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2023-04-06 23:38成刚荣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方式数学

成刚荣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 222199)

高中生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愿意接受新元素和新方式,对于丰富多彩、快捷方便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充满好奇.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必将能够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的模式更加多样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何种措施能够有效地完善高中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是高中数学教师始终关注的问题.

1 互联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1.1 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难点

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知识点多,计算量大,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难解的题目和难懂的知识,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致使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放弃学习.从高一至高三,数学知识难度不断加深,一旦知识基础不牢,丧失了学习兴趣,就会出现知识结构短板,影响后续学习,所以高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只有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层层深入,促进构建知识体系,不断夯实知识基础,攻克数学难题,提升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领域中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图片、声音、视频等均能够应用于教学之中,将教材中的文字、图形等以电子文本、动画、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由平面向立体的多维转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表现教材中叙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使数学知识能够通过互联网的作用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立体思维较弱的学生通常难以想象出图形的三维形态,而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将数学知识中包含的立体图形通过计算机构建出来,直观展示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清晰地呈现不易被察觉的隐性条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模型,进而轻松地理解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1.2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概念相对晦涩,知识难度大,难以把握,经常给学生带来无聊的感觉,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可以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流程具有全新的体验.通过APP课件、微课、白板交互系统等丰富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中庞大的数学资源充盈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拓展知识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减少对数学学习的倦怠感,从而可以自主分析数学知识之间环环相扣的关联性,直观地理解数学原理,并应用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互联网与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学也逐步趋于信息化、数字化,加之教师的巧妙启迪和正确引导,学生必将能够提升学习主动性,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

2 高中数学教学的困境

2.1 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是困扰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不断革新与优化,数学教师以及其他教育领域人士都在不断钻研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旨在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性,然而,效果都不十分明显.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由于数学知识难度大导致的.其次,是因刻板的教学方式引起的.笔者对班级学生进行数学兴趣问卷调查发现,仅有19%的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不足者高达53%,甚至有21%的学生表示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固化

数学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计算、证明等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和学都不具有太多可以灵活变通的空间.因此,尽管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深刻认识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不断钻研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但效果仍不十分明显.所以,整体而言,国内高中数学教学不论是在教学思维上,还是教学方式上,依旧处于一个固化传统的状态,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2.3 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沉闷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堂上更需要学生具有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数学学科环环相扣的知识逻辑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去认真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各项条件,趣味性内容较少.课堂上,各种公式、变化、图形等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稍有不甚,就会跟不上节奏,课堂上,学生精神较为紧张,压力较大.并且,受知识内容等因素影响,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严肃,经常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认真聆听和思考,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经常感到十分拘束,致使氛围相对沉闷.

3 互联网环境下数学教学方式优化策略

3.1 通过互联网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高中生思想前卫,追捧新鲜事物,紧跟时代潮流,对互联网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信息资源和娱乐项目都源于互联网,所以,借助互联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改变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的良好方式.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于互联网应用的尺度把握不好,不但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数学课堂的重点转移,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助力高中数学教学应注意掌握好力度,莫让互联网喧宾夺主.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时,以往的教学方法仅能依靠教师口述讲解某个事件,学生在引导下进行想象,这对学生而言,学习体验必然是无聊枯燥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视频,真实地模拟该随机事件的发生,并且通过多次模拟,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为了防止学生分散精力,在观看完有趣的视频动画后,教师要注意及时将学生思绪引回课堂,这需要教师用心思索有效的方式.

3.2 借助互联网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高中生因各自的天赋、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不同,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尤其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存在显著差距的情况十分常见.然而,课堂时间有限,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通常需要兼顾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重视中等水平学生的反馈情况,这就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的情况,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凭借数学逻辑智能、运动智能、自省智能等使这种情况得以改观.多元智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差异性的教学规划,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并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借助互联网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知识进行自学,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帮助解决,这必然能让教学平等公平地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升整体质量.再如,教师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向学生传送微课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好习惯,能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知识预习和巩固,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与教师互动.

3.3 依靠互联网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白板交互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要在每一节数学课和每一个数学问题上精心设计、耐心解答,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不忽视任何一位学生.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学习和理解相交、相切和相离三种关系是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内容,而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中又可以变换出多种题型,经常会迷惑学生,给学生增加解题难度.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到数学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析,在学生探究结束后,通过多媒体进行动态展示,通过两者位置的变动,带领学生总结出两者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了解和感受科技的力量.

3.4 互联网助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硬件教学设备和软件教学设备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改革促使各级学校的硬件教学设备不断完善,而软件设备的配备情况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完善的师资力量就是最重要的软件设备.在互联网水平尚不发达的时代,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主要以教研活动、区域性教师交流等方式实现.但是,这都仅局限于教育者的层面,能够获得这些教育资源的学生数量少之又少.并且,优秀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以重点学校居多,导致教学资源有失公平性.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输方式多样化,且便捷、准确,有效推动了师资力量的共享,更符合教育公平性原则.

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打破师资力量局限性的制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直播、网络课程等途径学习优质执教者的课程,获取更多的优秀资源.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网站等方式,鼓励学生分享优秀课程,重点问题等,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方式发布和评价学生作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近三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为配合防控管理,学生、教师居家隔离,居家网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线上教学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进度顺利进行,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应用于现代教学是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与时俱进的表现.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将优秀的互联网资源整合并应用于教学之中,灵活变通教学方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方式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