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涵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国家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面前充分发挥了“国家队和主力军”的职责与作用。消防救援队在地震救援中对人员伤亡、建筑物坍塌、生命线工程毁坏、财产损失等危害的抢救和挽救行动[1]与最大限度控制和消除由地震造成的二次灾害的行动是体现消防救援队伍在新形势下“大应急”的责任与担当,是“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消防救援队伍”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充分阐释。但随着各类灾害事故向受灾面积超大化、救援难度复杂化、救援形式多元化趋势发展[2],能在最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集结消防救援力量并发挥最有效作用的跨区域增援的救援行动模式已然作用凸显。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培训经验,从地震救援行动特点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对跨区域救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能力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着力破解制约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旨在进一步提升救援效能,科学、高效展开跨区域救援行动。
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强、现场环境复杂恶劣等特点。消防救援队伍应根据其自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行动,确保有条不紊、稳中求进推进各项救援工作。
地震灾害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猝不及防。一般情况下,地震的发生是没有明显的信号或人感预兆,难于预判。到目前为止,全球也没有较为准确、科学的预报。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往往不会对地震做出有效反应,因此地震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如果人们不能及时规避,随后的地震救援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救援时间要求精准,一旦耽误行动时间,就会错过最佳救援时机[3]。而作为救援主要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抵抵达救灾现场、最高的效率挽救生命及财产、最科学的救援技术开展施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救援时效性的具体要求。
我国是发生地震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发生时间大多是几秒或者几十秒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足以摧毁一座城,威力巨大。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4.2万人,16.4万人受伤,位居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的位置[4]。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最多的伤亡事件,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多的大地震[5]。
地震救援难度巨大,一是地震会造成道路、桥梁阻断,使得救援队伍不能顺利、快速抵达救灾现场;二是由于运输不畅通,使得救援装备、物资等救援必需品也难以快速送达现场展开救援,使救援行动面临困难;三是救援现场建筑物坍塌、基础设施破坏,现场混乱不堪,使得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对救援目标的锁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便能发现被困人员,由于废墟埋压,也增加了救援难度、延长了救援时间。四是由于现场有死亡人员或牲畜,容易产生疫情,因此救援现场的疫情管控和细菌消杀也是救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救援现场除了考虑由于地震所造成的困难外,还应考虑灾区的自然条件,例如地理环境和天气因素。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1年云南大理漾濞6.4级地震,均发生在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救援人员在缺氧的高海拔地区进行高强度行动,是对救援人员的极大考验,同时救援装备的有效使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救援人员在遂行地震救援行动中营救被困人员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救援装备,救援效率势必大打折扣,还可能对施救者或被救者造成新的救援障碍。因为救援人员在遂行地震救援行动中,既是参与救援的主体力量,也可能会因为灾区不明朗的救援环境成为新的受困人员[6]。
一般情况下,地震发生后,灾区基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通信受阻。救援队在面对灾情时,无法对灾情状况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而只能接收到最基本的信息,因此导致救援方法、手段、目标都不够明确,也增添了工作部署的难度。虽然消防救援队先期有前突小分队的灾情报告,但如果通信不够畅通,仍然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只能望洋兴叹。加之有多支救援力量在现场需要协调,畅通的通信保障可事半功倍。此外,灾区情况复杂,由于地震导致受灾面积过大,救援通常分为多个救援现场,沟通、协调、组织、调派都需要通过通信来高效解决,如果通信不畅,势必极大影响救援效率,影响救援结果。
针对地震灾害现场特点以及救援行动要求,各地消防救援力量无法单独、高效完成大灾、巨灾的救援任务时,需要增派其他消防救援力量、协同作战,以起到1+1>2的救援效果。
地震救援与建筑物倒塌或车辆事故救援等只涉及小面积或有限面积的单点救援类型不一样,地震波及的范围极广,破坏力极强,所以需要的救援力量也非常大。一旦发生级别较大的地震,与时间赛跑的“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要求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出动救援力量才可提升救援效率与质量。因此,按照每个总队救援力量的配备并不是都可以应付本属地级别较高的地震救援需求。因此,跨区域救援成为每个总队在面临大灾、巨灾时必不可少的救援方式。
消防救援队伍的器材装备是队伍作战水平的重要体现,而器材装备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支出,所以这也造成了器材装备配备水平的参差不齐,战斗力就相应有所差别。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装备配备要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的装备配备水平,尤其在高精尖的装备配备上。因此,跨区域救援中“取长补短”的救援手段可提升地震救援的战斗力和救援效率。
根据新形势下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调派方式,按照程序、时间、地理位置、政治特点等方面,按以下原则进行调派。
当发生地震时,优先调派同一属地救援力量和资源。一是同一属地的力量便于管理、便于调派,程序简单、指挥体系流畅。二是同一属地救援力量对于路况、指挥体系等较为熟悉,能快速上手,形成战斗力。三是同一属地调派力量便于指挥,形成合力。例如大理市漾濞县2021年发生6.4级地震,云南总队迅速集结大理周边支队的重型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指挥体系目标明确、管理顺畅,力量调派合理,发挥了极强的战斗力。
如果地震发生区域紧靠他省辖区,在与时间赛跑、救人第一的原则下,可与上级部门请示协调,第一时间增派临近救援力量联合辖区救援力量参与救援,挽救生命、减少损失。跨区域调派应以灾区为圆心,对时间短、路程少和救援能力相对强的周边地区进行辐射,调派救援力量、装备和各类物资,禁止舍近求远,耗时耗力。
灾情发生后,消防救援队伍应在第一时间收集灾情,根据灾情选派力量和选择投送方式。救援行动只能采用顶格调派,小灾情可视情调派重型救援队,但灾情严重时不可调派轻型队或与灾情不匹配、无法完成救援行动的救援力量。其次是选择合适的交通投送方式,应快速请示政府启动当地运输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开辟救援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援现场,控制灾情、掌握救援先机,形成高效战斗合力。
救援队伍调派是地震发生后救援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复杂的救援行动,合理计划、全方位、多角度组织队伍的协同和配合是必要的步骤。
一是在接收到灾情信息时,要及时、快速、准确启动应急预案,明确救灾目标、确定力量部署,布置救灾任务。同时,做好思想动员,明确救灾意义、振奋士气,提升荣誉感、使命感,确保救援行动顺利开展。二是与灾区政府保持不间断联系,及时准确了解灾情,不断完善救援预案,救援队可根据当地现实条件,及时快速更改、完善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救援行动。三是明确救援队伍隶属关系,理顺指挥体系。为更高效、有序开展行动,跨区域增援建立上下贯通的指挥层级、明确的分工体系,创造合理的队伍结构,按规程、要求和程序组织展开行动。在力量部署上,原则上不打乱支队建制序列,这样在相对熟悉的人事、工作环境中更能配合默契,提高效率。
消防救援队应本着大应急的思维,在当地政府机构的统一指导下,联合本辖区专业力量,构建形成立体化的应急体系,根据统一部署合理调配救援力量,保持多方向、多区域、多方位的救援态势,确保无论调派哪支救援力量、多少救援力量都能顺利开展工作。受领任务后,救援队伍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在救援期间,救援队要最大限度地进行人员搜救、挽救生命和财产、处置次生灾害或疫情的突发状况,保证救援行动的高效性。在救援行动后期,消防队员应做好救援善后工作,例如整理器材装备、做好人员清点、信息收集上报、清理垃圾,迅速收拢队伍,转移撤离。在救援行动中要适时开展政治教育,抓住典型,做好宣传,用正面示例激励人、教育人、鼓舞人。
4.3.1 通信保障要到位
在救援行动中,救援是否顺利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信的畅通。在救援初期,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阻碍了指挥员上传下达、完善部署的能力。因此,快速补给通信器材、抢修受损线路成为了救援行动中的重要环节。消防救援队伍可通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和无人机中继等措施实现救援的有序展开。在中后期,可配合专业机构对灾区通信工程进行抢修,保持通信畅通,为加速恢复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4.3.2 器材装备要到位
器材装备是协助救援最有利的“武器”。受领任务后,首先可根据任务需求,准备和救援类型相匹配的器材装备,例如支撑、破拆、切割等专业工具。二是确定器材装备不同的运输方式,哪些随身携带,哪些随车同期抵达,哪些可以稍后送达救援现场,都需要做一个详细的安排。三是选择和安排好合适的运输方式,结合实战需求和人员数量正确衡量运输或携带的器材装备的体量。四是按照日常器材装备管理模式,充分结合任务类型、环境特点等诸多不定性因素,启动相关运输部门协作机制,把器材装备运抵现场。
4.3.3 战勤保障要到位
地震救援行动由于“点多、面广、耗时长”等特点,后勤保障要求较高,一方面要保障装备物资的补给,另一方面就是要保证队员们的衣、食、住、行,这既是对队伍日常管理的考察,更是对队伍整体应急保障能力的考验。因此后勤保障在救援预案中就要做足准备[6]。第一,根据实际出动人数、灾区的位置、灾区受损情况、灾区自然条件、天气状况等信息,携带足量物资。第二,请示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地方与消防队伍联合保障的作用。通过地方保障可解决队伍后顾之忧,进而投入更多力量参与救援行动,提升战斗力。第三,物资补给要高效。高效的物资补给要建立在日常引入的社会服务协作机制和多条供需渠道的保障上,同时制定合理合规且相对高效的装备物资补充流程。
对照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正规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队伍管理水平、技术水平[7]、装备水平和整体素质,是提升专业应急处置救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地震救援是一个复杂、艰巨、专业的行动,各级指挥员应具备处置各类灾害突发状况、指挥协调复杂情况的能力。应该调派经过专业化培训的救援人员,救援人员不仅要掌握灾害基本特点还要熟练掌握救援技术、精准使用器材装备,还需要在专业化队伍中不断打磨,了解安全知识、风险识别及规避方法、各类安全注意事项等,才能到灾害现场发挥作用、挽救生命,完成救援任务。
救援现场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对参与救援的人员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援人员不仅要求学习灾害事故救援的理论,还要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心理素质,能够掌握救援要点、正确高效运用救援器材精准定位、实施救援,能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实战化训练的优势,将所学正确运用到现场,克服困难、听从指挥、专业高效,发挥作用。
专业化配置能对应急救援的各种灾种更具有针对性,更具备现代化、轻型化、集成化、模块化,能在现场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同时,还应有兼顾作战需求的淋浴车、餐车等,能满足在恶劣条件下自给自足的能力,从而提升作战效能。最后,还应配备装备、车辆技师跟车作战,时刻保障专业化运维工作,确保救援行动持续、高效跟进。
根据我国的地震特点和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责与使命,按照“健全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决定了队伍必须是一支敢打敢拼、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新时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本文从地震救援角度出发,在消防救援队伍现有模式下,依照救援理念、方法和目标分析跨区域救援模式,旨在提高救援人员合理运用行动方法提升队伍遂行跨区域增援的能力,做好随时应对重特大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