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城
立德树人背景下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按照目前语文教学基本情况,联系教材,组织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需要对相应的途径形成基本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应当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渗透德育。
以语文教材为基准的阅读教学活动,作为教学主体,选择的文章应优美,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语文教师应综合分析文本素材,挖掘其中的关键要素,实现德育知识的巧妙渗透,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阅读主题是章节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展现创作者自身意愿的有效手段。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应主动归纳核心要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达到良好的思想境界。而且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精准把握和分析,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有效归纳和整合,感受文章内在的深刻含义。
例如在《落花生》的阅读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归纳文章的核心主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在《白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则应深度把握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自行归纳和分析课文主题,认识白杨树伟大、坚强的精神,通过写景、写物,展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作文是学生独立创作、独立思考的过程,要求教师正确引导,这本身也是师生紧密配合的一种方式。写作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作文题目的设置应将道德因素考虑在内,选择正能量的部分进行整合。当教师设计题目时,要认识其价值取向,如“难忘的经历”“过去的故事”“学习……人”等,通过命题的形式确定写作的大致方向。学生在创作时,也能主动思考和探究,这是正确价值观引导的主要手段,让学生从创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感悟和体会,表达和认识内在含义,显著提升思想价值。再者,部分学生所写出的文章缺乏感情,严重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选材时应让题目符合学生当下生活,写出更为优秀且富有生活氛围的文章。
例如某次写作训练以“亲情”为主题,当时正值母亲节来临之际,但感觉班上学生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此次机会感受父母无私的爱,懂得关心和关爱父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作文题目时,要适当鼓励学生回忆和思考,选择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回忆自己和母亲的美好往事。每位学生所呈现的故事不同,但是内在含义都能体现浓厚的亲情。此次写作训练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个人情感得到了升华,也是强化德育的有效手段。
口语交际本身有着极强的情感沟通作用。现代社会在发展和进步,学生有极强的交际能力,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而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渗透德育知识,能综合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身的文明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日常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勇敢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口语训练所选择的话题应与语文教材相符合,如低年级的口语交流活动“我们做朋友”,小学生刚进入陌生的环境,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课上的交流和探索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活动。教师应按照实际教学情况,从学生日常生活角度分析,选择合适的口语交际话题,例如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联想传统且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在课下收集相关素材,完成成果展示,相互交流和沟通,准确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增进学生的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有效融入德育,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深度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关键,优质的文章都是作者所想、所感的表达。而且文章中的思想性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语文训练和教学本身紧密联系,详细解读文本素材,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还要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熏陶和认知,主动认识文章的核心。当学生愈加清楚地理解文章,就会更容易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让思想获得升华,逐渐延伸至现实生活。文本解读则是对文本语言进行综合论述,想要综合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则应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真实含义,这是学生思想获得熏陶的过程。
例如在《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应该将“亲人”作为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感悟其中的真实含义以及亲人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分析其德育内涵。又如在《匆匆》一文中,分析文本素材中真实的语言特点,结合重难点句子、词汇进行理解、赏析,从字词句中感知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从而更懂得如何珍惜和感恩时间,也会懂得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因此,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互动,需要合理分析文本素材,解读关键的字词和句子,深度分析文本素材,学生自然也能感受时间的独特和宝贵之处,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时间。
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基本标准,组织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写作,并在语文实践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知。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的范畴,要凭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受语文课程的育人意义,凭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主动寻找语文育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综合性极强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感恩自然,观察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实现心灵和情感的升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空洞且单一的说教。
社会、自然资源众多,其中包含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组织和优化实践活动。“今日我当家”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尝试着自行开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重点,主动积累社会经验,感受目前社会中的分工合作以及不同岗位的艰辛。又或者是“走遍家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记录和书写等形式,深化对家乡人文风俗的独特印象,通过观察和访谈认识家乡的独特之处。这些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主动建立关心和爱护社会的良好意识,并将这份责任感主动延伸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语文课程和德育融合的方式极为多元化,所以融合的范围和途径也应该更为广阔。德育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既包含了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也包含了校园活动,或家庭、社会等活动。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与时俱进,体现教学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对此,教师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集中延伸和拓展,针对目前学生容易存在的道德误区,组织辩论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辩论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观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或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德育课程要点进行知识整合,按照调查情况,撰写相关报告,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课内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外也是德育活动的重要舞台,是实现育人价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通过搭建课内外的德育活动平台,着重体现活动、德育、实践和体验的要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契机,感受属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校园中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绘制相应的手抄报,或是给偏远的山区捐书,这些都能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实现语文课程和德育活动的紧密联系,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德育走出课堂,但又不会完全脱离语文教学的整体环境。
立德树人的语文角度极为广阔,教师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合理渗透,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语文课程活动中,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本身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被人们弘扬和称赞。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入其中,实现资源的补充和优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为让学生理解文化,教师可以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应构建合适的情境,联系当下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孔融让梨》的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情况,有好的食物,一般是让长辈挑选,要有尊老爱幼的习惯,主动传承美德。而且教师还应该构建合适的学习空间,教室内粘贴相应的名人警句、人物画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熏陶,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道德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应从个人习惯开始分析,而个人习惯中也渗透着人们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感知。为强化德育效果,教师应借助有效的情感育人手段,主动认识学生道德情感的变化趋势,找准教学契机,让德育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目前,语文课程的德育渗透效果有待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优势,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生活情况,选择恰当机会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展现立德树人理念的独特优势。以《秋天的怀念》为例,作者在回忆往事时,会展现出对母亲的思念、感激等情感。字词中体现出了作者真实的期盼,所以阅读活动中会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以“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为出发点,试着从母亲延伸到感恩,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当下的实际经历,谈论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在课后做一件小事,如洗脚、做家务、写信等,深化道德情感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自我表达和沟通,学会成长的含义。当然,教师也要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途径,优化德育手段,并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