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23-04-06 20:16狄国忠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作

狄国忠(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人民的福祉。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愈加突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斗争本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是非判断所作的评价”[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和“魂”。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把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必然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占有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因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极力维护其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以来,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较长时期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因而维护私有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任何企图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绝不可能使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其他思想意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增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意志和思想体系的反映。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理论形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一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物质基础的反映。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是统治阶级思想意志和思想体系的反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本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的重要保证。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越是在我国走向强大的时候,我们越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越是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巩固和完善一定社会制度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功能。意识形态是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它从总体上论证了本阶级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当今世界,所有政党都在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或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又以不同手段来削弱、肃清敌对意识形态,不断强化反映自己愿望和意图的意识形态,以维护该社会政党的根本利益。如果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滞后或被弱化,甚至偏离方向,那将动摇该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以至丧失其政权。历史上,一些国家共产党人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提出的某些“新观点”往往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囿于成见,或者缺乏真正的创新,不能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那些陈旧的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党员和群众越来越缺少吸引力;后来,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又迷信西方理论,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面前放弃阵地,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搞乱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结果导致这些国家政权丧失、国家解体。这些教训说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处变不惊,稳定大局,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事实证明,反映一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体现一个政党执政理念的思想体系缺乏创新,甚至出现偏差,或者丧失,那么就会动摇该统治阶级或者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社会运转就会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当今时代,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我国宣传思想战线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弘扬新风正气,坚决果断消除顽瘴痼疾,“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2]。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得到完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明,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秩序”,而“秩序”的最权威体现就是“制度”[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并把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意识形态工作治理效能。一是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制定《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明确提出要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二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7]。中共中央这一制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为新时代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提供根本保障,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规律认识的新高度。三是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8]。党中央先后制定相关党内法规,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并将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安排。四是突出社会文明法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建立健全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定期开展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谦和有礼、向上向善、推己及人。五是注重典型示范的制度作用。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9]。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意识形态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理念规定了意识形态工作思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一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二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两个巩固”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核心任务。三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才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7]。四是提出网络意识形态是“最大的变量”的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的科学论断。五是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话语。

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既要从认识层面引导人们深化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把握,又要着眼于实践层面引导人们从实践到认识的升华中感悟意识形态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一是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组织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持续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活动”[11]。二是提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和效果。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面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水平,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四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2]。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五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11]。六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选树和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广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1]。

三、新征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2],现实中,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甚至公开走上称颂帝国主义侵略、称颂殖民统治的道路上去;等等。在新征程中,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

第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各级党委(党组)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各地各部门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以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第二,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放在首要位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工作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创作大量反映我国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城乡巨变、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营造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良好氛围。理论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不同角度,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善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用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第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高校、党校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筑牢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抓好教材建设、编写好权威学习材料、权威读物,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两个大局”的深刻复杂变化,党执政面临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做好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破解难题,需要加大对重大社会思潮辨析引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持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

第五,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适应信息时代新要求,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抓实抓细网上舆论工作,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调动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坚持依法管网治网、依法办网上网,依法依规引导新技术应用,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化解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发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分析研判、科学预测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势,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处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作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工作,爽飞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