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策略研究

2023-04-06 20:16吕彦池陈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用户

吕彦池,陈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相对于老基建而言,新基建更注重新一代数字技术或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着眼于“新领域”和“补短板”,既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也注重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和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基建除了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还将成为我国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有力武器,成为带动新型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动能升级的重要抓手。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也将直面新基建带来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也将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 我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综述

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开展延伸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保持活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创新和发展延伸服务,以持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影响力。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延伸服务的由来及其含义研究

国外图书馆较早开展延伸服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乡村就曾出现过流动书车,1956年美国颁布的《图书馆服务法》提出要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拓展到基层,之后美国的多个州都通过流动图书馆向偏远地区开展延伸服务,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Westbrook等[1]认为,延伸服务是指“在图书馆馆舍之外提供的所有服务”;Doherty等[2]提出,“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Pawley[3]指出,图书馆延伸服务就是向那些偶尔利用或不利用图书馆的读者提供的服务;Ford[4]创造性地提出“向内延伸”的概念,指出图书馆要加强和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对延伸服务进行理论探讨。自2007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延伸服务的关注逐渐加强,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目前学术界对于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和界限尚未形成定论。吴汉华[5]认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向读者提供的外延性服务;李楠楠等[6]认为,图书馆延伸服务在共时角度上是相对于基础服务而言的外延性服务;郇红梅[7]从广义论角度出发,认为延伸服务是一种向读者需求延伸的动态服务;王子舟等[8]提出,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利用本馆各种优秀资源为读者提供的尚未固化的扩延性服务。整体而言,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图书馆基础服务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同时延伸服务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时期的图书馆延伸服务随着长期应用和实践,到了某一时期则转化为图书馆的一项基础服务。

1.2 延伸服务内容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杨卫东[9]提出,延伸服务是深化图书馆传统阵地服务的一种途径,既包括服务空间、服务内容的延伸,也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拓展;柯平[10]将延伸服务分为网络延伸和实体延伸;熊太纯[11]认为,图书馆延伸服务包括图书馆服务时空的拓展、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及服务内涵的提升;吴汉华[5]、罗亚泓等[12]认为,图书馆延伸服务包括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的延伸;李楠楠[6]、韩向泷等[13]认为图书馆延伸服务包括服务空间、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五个维度的延伸。

关于总分馆制是否属于延伸服务,专家们也持有不同意见。杨卫东[9]认为,总分馆制实际上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满足了更广大人民的需求,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部分;李果[14]认为总分馆制不属于延伸服务,只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体制变革,是制度创新但不是服务创新。整体而言,虽然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差异,但都从不同角度对延伸服务的实际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实践层面而言,无论是流动图书馆、专业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还是面向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活动,都进一步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1.3 实践经验研究

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提供了中国经验,学者们对此也展开了研究。张靖等[15]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例,从横向延伸的流动图书馆分馆,到纵向延伸的乡村流动服务点,再到针对监狱服刑人员的定向延伸服务,介绍了国内图书馆界在延伸服务中的中国智慧;李保东等[16]立足于东莞市基层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存在的服务空间供给平庸、服务资源供给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提升策略。农家书屋作为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具体体现,学者们针对当前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家书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新对策。此外,深圳市的“深圳图书馆之城”项目、天津市总分馆制的天津经验、杭州图书馆的杭州模式、城市书房的温州经验等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文献梳理还发现,除了对国内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的研究,一些学者也积极介绍国外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成果和经验,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延伸服务提供新思路。2020年,美国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发布的《儿童和家庭延伸服务模式白皮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白皮书提出了一种基于调查的参与、培育、提供、评估的延伸服务发展模式,学者们通过对白皮书的深入研究,对美国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优秀案例进行解析,指出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要不断更新和重塑延伸服务理念,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合作,加强延伸服务评估体系建设等意见和建议[17],为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提供了新的启示。

综上所述,学者们大多从基础理论与实践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进行研究,针对新基建等技术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新基建发展背景,探索新基建与公共图书馆的契合关系,提出新基建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策略,为延伸服务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

2 新基建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新基建是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和服务升级的重要抓手。数据要素已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其市场化的关键就是新基建,因而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跨入数据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在这一进程中也必将承担一定的责任。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基建能够为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提供软硬件支撑,提升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在新基建进程中,云端服务与本地服务相融合、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融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融合等多种服务形态将频繁出现,公共图书馆在新基建背景下将不断积累知识优势,在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支撑和不断升级的用户需求的驱动下,探索“图书馆+新领域”,实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空间的多重跨界融合[18],进而衍生出更多服务场景。随着新基建政策的落地,通信网络升级换代,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快速发展,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和发展注入新的技术驱动力,并将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深化发展。国家图书馆原馆长饶权指出,要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智慧社会建设,扶持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的契机,谋划好图书馆事业的智慧化转型发展,对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服务进行全方位重塑,构建起从空间感知与知识的细粒度组织到智慧服务的全新流程[19]。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参与和助力。202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建设路径和主要思路。这既是对新基建在文化领域的及时回应,也是助力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路径。《通知》提出,要组织公共文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对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进行深度挖掘和数据化,为产业发展奠定数据要素基础。同时,从《通知》中也可以看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多元数据的关联和融合,而这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大数据机构的互联互通。此外,要想让文化大数据真正落地,公共图书馆也是一个很好的落地场景和载体。

3 新基建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策略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可知,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内容多样,涉及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服务空间、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四个维度的扩展。其中,空间延伸主要分为馆内空间的扩展和再造、馆外空间的延伸(包括总分馆制和分馆建设)以及扩大虚拟服务空间。时间延伸主要体现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机构的运行。服务对象延伸包括特殊群体服务和普通民众的个性化服务。服务内容延伸体现在文旅融合、文化休闲、信用服务等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新基建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策略。

3.1 空间改造策略

3.1.1 加强物理空间智能化建设

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提供更优质的空间延伸服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范围应该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这也是吸引用户持续走入图书馆的路径之一。图书馆物理空间智能化,是指通过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和各类传感设备,将图书馆空间内的物理设备和软硬件设施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实现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智能化改造。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连接、高可靠低时延三大应用场景。当前,图书馆的存储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海量增长且存储传输难度大,因此5G网络给图书馆的空间改造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利用5G网络强大的无线覆盖能力、快速的传输速率以及对海量传感设备和机器连接的支撑能力,可以实现图书馆内“人—机—物—环境”的智能互联。如,图书馆通过RFID标签与读写器、摄像头、二维码以及各种环境传感器对馆内环境、物品、设施等进行多维感知和数据采集,通过云计算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实现感知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并将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结合起来,使用户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自动接入后台管理系统,实现身份验证,进行智能借还、座位预约、书籍定位、3D导航等自助服务。此外,凭借5G大容量低功耗的特点,可以保证图书馆内智能设备的实时在线,实现馆内智能系统实时对接和信息交互,使图书馆建筑在较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如: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和温控系统对馆内的温湿度、光亮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为用户提供一个环保舒适的阅读空间;通过自动安防系统对馆内的安全隐患进行监测和预警,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自动打开逃生通道、控制消防设备进行灭火、控制语音播放设施进行预警播报等,以满足图书馆安全应急的需要。

3.1.2 创新智慧特色空间建设

智慧特色空间建设主要指图书馆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图书馆自身的特色,对单一物理空间进行重塑,通过特定领域的专藏和服务来满足用户对专类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1)学习交流空间。这类空间整合了满足用户学习研讨需求的各类文献资源与软硬件设备,并可根据不同类别的用户分为安静学习区、小组研讨区、信息咨询室等空间。依托5G高速率、低延迟以及良好的网络兼容性,能够为用户使用电子设备、远程会议直播、云课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学习研讨需求。

(2)移动体验空间。在这类空间中,用户可以体验新技术的魅力,通过设置人工智能体验区、AR/VR体验区、新技术体验区向用户提供VR体验、3D电影、3D打印服务等,以增强用户的数字化、智能化体验,激发用户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

(3)创意制作空间。这类空间可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创意制作要求,实现创意想法的落地。在多媒体制作室,图书馆提供音视频制作软件、录音设备、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用户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绘图、音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电影制作等;在创客空间,图书馆根据项目内容涉及领域的不同,为用户提供3D打印机、虚拟现实设备、激光切割器等设备以及纸板、胶带、工作台等工具,满足用户的创意制作需要。

(4)文化展示空间。这类空间可以让用户通过全感官沉浸式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图书馆在馆内物理空间展出文化作品,通过在馆内多个位置和方向设置摄像头,依托AR技术对现场进行全景拍摄,实现远程超高清视频的实时展示,让读者未到馆就可身临其境地观赏馆内的作品。另一方面,利用5G、人工智能、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图书馆能够真实再现历史文化的虚拟场景,强化用户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感受。

3.1.3 重视移动空间云端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图书馆线下服务的开展,促使很多图书馆开始寻求新的服务方式,如图书的邮寄借还等,但新服务方式普遍要求图书馆构建“本地+云端”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呈指数级增长,但图书馆的信息存储、信息共享、信息备份能力有限,馆际资源共享也面临存储空间不足、硬件设备不兼容、服务器配置不够等挑战。因此,在新基建的发展背景下,图书馆要抓住机遇,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云端+本地”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新架构的服务体系,带动图书馆线上线下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云存储、云获取、云服务、云管理。在图书馆云计算环境下,用户利用云平台能够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员通过云平台也可以实时掌控用户的需求,从中挖掘用户使用规律,并为不同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图书馆也可通过云平台的数据采访、数据转换等功能,能够实现馆际之间的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服务协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2 智慧赋能策略

3.2.1 助力数字人文建设

数字人文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创新人文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方式的新型学术模式[21]。数字人文研究强调研究对象的数字化和跨学科的合作,数字人文研究者也大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并通过对数字人文实践、政策和过程的支持为用户提供适当的服务,数字人文服务成为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新服务之一,因此,在数字人文研究的浪潮中,图书馆提升自身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支撑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5G基站的大范围建设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大大丰富了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内容和场景,使得数字人文服务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相比于之前的2G、3G、4G,5G在速度、容量、密度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低延时低消耗的特点对于追求规模化、规范化的数字人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5G的增强移动宽带技术实现大规模的数字人文超高清视频播放,能够为不在场用户提供高清直播,为用户展现实时、全面的数字人文内容;将5G与VR/AR技术结合,为用户提供现场实景体验和历史场景还原,增强用户的感官体验,切实将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与融合。

3.2.2 提供多场景智慧服务

用户利用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更是对所处场景和在场景中感受到的文化体验的追求。图书馆提供场景式服务就是通过对用户所处场景的感知,对用户的场景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预测用户需求,进而根据用户的需求场景进行资源和服务整合,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选择。图书馆的场景式服务体现了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每个读者有其书”,也可以理解为每个用户都有其对应的服务场景。此外,图书馆通过场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通过场景的情景化展现能够增强用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G时代,新技术赋能新场景,图书馆提供的场景式服务将无处不在且形式多样,能够满足用户教学研用等多元场景。如,为学生服务的在线课堂、模拟面试、实践操作,为教师服务的在线研讨会、仿真教学、办公自动化,为科研人员服务的仿真实验、科研协同、数据共享,为一般用户服务的休闲娱乐、在线咨询等。按照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三类[22]。①基础服务场景,包括智慧流动、自助导航、智慧空间等。②管理服务场景,包括智能场馆管理、智能机器人协同、智慧安全监测等。③拓展服务场景,包括数字人文建设、大型会展培训直播、学科服务联盟智慧平台等。可以预见,随着图书馆场景服务和5G的结合,在物联网、可穿戴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将提供更多高速率、高密度、全面可靠、实时在线、立体互联的新场景,并实现多场景的自然转换,满足用户和场景的多维互动,在特定的场景将适合的信息和服务提供给特定的用户。如,基于云端服务的发展,数字阅读终端可能通过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场景的显示设备变得更加轻巧可用,能够实现线下空间阅读和线上数字阅读的场景联动,为用户构建更加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

3.2.3 智慧馆员支持服务

智慧图书馆以及图书馆转型发展不仅变革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还将重塑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方式,二者的融合发展也促使图书馆员由传统馆员向智慧馆员转变。虽然当前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运用智能机器人承担馆员的部分工作,但无论智能机器人如何发展都无法取代具有创造力、思考力的智慧馆员,因此在新技术环境下,智慧馆员不仅要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具备基本的信息组织能力等,还应该具有深度开发信息资源、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利用新技术感知挖掘用户需求以及开发图书馆服务应用场景的能力。

传统图书馆环境中的馆员与用户是一对多的关系,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且互动效果也因人而异,那些乐于表达、善于描述需求的用户更可能获得馆员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智慧图书馆的逐步建设,馆员和用户之间沟通交往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一对一的互动成为可能,图书馆能够在5G网络的支持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馆员和用户之间的自主交流和泛在沟通。此外,在多元价值观念和多样知识摄取的影响下,用户的观念和需求可能比馆员更超前、更多元,用户可能不再愿意单纯地接受馆员的信息输出,更希望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因此,馆员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利用传感设备、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监控等技术捕捉用户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构建用户需求模型,自动获取和挖掘用户需求,针对性地整合和组织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场景选择和个性化服务。

3.3 泛在服务策略

3.3.1 面向用户的精准、个性化服务

在当前图书馆针对弱势群体的服务中,特殊服务设施的配备较为完善。针对残疾人,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配备有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电梯以及无障碍卫生间,为老年人群体提供舒适的座椅、配置电子放大机、老花镜等,针对少年儿童群体则配备专门设计的桌椅、书架等。未来,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推下,针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将向多样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如利用安装在无障碍设备上的传感器监测特殊人群,通过语音导航、盲文标记等方式实时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无障碍设备,将语音交互技术融入视听障碍人群使用的产品中,提高他们的收听效果。考虑到大多特殊群体无法亲自到馆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5G增强技术实现超高清视频的传播和交互,为无法到馆的特殊人群提供流媒体服务,包括专题讲座、技能培训、文化资源展示等。随着AI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各种智慧聊天机器人的使用将为老年人、少年儿童利用图书馆提供新的便利。与此同时,可以依靠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定时为其推送无障碍信息。此外,针对少年儿童,图书馆可以积极利用VR/AR技术,配备3D智能显示屏,为少年儿童提供智能化游戏场景,将少儿阅读的听、读、看、玩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

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是用户、资源和空间。5G时代,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图书馆可以实现用户、资源、空间的全面互联互通,将图书馆业务系统、图书馆智慧建筑管理系统和用户的移动智能设备相连,获取用户的借阅记录、检索历史、阅读习惯、专业领域等有效信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深入挖掘用户兴趣和个人偏好,预测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特定的场景下,将其与图书馆空间的资源状态和服务内容进行智能匹配,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和个性推荐。

3.3.2 面向机构的多渠道打通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文旅融合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以技术为动力的智慧文旅模式逐渐形成,5G商用的正式落地也为智慧文旅提供了新的动能。作为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的图书馆,5G+智慧文旅成为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首先,可以将5G与VR结合,应用于图书馆内VR视频全景直播、全景参观、历史场面再现等,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云VR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游客实现馆内参观体验的多屏互动和分享,还可以将5G和AR技术相结合。AR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展品和现实展品的实时叠加,从而还原文物原本的风貌,利用AR眼镜为游客提供文物展品的其他信息和实时讲解,可以加深用户对文物的理解。其次,基于5G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图书馆能够通过采集游客馆内行为分析出游客的个人偏好,并为其推送个性化资源和定制化服务。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文创产品和周边产品也就更可能获得游客的喜欢,进而促进图书馆文创产品的营销。此外,通过5G全景视频或5G+VR等方式可以让游客远程体验不同图书馆的文旅服务,促使其作出旅游线路规划的最佳选择。

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因此,如何融合汇聚这些具有差异性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集滨海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市民活动中心、演艺中心、文化长廊于一体,打造智慧文化复合型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多馆融合模式。上海市的文化嘉定云聚合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保利大剧院以及乡镇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场馆信息和文化资源,开展涉及演出、讲座、展览、培训、读书、影视等多领域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为用户提供文化场所预定、线上数字阅读、数字展览、文化故事讲述等服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跨机构融合发展。近年来,为了缓解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文化需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经费增长速度不匹配的现状,公共图书馆界不断加强联盟建设,现已建成全国性、跨区域及省市域各级各类图书馆联盟,但总体上还未实现广泛互联和智慧协同。利用5G的独立网络切片技术,可以实现图书馆多用户和多业务的隔离和保护,5G海量连接的特性也将满足多家图书馆信息采集和大规模设备间的通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跨区域、跨场馆的远程控制和设备维护[23]。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助推图书馆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多种资源共建共享。

在5G万物互联出现之前,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就已经具备互联互通的能力,可以实现跨区域图书馆间的图书通借通还、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数据交互,为整个地区的用户带来便捷高效的服务。5G带来的通信技术的升级,将给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在5G宏基站和微基站结合的传输模式下,数据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得到了保障。利用5G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可以打破总馆和分馆之间数字链路的限制,直接建立总馆与分馆的智慧服务项目链接体系[24],在5G覆盖区域和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即使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分馆也可以通过5G网络与总馆建立连接,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和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延伸了分馆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5G更高效更稳定的连接、承载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图书馆的跨场馆服务能力。图书馆可以将整个业务服务搬移到总分馆虚拟平台,实现服务云端化,读者利用个人终端就可获取馆内所有的文献资源和服务。此外,利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可以将所有馆内的各类资源进行抽象、转换,打破原有资源障碍,让读者通过资源云共享获取多方资源。未来,随着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图书馆总分馆的文化互联很可能延伸至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终端,图书馆或将不再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亦可加入进来,促进总分馆体系形成多条文化链,拓宽总分馆的互联互通体系。

4 结语

新基建不仅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挑战,更赋予了公共图书馆新机遇,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在新基建的加持下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十四五”时期,新基建背景下的图书馆更要积极探索新的信息环境下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挖掘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图书馆的实践应用,构建基于新基建的图书馆延伸服务创新体系,找准图书馆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的定位,明确图书馆的前进方向,促进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创造出图书馆特有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用户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