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仑区委改革办
北仑区作为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所在地、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核心承载地和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域内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众多。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北仑区针对小微园区及园区内企业,在环保领域全面实行准入政策简化优化、产污工段集约集成、治污工程共建共享、环保监管统合统一、产业链条融化融合的系统集成改革,打造环保“绿岛”管理模式,加快小微园区能耗排放“瘦身”。
提升审批速度。出台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名录,对市政基础设施类项目和区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主导推动的卫生、交通、畜牧及民生类等九大行业46个项目类别项目免去公示环节,大幅提高企业环评审批速度,其中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办理时间由7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
试点打捆审批。出台北仑区建设项目打捆环评细化实施办法,允许同类型、同地址、同产业链或同一主体实施的多个项目,以“打包”形式进行环评文件编制和报批。2022年,北仑区政府为28个纳入“绿岛”方案的小微园区编制“园区(规划)环评”,1000余家企业被纳入简化审批范围。首批10家参与打捆环评的企业,从委托编制环评到获得批复,用时不到20个工作日;单家企业环评编制费用4000元,较改革前节省三分之二以上。
北仑区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 北仑区委改革办供图
实行“两证通办”。全面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融合试点,企业在办理项目环评审批的同时,可同步申领排污许可证,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
推进“多评合一”。率先完成全省首个建设项目环评“多评合一”,同一建设项目涉及多个生态环保事项的,纳入一个环评文件,出具一个批复,项目审批时间从原先14个工作日缩减至7个工作日。
完善特定工段服务产业,承接污染治理。投资14.7亿元,新批用地220亩,按照全省领先标准建设“绿岛”共享设施,形成10家专门从事酸洗、磷化、铝氧化和电镀的专业表面处理企业集群(柴桥电镀园区),通过专业化的加工服务和规范化的配套污染治理设施,对挥发性有机废气、重金属及相关废水进行统一收集和集中治理,预计废水在分质分流处理后将稳定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3排放标准,每年中水回用量超10万吨,重金属较入园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整合特定区域业态,集中治理污染。强化业态筛选整合,在企业集聚的基础上,强化审批引导,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和治理集中“绿岛”功能。例如,针对量大面广的涂装工序,每个新建小微园区设置不多于一个涂装车间或企业,规范形成19家集中喷涂中心,让园区内企业共享绿色高效服务,为其节省近四成涂装业务生产成本。针对集中喷涂中心,专门在北仑区集运基地维修区建设集中喷涂车间和共享废气处理设施,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202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3.9%,列全大市第二。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科学治理污染。合理确定北仑区飞灰处置、郭巨污水处理、青峙污水处理扩能等区域污染治理设施项目的规模布局,当前青峙工业污水处理厂已为片区8家化工企业提供集中污水处理服务。科学布局小微企业危废收储、废塑料再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固废处置和利用项目,已建成3个区级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储存中心和6个街道级的一般工业固废分拣点,为全区4000余家中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全区率先建成全省首批“无废城市”。
落实园区管理责任。制定《北仑区工业集聚区(小微园区)环境管理标准(试行)》,明确相关环保责任和义务。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属地街道、工业地产商及园区牵头单位等组成的园区环保事务管理机构,并明确“环保园区长”和“环保指导员”负责园区生态环保事务落实。当前,已有10个新建小微园区相继成立园区环保事务协调委员会或工作小组。
实施分类智慧监管。完善企业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推进电力监控设施安装,开发投用区块链赋能“环保码”。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排污许可证等环境基础信息变化情况实现智能感知,让“主动整改”代替“行政处罚”,并将对长期绿码的企业列入正面管理清单。
探索监管服务创新。深化“保险+服务+补偿”三位一体的绿色保险管理改革,推动8个园区开展绿色保险(统保)试点,全区累计参保企业140余家。开发“绿岛在线”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强化生态环境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环保专业领域免费咨询服务,当好生态环境事务的“店小二”。
规范环境服务市场。建立以绿色保险为主、环保管家为辅的第三方机构服务体系,为园区及企业提供环境管理及污染治理一体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开展向第三方污染集中治理单位直接核发排污许可证试点,减轻小微企业环境治理的后顾之忧。
以工艺优化为导向,夯实企业小循环基础。从原辅料选择、生产工艺优化到污染治理设施确定,全方位拓展清洁生产的外延和内涵。
以“三废”资源化为重点,搭好园区中循环桥梁。建立企业间可充分进行余热、副产品、废水及固废等资源循环和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集群。
以产业链延伸为内容,构建区域大循环平台。进一步完善小微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做大做强关联行业,形成对区域重点及龙头企业扩张的助推势能。同时,拓展“绿色供应链”改革试点,进一步强化商业伙伴、原辅料供应商、上游采购单位等市场主体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连带和协同监管效力。目前,已引导区内海天、吉利、德业等8家龙头企业将下游1000余家供应链企业的环境行为列入验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