生活交往方式上,从“互联网+”转向虚实融合,环境自由度扩大。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个体最早接触的是家庭这一微观系统。因此,有关元宇宙的启蒙很大程度是从家庭产生。家长们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合理运用技术,引导孩子辨别真伪虚实。具体说来,家长们应在观念、认知、行动、能力上不断变通自己以适应时代。只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以更新,才能培养、造就适应多重世界的新一代。面对这个虚实叠加的新世界,研究、总结并生产出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经验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元宇宙赋能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包括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第一,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产生两个改变。一是扩大了家庭教育场域。元宇宙产生丰富的媒介,并且灵活结合空间,以此产生了具有空间感的媒介。立体沉浸交互连接技术的应用使得虚拟空间无比真实,亲子之间可以在线上平台运用声音、视频或虚拟角色的游戏,再现家庭成员彼此间及时的交流、陪伴和教育,弥补了亲子异地的疏离感。这对于流动和留守儿童家庭来说,乃是天赐良机,意义非凡。二是重新定义了家庭空间的作用。元宇宙可对空间进行处理,这就从社会属性上扩大了家庭空间范围,增加了家庭有限物理空间的利用效率。本来,家庭中可以开展的教育活动类型有限,若把家庭作为一个集结家人的媒介,结合发达的虚拟空间,在VR、AR等加持之下,把博物馆、动物园等不同的场景体验模式折叠进家庭内,即可结合亲情力量,发挥家庭个性化教育功能,在丰富体验中学习积累。第二,以家长为对象的家庭教育指导出现3方面改变。一是指导模式的改变。元宇宙虚实结合技术可为家长、准家长们提供逼真情境,提供丰富的突发状况演练机会,促其深刻理解家庭教育实质。二是指导流程的改变。元宇宙帮助家长摆脱传统预设流程,摆脱互联平台无关干扰,高效获取个性化内容,促进家长集体智慧的生成传播。三是指导方法的改变。过往互联网多是通过建设学习平台聚合资源,提供给家长们浏览学习,而元宇宙以其强大算法与交互技术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技术支撑,在达成的泛在性学习和智能性适应基础上突破限制,指导方法更加具体生动。

(二)新契机:家长教育体验感提升及孩子寓学于趣之益处

即时性、便捷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既可以减轻家长教育焦虑,提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幸福感,还可通过仿真模拟“沉浸式养娃”进行心理建设,帮助准父母群体慎重抉择当下是否具有承担能力,减少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悲剧。与此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可提升家长的教育体验感,利于人口结构优化。

如前所述,网络游戏作为元宇宙的发迹前身,有虚拟的社交、增强的场景感、自由式的创作表达、沉浸式的体验等特质。可是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家庭的教育矛盾都集中于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上。我们设想,家长与其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不如利用元宇宙契机,对游戏兴利除弊,在一种彼此理解、放松愉快的气氛之下,通过沉浸式游戏的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三)新挑战:家庭教育伦理及代际公平之思考

元宇宙中把人的特征数据化处理,运用幻觉营造虚拟现实感,甚至在信息化分析后可预测并控制人的认知与行为。此类工具理性将与家庭教育感性形成弹性,这也正是我们探讨元宇宙对于家庭教育的价值及治理的前提。

一方面,家庭中虚拟角色可能对家庭伦理产生影响。传统家庭关系主要依靠亲情维系,其中蕴涵家人的不可替代性,而元宇宙中虚拟替身的出现给家庭关系带来挑战——个体及各自分身之间的自我和彼此认同将会使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家庭成员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心态以及不同认知状态下,他们能否接受此类虚拟性事物、能否认同象征性数字角色与真实个体存在的代替性或对等性,这些都有待于现实检验。如果元宇宙的底层逻辑和技术就未被家庭认可,那么以此为背景进行家庭教育便成为乌托邦。显然,元宇宙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深层次发展,必须结合多样化的家庭背景因素来思考。

另一方面,阶层不平等仍是元宇宙教育的突出问题。正如不少教育社会学调研提到的“知识鸿沟”效应(不同社会地位群体接触新技术的时机与受益程度的差异)[19],有学者指出,“经济背景优势阶层在新信息探索方面同样具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接触信息、使用信息和利用信息获利等3个方面”[20]。以互联网为例,虽有部分弱势群体能跨越其中的“数字鸿沟”(互联网接入、技能和使用方面的差距),但整体比例远远不足。而优势阶层有更丰富的信息源,进而发现新信息;可利用财产优势,优先购买新资源;学校等专业组织也为其提供指导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处理新信息。当优势阶层已经把“数字红利”转化为“教育红利”时,元宇宙的门槛甚至还没有普及到弱势阶层。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元宇宙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技术和商业载体,那么,未来一部分群体在三维空间里随意来来往往,另一些人却可能不具备这种机会和能力[21]。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与“共同致富”关系密切的问题,因而如何使元宇宙家庭教育符合公平正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社会教育之变、之益、之省

一个人的成长,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一直以来,社会教育被重视度远未匹配实际需要,加之其涉及领域庞大复杂,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成套的实践模式,相关支持服务也较为匮乏。由此,社会教育应该掌握此次时机,充分运用元宇宙背后的高新技术和思想理念,寻求突破,厘清自身发展策略。

(一)新场域:学习体验及教育服务之转变

过往,社会教育主要依托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由于地区经济不均衡、文化氛围差异等原因,致使社会教育实践常常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随着元宇宙中区块链技术、远程协作以及创造分身等技术的运用,类似问题将迎刃而解。例如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如果把资源集合于同一平台,即可突破场域限制;一旦更新,就可达到信息快速稳定的共通共享[22]。信息快速获取加之交互技术辅助,可帮助学习者运用全息影像进行沉浸式体验。如此一来,之前受限于时空无法接触的价值观及文化氛围,将以最低损耗进行传递与流转。

目前,客观上各项交互技术突飞猛进,主观上学习者对高级体验感需求与日俱增。沉浸式社会教育形式逐步出现,可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在模拟环境中自行体会;学习者以旁观者角色参与,类似于《布莱希特论戏剧》一书中提到的“打破第四堵墙”[23],仿佛沉浸在舞台上的观众,与学习情景处于同一空间又游离于其外进行探索。虚实融合场景根据用户脑电波数据反应的意图和需要进行匹配,能够根据学习者思想变化动态建模,真正实现“所思即所得”。

元宇宙时期,社会教育的定位不再固守于传统的传播知识,而是扩大外延。早在2017年,南京博物院就率先转变观念,结合公众需求,重视展览配置,强化个性特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服务范围延伸到院外[24]。在元宇宙中,若基于虚拟社区,参观者可自行选择博物馆各种资源和服务的集成群岛。这样,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消耗,还可帮助学习者高效接受教育。社会教育能成熟地延伸知识服务维度,算是一大革新。

(二)新天地:社会教育外延扩大及服务普惠之益处

社会教育机构受到教育习俗及社会意识的影响[25],迄今为止,各类机构还存在边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参与,社教机构有机会进行变革与融合。例如,博物馆除了提供社会教育,还可以社交、游戏、休闲。又如,2017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举办的全国会议以逃生室作为展览特色之一。如果图书馆、文化馆或者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可以与游戏类公司合作,模拟火灾、空难、地震等场面,让参观者体验到逼真的安全教育,那么这对于文化传播和人口素质提升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社会教育含有公益属性,旨在追求均等、开放与普惠。目前,我国大多数教育类场馆以免费或优惠方式运营。元宇宙时代,在保证实体社会教育机构原有服务基础上,要面对需求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措施,促进教育做到真正普惠普及,打造一个成熟的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学习型社会。例如,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受工种所限,无法在提供社会教育机构的“上班时间”去参观学习;一些行动不便群体,无法享受常态化学习,因此社会教育机构可创造虚拟或半虚拟教育空间,以此助力他们的学习。

(三)新影响:生活规划及学习安全与自由之思考

社会教育融合元宇宙,实质是利用元宇宙理念机制,为广大的受众创造精准服务式教育。这些全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活规划、学习安全与自由等方面。

首先,个人社会生活安排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具体闲暇时间把控和整体人生轨迹重大规划。就前者而言,社会教育被安排在闲暇时间进行,元宇宙实现了时空折叠,解除了时空对人的许多行动限制,还拓展了认知和体验限度。但是人的自制力和个体分配给社会教育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当下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已占据人们过多的时间并饱受诟病,各种游戏或社交成瘾也成为信息社会的顽疾。元宇宙中更丰富的功能体验,是否会再添一个 “病灶”?值得警惕。就后者而言,元宇宙的出现使个体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拉长,包括虚拟身份促进社会教育多样化便利化参与。诸多改变之后,是否有可能替代现实社会生活,进而改变人们对于就业、婚恋等人生轨迹的安排等等,已经成为颇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其次,突出了个人辨别是非能力对学习安全的作用。一方面,社会教育内容本身较为琐碎,一旦生产传播搭载更高速平台,学习将变得更加社交化、智能化、个性化、碎片化——元宇宙中的秩序管理的难度指数级增大。另一方面,元宇宙具体应用展开的话语体系、价值导向仍受制于平台运营者制定的社区规则、商业盈利模式以及大数据算法等,人们在当下互联网平台上存在的认知固化、“信息茧房”“沉默的螺旋”“回音室效应”“过滤气泡”等问题,有愈演愈烈的风险。

最后,是与人的自由、法制和治理有关的问题。过往,互联网中常出现的如霸王条款(单向规则)、算法操控(数据垄断、资本操纵)、信息泄露(隐私获取)等隐忧已浮出水面。所有这些,对元宇宙中的受教育者来说,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新的学习阻碍。而其中带来的利益伤害往往具有隐藏性、持久性,并且学习者的维权成本也会不断攀升。为此,对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社会伦理秩序以及道德规范问题需要被预判,并有所防范。

猜你喜欢
宇宙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元宇宙之战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宇宙像个甜甜圈
宇宙第一群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