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宁(上海市嘉定区民办华盛怀少学校 201802)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上海市颁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必然外显为学生的某种能力表现,提升核心素养,要基于问题解决,丰富学习活动,活动设计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序列化”路径设计,在真实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推进相应知识学习,在知识迁移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由此,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问题化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争相采用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化课堂教学还不成熟,仍存在不少误区和困境,亟待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问题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关键。只有设计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思辨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的问题,依托问题解决,才能搭建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
问题解决具有生活性,意味着选取的问题应来源于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活,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人存在方式的最完整、最生动、最质朴的表达,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生活世界的人,因而不能无视人存在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培养人就是培养生活中的人,要在生活中培养人。在进行《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时,教师深入生活,选取热点话题“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关注、思考、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挖掘其内在教育价值,在问题探讨交流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题解决具备开放性,意味着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开放的。“问题”并不是问题化课堂独有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则是问题化课堂与知识化课堂之间的鲜明区别。与学习思路固定、学习成果指向单一的知识化课堂不同,问题化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习任务边界延展,学习路径灵活,学习成果指向多元。在进行《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时,围绕“装还是不装”的问题,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化身为各楼层“居民”畅所欲言,为问题解决积极出谋划策。各楼层立场不同、需求不一,学生们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式就会多元。
问题解决彰显思辨性,意味着应摒弃肤浅提问,提升思维含量。肤浅提问是问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误区。肤浅提问表现为:对话变成问答,问法单一,缺乏实质进展。众多肤浅问题的提问会导致本该具有丰富内涵的课堂变得低幼化。对此,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重新审视所有封闭性提问,优化提问方式,提升问题思辨性。明知故问的,不问了;可有可无的,不问了;单调重复的,不问了。在“公示初步方案”学习活动中,问题设置由最开始的“公示有何意义”改成“不公示可不可以”。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由低层次的“同意”上升到高层次的“认可”。“同意”是认知停留于表面,“认可”是学生知识内化后的观点输出,由“同意”到“认可”的转变,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表现。
问题解决体现层次性,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应设置有序、和谐、完整的问题链,推动问题解决。一个有效的“问题链”应是有层次的并且是相关问题的有序组合,呈现递进式上升的建构顺序,也就是说,前后问题在衔接上要有梯度,前一问题的提出对后一问题能够起铺垫作用,前一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后一问题的解决。在进行《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时,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一主题,设置“电梯装还是不装”“征询意见要不要公示”“电梯加装流程是怎样的”“电梯加装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电梯加装困难得以解决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问题链,逐层推进,一步步深化问题探究。“问题链”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习得和应用。情境是知识习得的基础和先导。与此同时,“即使个体最终掌握了社会所传播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永远不会是一种赠与,永远不会是直接传递给个体以随时备用。学习者必须借助自己的工具,自己炼制知识。”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者还需要借助情境炼制自己的知识,将其内化为能力,这一过程恰恰就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培育核心素养,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优化情境创设,创建具有真实性、丰富性、复杂性、教育性的教学情境。
教学需要灵魂,而这灵魂便在生活之中。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就是让情境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因为,真实的情境,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初次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初稿中,教师创设了“一封求助信”“业委会选举往事”“有事好商量”“监督我能行”的系列情境。从现实世界引发问题,但情境展示又从实际抽离,这样的设计,看似是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实际上只是为了讲述知识而堆砌了一堆虚假零碎的情节材料。这样的情境创设太过理想化,太不真实,距离学生生活太遥远,学生没有办法产生共鸣,课堂成了教师一人的表演场,教学很难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于是,教师在重新设计时吸取这一教训,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老旧小区成功加装电梯的真实案例作为情境创设的元素材,避免情境失真的问题。
情境具有充当好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必要环节的功能,情境的丰富性不容忽视。增强情境的丰富性,要注意丰富情境内涵和形式,可用文字、图表、漫画、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呈现情境内容。在进行《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时,教师采用图表方式,展现小区居住人口的年龄状况,通过图表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该小区加装电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采用视频播放形式了解居民对加装电梯的看法,帮助学生更快融入角色,端正立场。运用表格汇总方式,统计居民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加装电梯的艰辛以及民主参与的魅力。
情境创设还应注重复杂性,即应当创立具有不确定性、内含矛盾的不良情境,复杂的教学情境更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呈现。教师在进行《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时,首先围绕“装还是不装”的问题,请“小区居民”发表观点和看法,触发学生认知冲突,紧接着汇总居民意见,请“居民”群策群力促进问题解决。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作为“小区居民”,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发表意见和想法。由于每位学生思考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所以,情境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居民的意见”再进行解决策略探讨,使情境复杂性又随之增加。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挑战欲被全面激发和调动,高阶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
此外,情境创设也不可忽略教育性。优秀的教学情境,既能促成学生在探究时认知行为的发生,也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便于正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素材,创设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对情境蕴含的多元价值观进行辨识,对情境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以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普通人的故事、学生身边的故事等教育引导学生。在《参与民主生活》一课中,设计探究“加装电梯得以成功的秘诀”情境,通过相关材料的列举、展示,让学生感知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培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初中阶段是培育学生的道德品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波动性大,可塑性强,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情,选择恰当素材,设计难易适中的学习活动,降低参与门槛的同时兼顾学科思维梯度训练设计,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愿参与、乐参与,平等沟通、互动交流、共同提升。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学习风格与能力水平,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例如,议题式、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既注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又兼顾课程学习思维提升。当然,教学活动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是教学得以开展的最终要义。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选取是无关紧要的,恰恰相反,它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抑或是怎样程度的实现。恰当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且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教学时,教师选取角色扮演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化身成小区居民,集体讨论、商议加装电梯相关议题。以小组为单位,化身成为小区各楼层居民代表,站在各楼层居民立场上,讨论加装电梯的可行性,协商、解决加装电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身份,他们成为各楼层“居民”和各方利益代表,是问题解决的策划者。这样的化身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探讨。随着探讨不断深入,学生对老年人迫切需要加装电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对于“悬空老人”的生活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自然而然从心底升起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怀,从心底自发对弘扬尊重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产生强烈认同感。核心素养的培育由此自然发生,教学活动之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由此可见。
问题化课堂依托问题解决,创设真实情境,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了切实有效的素养课堂,能够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