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哲学意蕴

2023-04-06 20:03马佰莲
关键词:格局理念发展

马佰莲,朱 娇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浪潮逐渐兴起,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感染疫情更是给世界经济带来剧烈冲击,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与此同时,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但是也面临原有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下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和经济风险加剧的压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突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理念。(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43页。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此后,习近平围绕该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必要性、路径选择等,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意义,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活的灵魂。习近平多次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提高探索解决新时期基本问题的本领”。(3)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成功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习近平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探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哲学意蕴,以期全局性地深刻把握和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为深入贯彻这一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遵循:坚持实事求是

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综合考察历史和现实、国内与国际大局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选择何种发展格局,是对中国未来中长期内“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回答,这要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要求。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认识,并以之指导新的具体实践。“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72页。这其中包含的正是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历史经验的选择。习近平认为,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实践基础的”。(5)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11页。其实践基础就是,在不同时期依据实际情况对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制于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经济活动以国内循环为主。依靠国内力量,我国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符合当时的国情。随着国际政治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愈发意识到国内这种生产和消费“低水平”循环不利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1978年以后,我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循环,发展模式表现为“以国际循环主导带动国内循环”。(6)江红霞、王赞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经济理论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考察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这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的弊端显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二〇〇七年的百分之十以上降至现在的不到百分之一,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七个年份超过百分之百”。(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73页。这表明,伴随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循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上升,这为我国转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发展总是历经“以外促内”到“以内促外”发展模式的转变,市场、资源“两头在外”式的开放难以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以我为主的高水平开放才是大势所趋。在历史视域下,我国经历从倚重国内循环发展经济,到以国际循环主导带动国内循环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再到加快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演进历程,生动体现了对于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总之,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着眼于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22页。体现了对客观实际的尊重。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选择。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处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标定了历史方位。不同阶段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不同,相应的实践要求也不同,这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格局。习近平认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87页。这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于具体实际,是基于这一阶段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在新发展阶段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1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52页。这意味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供给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超大内需市场等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而一国的资源禀赋决定该国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新的发展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必然。同时,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环境造成威胁。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部,带来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国内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变化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发展问题,要求构建一种内生动力型经济循环系统,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总之,新发展格局这一发展模式不是“飞来峰”,它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上丰厚的物质基础,直面新的发展环境,回应新问题,将新发展阶段作为其现实依据,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完成时代任务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页。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现代化的动力来源影响一国发展,拥有强劲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大概率会顺利、可持续的推进。(13)吴忠民:《论现代化内生动力》,《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1期。因此,转向内生动力型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应有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实现内生动力型现代化的选择,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以科技创新保障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供给能力、内需市场、科学技术等多个层面激发内生动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正如习近平所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87页。同时,争得发展的主动地位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把握发展主动权确保这一进程持续推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于具体实际,但它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实际,而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目标,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有的放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的”,使规律的运用服务于具体实践,即要将客观规律和主体目的相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理念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目的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布局方法:运用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方法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75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重强调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方法。这些思维方法贯通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领域、全过程和全方面,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理念坚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谋篇布局,重点体现了对于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的灵活运用。

首先,坚持系统思维,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变革。系统思维是将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动态把握事物,争取最优方案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1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13页。因此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一是树立全局意识,把握发展的整体性。把握新发展阶段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分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和行动指南,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孤立发展,要“将新发展格局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要素”,(17)叶燕:《试论新发展格局的哲学意蕴》,《大连干部学刊》2021年第2期。立足于经济社会整体进行谋划。同时,要看到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整体,它既不是封闭的国内大循环,也不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国际循环。习近平多次强调,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要统筹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二是注重系统要素间的协同耦合,形成发展合力。只有系统内部要素协同耦合,才能实现系统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层面的调整协同推进。而供给侧有效畅通是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因此习近平特别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要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1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84页。同时,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必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1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020年9月10日,第1版。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总之,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调整,形成发展合力。三是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开放的系统才有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2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86页。不同于过去过度依赖外部环境的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开放建立在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上,并以此吸引全球要素,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质言之,新发展格局是系统性的整体发展格局,(21)刘伟、刘瑞明:《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与内在逻辑》,《宏观经济管理》2021年第4期。体现了习近平对于系统思维的创造性运用。

其次,坚持创新思维,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打破陈规,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进而开拓事物发展新局面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十分重视创新思维,他多次强调指出,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认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2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00页。这表明科技创新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以创新思维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一是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习近平认为,“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2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92页。因此要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定战略、方针,优化环境和提供服务上,给予科技资源配置一定的自由。二是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逐步确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91页。的科技创新评价导向,破除“唯论文”“唯奖项”的评价体系。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5)习近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3期。,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提高法治化水平、加强“全链条”保护、防控涉外风险等多个层面发力,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形成高效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等,为科技创新“护航”。四是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2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99页。因此在科技创新层面上,要破除科技创新人才管理、培养、流动、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的障碍,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从世界各个大国经济博弈的历史来看,科技创新是一国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要条件,“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6页。总之,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内供给质量、解决技术“卡脖子”难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中之重,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习近平对于创新思维的重视。

最后,科学运用底线思维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底线思维就是把握底线,在客观给定的最低目标基础上主动应对环境变化,争取最优结果的思维方式。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习近平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2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85页。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2-53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然强调发展,但发展要以安全作为前提和保障,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守住安全底线上谋求发展,是坚持底线思维的体现。运用底线思维,一方面,要坚持凡事从坏处准备,全面预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新冠感染疫情冲击,世界经济潜在的深度衰退危机,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内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交织等各种来自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3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424页。即用全局性、长远性眼光判断我国当前和今后发展面临的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准确识变。另一方面,在全面预估风险、挑战基础上努力去防范和化解,争取最好的结果,掌握发展主动权。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自主创新,强弱项、补短板,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努力化危为机,抓住机遇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只有在识变的基础上主动应变、求变,才能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掌握发展主动权。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态度:尊重社会规律

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3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11页。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也要“尊重客观规律”,(3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54页。尊重规律是贯穿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的实践态度。社会规律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且表现出来,它一旦形成,便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发展就是“人类活动不断减少自发性、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增强规律性的过程”,(33)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92页。体现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习近平历来重视对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在尊重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的客观要求。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立足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作用,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如此多的重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尊重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作出创造性阐释。具体而言,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现实状况而在生产关系层面做出的调整,以壮大本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过剩”和“不足”同时存在,如表现为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矛盾、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矛盾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格局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为标准。过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难以突破低水平技术锁定效应,加剧了供需结构性失衡,因而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就是通过系统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释放潜在生产力,从而壮大经济基础。例如,在科技发展层面,“狠抓创新体系建设”,(3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92页。以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为抓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供给结构层面,“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3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生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通过改革体制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发挥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积极的反作用。习近平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3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39页。这其中包含的正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在新的发展阶段上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要素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结则“指向新的发展格局”。(37)漆玲:《略论辩证思维中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2期。换言之,新发展格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格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发展,还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密切联系,是一种涉及全局的总体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有机联系,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38)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它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协同发展。概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整体性”这一层面上展现了习近平对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更好地运用规律,把客观规律转变为主体自由。而规律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唯物辩证法是具有最大普遍性的一般规律。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其指导下进行具体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特殊规律的认识。

第一,从质量互变规律出发,实现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质变必须转变发展战略,并保证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然而并非所有质变都是“飞跃”,因此要坚持适度原则,及时调整,防止发展中出现“塌方”。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但原有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正如习近平所说,“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3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68页。这个死胡同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要及时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实现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质变,必须建立在一定量的增长和积累上。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应保证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

第二,从对立统一规律出发,要发挥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矛盾运动的动力作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把握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在两者关系上,习近平认为,既不能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也不能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对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把握。国内循环是参与国际循环的基础,习近平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在众多矛盾中着重抓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对矛盾双方的全面统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统一于国民经济循环之中,两者相互依赖。只有畅通国内循环,才能增强中国在国际循环中的竞争力;也只有扩大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内循环更加通畅,质量更高。(40)袁赛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识新发展格局》,《学习时报》2021年4月19日,第2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特点和实践遵循。

第三,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出发,我国发展需经历“以外促内”到“以内促外”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推动实现内涵型增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两者对立统一,当否定的方面战胜肯定的方面并取得了支配地位时,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判断表明,我国发展中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并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具体而言,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而国内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超大消费市场等优势愈发突出,这意味着过去“以外促内”模式的发展条件已经改变,促使向“以内促外”发展的力量正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因此,应该发挥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优势,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内涵型增长。“以内促外”是对“以外促内”的辩证否定,事物在辩证否定中实现自身发展。

综上所述,将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进一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特殊规律,这些规律均指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为进一步开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意蕴:坚守人民立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体现着重要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41)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2版。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价值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为价值追求,正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价值依归上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造福中国人民,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总是由价值维度来引导、评判。(42)袁赛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识新发展格局》,《学习时报》2021年4月19日,第2版。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经济循环作为关键点,这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而经济循环不畅在宏观上会出现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等情况,在微观上表现为产能过剩、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经济循环作为关键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等方式,解决经济循环中的堵点、断点问题,从而保障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突出体现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目的。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结构升级,对于产品供应提出多样化、高质量、环保性等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能够关照人们对于产品需求的提升。除了物质需求以外,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强调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4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7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怀,也将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包含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空间潜力大,他对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做出预估,相信将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44)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2版。这意味着,开放的中国经济能够为世界经济带来机遇,中国主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中国市场”,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体能够利用中国市场促进自身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本国市场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本质上就是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有效增强全球经济发展的信心,引导经济全球化的走向。面对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向世界传递的正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将持续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的大方向”的信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全球经济发展树立榜样。在单边主义抬头之际,中国的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增强世界人民对于多边主义的信心,从而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总之,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寻求制度保障的表现。(45)戴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五、结 语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后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实事求是是其思想遵循,科学思维是其方法选择,尊重规律是其实践态度,人民主体是其价值依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4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8页。在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重要性,把“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4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4页。更加凸显其时代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掌握发展主动权,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完整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指向,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贯彻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进一步释放发展新活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格局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小人物的大格局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