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星
山西的西南角尧舜的传说很多,相应地就有了一批历史风尘里的古村落。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这是舜早期活动的最简短的描述。关于舜陶河滨,当地人说,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陶城村。
舜陶河滨,有什么说头?司马迁说,舜“陶河滨河滨器不苦寙。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不苦寙,说的是制作的陶器没有粗糙破损的,这个传说,当地人说得神乎其神,有眉有眼的。舜怎样带头求真务实,怎样说服周边的族人以质取胜,不要粗制滥造,由此带动了一方民风。舜陶河滨,是一个很得意的历史典故。
民间的传说,口口相传,似乎不足采信。由民间传说写入史书呢,鼎鼎大名的太史公,《史记》里的记述,人们也是将信将疑。但在民间,舜陶河滨的典故,却是一代一代流传了几千年,人们坚信舜陶河滨就在这里,黄河岸边的北陶城村。一直到清代,当地一个村民耕田,还曾在这里挖出过一尊一米多高的上古陶器。这是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时任山西蒲州刺史龚廷飏正在州府办公,有人来报,辖区诸冯里村民在黄河边耕地时,挖出一件大陶瓮,由于陶瓮体型巨大,造型精美,他们觉得奇怪,就赶紧报告了官府。龚廷飏听后,立刻带着随从赶到地里,他围着这件陶瓮转了几圈,审视了一会儿,突然赞叹道:这不是先圣舜帝做的陶瓮啊?围观的老百姓一听,顿时纷纷下跪,齐呼:圣人先祖,圣人先祖。于是,这件陶瓮被请进了舜庙,三天后,龚廷飏刺史熏沐更衣,命人在陶瓮上刻下几行敬仰的颂词:犁滨出瓮,陶器犹新,不奇不窊,想见圣人。经历了三百年,这一组隶书,至今刻写在陶瓮外壁,一口瓮,当年的历史见证。
在永济市博物馆的展厅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这一口陶瓮,它高160厘米,口径40厘米。尽管留下一个残破的大洞,还是要单独封存在一个精品玻璃柜里展览。
舜陶河滨古迹,离永济县城不远。一片靠着黄河的熟土,我们走到了北陶城。
离村子还有一节路,就搭起了一座大彩门,上书“舜陶故里”。我们往村里走,到了文化广场,入口处,悬挂横匾“舜陶河滨”,看来这里的乡亲们,对于先祖在这里创业的开山之功一清二楚,他们也以扎根在圣地为荣。文化广场的院墙上,黑底反白字,雕刻了舜陶河滨的历史记载。就在广场南端,村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座“舜王殿”,大殿刚刚落成,灿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屋梁屋檐五颜六色的彩绘,都还是鲜亮的。实在说,建筑很简朴,对联也说不上多么工美,但你看看一旁的捐资红榜就明白了,那些粗大的手,依靠在外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就这样100元、50元、20元、10元捐献了出来,为了纪念他们崇拜的老祖,这些粗手大脚的庄稼汉,捧出来的可是盛满的心愿。
我们从来路过来时,就看到了大彩门顶打起了一排彩旗,沿路一路走来,也看到路两边都插满了三角形的黄龙旗,到了文化广场,也是看到了搭彩棚、请剧团、羊肉饭锅子、炸油糕,各种小摊都摆起来,像是有什么热闹。问一下,知道了,马上就是三月三,这里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举办庙会。据说,三月三,是当地媳妇回娘家的日子。舜帝的两个媳妇娥皇女英也要回娘家,民间村联村给她们送行,好似接送闺女一般。也许这不过只是一个大地回春,众人出门踏青放飞心情的好时光,春光明媚,也让当地人想到了她们最久远的亲人。当年的娥皇女英,长途迁徙,远离爹娘,在当地人看来,惜别总是难舍,这也是一份对于远嫁的同情,帝王平民的女儿都一样,都有一份牵挂和不舍呢。
三月三过节这个民俗,在河滨一带流传不知多少年。陶城村的纪念墙上,嵌刻着郦道元《水经注》关于陶城的记载,还刻上了清代名士关于三月三庙会的几首“陶城竹枝词”:
其一:永和三日会河滨,锣鼓喧天多少人,一带新装齐逗处,好同桃李艳阳春。
其二:百尺楼前物色新,香车宝马踏红尘,朋侪觌面频相问,谁是绮罗第一人。
其三:社北社南分后先,百般故事巧周旋,娇娃笑对阿娘坐,争说今年胜去年。
其四:藉是诸冯社下来,喊声不住震山隈,无端扶得木居士,故向人丛过几回。
其五:迎神看罢听歌弦,争奈佳人行路难,正转红楼无气力,含羞依住小阑干。
其六:夕阳云散各东西,好趁春风送马蹄,更约明年来更早,莫教人满杏花堤。
这几首竹枝词明白如话,大体上可以看到当年的盛况。在清代,三月三这个农历习俗,迎神赛社已经很是热闹。众人新装坐车,看社火,看戏班,出嫁的闺女回娘家,和母亲面对面拉家常,叙说光景。100年前的胜景如在目前,三月三,春色如画。南北陶城齐聚了歌舞敬神,追忆先人。
在古陶久久流连,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关于这个村子的往事。由于舜帝的行迹,它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古陶的庙会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盛会,每逢春三月,山南的平陆芮城,黄河对岸的陕西,西面的运城多有远踵而来的游客,来这里逛庙会,看大戏。这个村子的舜帝庙,古戏台,更是至今让村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水经注》说:“陶城,在蒲坂城北,即舜所都。”春秋时就有人为舜帝建庙,唐初初具规模。永济旧县志记载,陶城舜庙经历代大兴土木,规模宏大,所辖十八里,共107个村供奉。舜庙有一座大型舞台,清嘉庆辛酉年(1801)陶邑进士姬杏农曾给陶城舞台上撰写两副对联,第一副是:“合两部梨园子弟弹唱左右风流尚说唐天宝,叙三春兰会丝弦对舞东西韵事如何晋永和。”第二副为:“奇不为画栋雕梁神工巧合公输子;高可以冲霄凌汉逸响遥通兜率天。”对联一既写了戏剧发展的源头,又写了当下的发展,包含了唐明皇和王羲之两大典故。对联二既写了戏台之精湛,又写了它的高大,堪称永济建筑的奇迹。两对联均属长联,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少见的精美。这座舞台东西长9.5丈,台前入深2.9丈,比解州关帝庙的舞台还大一倍多。解放后许多剧团到此演出,都说他们跑了许多省地,没见过这么大的舞台。
令人痛惜的是,1958年7月13日,这个大舞台被拆毁了。当时,陶城村附近的群众闻讯赶来,看着拆台子的情景,止不住嚎啕痛哭。
永济农村有好多“赤脚学者”——这是当地人对于喜好本地文史的乡村文人的谑称。据他们的调查,当年陶城拆戏台的木材,用于建造一所中学。大潮流,大趋势,当时没有人认为拆了有什么不对。那个时候,物资缺乏,要建设,还要“大跃进”,所以必然做了许多类似砸锅炼钢的蠢事。新社会破除迷信,大家都无神论,拆庙砸碑,除旧布新,也没有什么忌讳。就在同时,附近还有村子拆掉本村的庙宇,将上等木料一车一车地运出去新建永济中学。后来国家感到这样不行,1960年发令保护文物,附近著名的普救寺和万固寺,都是那年由“运城县人民委员会”立起了文物保护碑令。不然就拆光了。
1958年戏台拆除前,永济县虹光蒲剧团曾在这里唱过戏,当时张营街照相馆的一个老先生,拍摄了一张演出照片。后来几次翻拍后,流传在世。也就是凭借这几张照片,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陶城戏台的巍峨豪华。别致的藻井,魁梧的殿顶,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整个轮廓从静态来看像一个大“合”字,敦实古朴,从动态来看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不由人拍案叫绝。原戏台面阔五间,三檐,前檐立檐柱四根,两檐柱偏向两侧,为的明间较为宽敞。飞梁斗拱,角檐上翘,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那是正在演出时的照片,台下影影绰绰坐满了人,仿佛传来高亢激越的蒲腔,遏云绕梁,声震山陕。台口挂着一条横幅,“为发扬蒲剧传统艺术而努力”,字体浑厚,看得很清楚。每年三月三,陶城庙会演出时,善男信女都从四面八方涌来看热闹。
现在那几张照片也几乎成了文物。在照片下面附有当年留下的一段话,同样珍贵。它说戏台“传说鲁班所筑,琉璃瓦,空悬梁,龙凤彩绘,金碧辉煌。”“梁记有文字说,胜我者,添木一根;吾下者,胜木无数。”这是当年那些能工巧匠的自信和自夸,可见建筑之美轮美奂。“这座戏台,始建于元代杂剧兴盛时期,是我国舞台建筑的杰作。原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高约30米,直到解放前后,仍是山陕游人观光胜地。”1958年拆毁,直让人遗恨万年。保存这张照片的乡人为了铭记,特意注明,“这张照片是民间保存二十六年后,于国庆三十五周年前翻拍的,准备献给山西省博物馆。”
文物的毁弃,如心头割掉一块肉。五十多年来,陶邑人不能忘记被拆的戏台,一直在自愿筹集资金,企望舜陶河滨再兴名胜。正如舜帝村对被拆舜庙的牵挂一样,和永济人对被毁鹳雀楼的怀恋一样。筹建者是村民何南京、程群妹、何晋杰、魏翠女,张秀娟、寻冬芳、胡苟叶、程建云、程彩霞、尉黑女八位乡人,看名字就知道女人占多。这些土得掉渣的名字,背后肯定是几个不识字的农妇。他们发起重建戏台,集腋成裘,筹集资金。凭借着对祖先文化遗产的朴素情怀,凭着舜乡人的一份责任,凭着对保护德孝遗产的满腔热情,一方面奔走呼号寻求支援,另一方面更靠自己的绵薄之力,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经过几年的努力,新戏台竟然在2013年9月竣工落成。
2021年,我来到古陶城时,八位乡贤中程群妹、何晋杰、魏翠女三位老人已经离世,可以说他们为复建戏台奋斗到最后一刻。每当说起,后人感恩这些朴实的乡亲。为了缅怀舜帝先贤,传承乡村文脉,重建文化地标,几个女人带头,用近乎佛教圣徒一般的毅力,完成了一件居功至伟、功在千秋的大事。在陶城,一种崇敬在心头油然升起。
又是一年三月三,我站在古陶城舞台前。这个舞台规模超常,气势恢弘的威风不减当年,特别是台口的两大红色盘龙立柱,显示出一种唯我独尊的帝王气魄。舞台落成,了却了方圆几千口人的夙愿。陶城新舞台对联“民兴蒲坂德孝风,舜陶河滨御封城”,准确地概括了村子的历史定位和崇高地位。你知道这里就是舜都,这里就是蒲坂。骄傲从脚下升起,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这是舜乡人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皈依,这是舜帝故事流传后世的物质载体。经历五十五年后,庙会终于又盛况再现。俯首低回,长相忆,在故都。
悠悠岁月,多少文物拆毁,横七竖八的木料椽梁,好似历史遗体残破的枝干。这时候,总有一些乡人,含泪默默地咽下苦水,瞪着眼睛记在心头。誓言总有一天,他们会重新生聚教训,在原地恢复原物。魂兮归来,大地重光。为了这些,他们不惜耗尽光阴和气力。终生不渝,用几十年生命构筑一个愿望。留下的,是一些谁也不知道的乡下人的名字。文化传统,血脉赓续,就这样绵延不绝。
出陶城,站立在一片麦田边上远望,大片的葱绿里,有一条土塚隆起,长有十来丈,杂草覆盖不严,青草丛有黄土裸露着。土塚一旁,长起几棵高大的臭椿树。同行的朋友指着那几棵树的方向,给我介绍,那就是瞽叟坟,舜帝的祖茔。
土塚周围总有一两百米,朋友说,原来还大,种麦子,一年一年往里逼。非保护不行了。
瞽叟坟,真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隔着麦田望着你,我们还是感到了舜的亲近。
一堆荒冢,三棵老臭椿,田野上的纪念。平原上土层很厚,一棵孤零零的老树,像不像历史长卷里的一个标点符号?
运城往西不远,有个村子叫雷家坡。走进村中心就看到,三面排房,围着一个小广场,广场连着村路,通向外面的世界。这个村子,六个居民组,1512人,2286亩土地。在运城的城西一带,中等大小的样子。
雷家坡这几年名声在外,全因为有个“夸媳妇”活动。
一路走四十里土岗,这一带地势高,缺水,地薄,早先前庄稼就不好。民国时代,也就亩产二三百斤。下了坡,有滩地,滩地又结着盐碱花子。离运城盐池不远,就这样。
离运城近,城里的风儿容易吹过来。这些年,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走远了能闹事的不说,近一些的,就在运城干临时。全村八百多劳力,一大半在外。
年轻人都要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就有很多不方便的。年轻人也犯难,不出去,没收入,出去了,家里老人没人照顾。这可把人难住了。
照顾好留守在农村的家,儿媳妇是中心。十多年前盐湖区开展德孝文化教育,雷家坡带头,在村里评选好媳妇。
一个村里的,你说谁家的媳妇好,谁家的不好,平时心里能没个数?谁家的老人出门来穿戴整整齐齐,谁家的老人穿得邋里邋遢,家里媳妇操得啥心?一眼就能看出来。雷家坡全村发动,九个居民小组,小姑子、公婆、妯娌,都说话,参加评选。哪家有个好媳妇,全家光荣。过年了,评奖,披红戴花,奖牌挂到家门上。好媳妇、好儿子、好公婆、好妯娌,改善村风,改变民风。这些年,村里没有吵架骂街的。
跟啥人,学啥人。好人是感染的。雷家坡出好媳妇,跟着也出好闺女。龙居镇评选好媳妇,评出十大好媳妇,竟然有四个是雷家坡的闺女。
2011年以后,盐湖区评选好媳妇成了一项重要活动。全区铺开。雷家坡的名字就打响了。
这些年,在孝顺媳妇的带动下,全村孝老敬老成了风气。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子女200多人,自愿和村委会签署赡养父母协议书,承诺孝敬父母,接受监督。2014年,雷家坡村被山西省评为省级的“文明村”,2015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雷家坡入选“全国文明村镇”。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报道过雷家坡的事儿。《光明日报》的通讯,题目叫做《雷家坡人有点“雷”》,说的是雷家坡的好媳妇刘爱祥,还有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几个小故事,这里的上下都知道。好像很平常,国家的报纸把一个小村子的故事传向全国,这可不是小事情。
雷家坡的好媳妇刘爱祥,说来真是苦命。小儿子生病用药,双目失明。丈夫换窗纱跌下来,下肢瘫痪,坐上了轮椅。2008年,公公骑电动车跌倒,落了个半身不遂。儿子长成人,还是治不好病去世了。刘爱样知道自己一松手,这个家就散了。多年来,她侍候公婆丈夫,拉扯儿女,家里几个不能动弹的老小,屎尿不知道要端送多少。这样难过的日子,真不知道她是怎样一步一步坚强地走过来。
村里评选好媳妇时,夸媳妇的是刘爱祥的婆婆,还有村里妇女主任崔青云。崔青云说,那时村委会实在为这一家里人捏了一把汗,生怕刘爱祥走了,可她就这样撑过来。“这就是我村苦命、孝顺、自强的刘爱祥。”苦命不是夸人的,那是老天瞎了眼,怎么能伤害一个顶好的好人。
刘爱祥现在城里开着一个杂货店。公公去世以后,她把丈夫婆婆都接到了店里,一家人还是一家人,换个法儿也得背起一个家,好一个要强的媳妇。
2015年6月,全国德孝文化实践活动现场会在当地召开,与会代表观摩了雷家坡的孝顺媳妇评选活动。雷家坡作为一个点,聚焦了全国的关注目光。这一天,雷家坡像是过节,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朋友。中宣部全国妇联都来了领导,这个阵势实在不小。几十年了,几百年了,谁见过北京来的大官到过咱这个小村村。
雷家坡从来没有开过这样的大会,这样的阵势啊,大车小车停下一片,各地慕名而来的取经人济济一堂。参观访问,听取了雷家坡的汇报。人们非常敬佩,一个北方农村,怎么能把孝道这篇旧文章做得耳目一新。这个时候,就彰显传统的实力了,脚下就是舜帝的土地,德孝的老祖先就扎根在这里,新时期他们抢占潮头,一点也不意外。
现场会有一个议程,就是要当场看一看雷家坡的男女老少夸媳妇,谈孝道,讲体会。这些粗手大脚的庄稼人,笨嘴拙舌的老实人,今天要在这里,给五湖四海的客人展示他们的平常却又光耀的日常生活。
副书记姚永计今天主持大会,雷家坡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是清清楚楚,这个没什么胆怯的。心里没数的,是村里今天策划了一个活动,叫做“三个一”。三个广场集体活动,“一盆温水”,“一个拥抱”,“一声爸妈”,他有点担心,这些老实巴交的乡亲,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这么多外人,能完成好吗?
一盆温水,就是在村里的中心广场,儿女给父母洗一次脚。为老人洗脚,本来是子女侍奉老人的寻常事,可是这些年谁还把这个当一回事?闹得寻常事成了稀罕事。今天,雷家坡要让年轻的儿女复习一下陈年往事,翻腾起往昔的体贴。有些情感,是不应该忘记的。
雷家坡,全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共78人,姚永计以为来个二三十人就不错了,没想到广场上一下子来了一大片,数了数,68人。
68人,盛大的洗脚集会。
端起洗脚盆,媳妇给婆婆洗脚。脱掉鞋袜,轻轻按在温水里,婆婆的眼泪立刻流得哗啦啦的。
有一家,儿媳妇没来,孙子媳妇上来了,代替第二代婆婆下了手。儿子一看,连忙搭上手。两双手,一双脚,一个盆里,一家人。
家里没有婆婆,儿媳妇要给公公洗。给公公洗?以前连想也不敢想。老汉也实在不好意思。坐下了,就不脱袜子。媳妇好着哩,好媳妇,哪能把臭脚奓到人家脸前,叫人家洗脚。全村人都在看,我不洗,人家说我媳妇不好。洗。
雷家坡这次集体洗脚,《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一个版彩色照片,乡土亲情,热烈亲切。全世界都睁大了眼,注视着中国的北方,一个村子里的德孝新风。
仪式接着进行。姚永计宣布,下一步,大家起立,全场的子女,给父母一个拥抱。
农村有自己的习惯,在众人面前,拥抱父母,实在难为情,不好意思,这个,有人就那么愣着。
姚永计宣布,大家站起来,拥抱三分钟,我数一二三,看时间,就是要让大家,感受一下体温传播,你是热的,我也是热的。体温接通,把感恩融化在拥抱里。
你小时候生病,父母那么紧紧地把你抱住。你骑自行车摔倒,父母握住拿肉身子暖。忘了?
拥抱,拥抱。三分钟,不撒手。在乡村这个陌生的礼仪里,满场一堆乡下人哭成一片。
父母子女之间,那些吵闹,还在意吗?婆媳之间的疙疙瘩瘩,还结记吗?一把抱住,千年万年的芥蒂都化开了。谁还记谁的仇,三辈五辈的道歉,我都代表了!
还有一个活动呢,叫一声爸妈。
在广场,儿子闺女媳妇女婿当着众人的面,大喊三声爸妈。姚永计在台上指挥,“都听着,我统一指挥!”一声不行,再叫一声!头一声还不顺口,两声过后,就自然了。三声起落,面对的双方都已经泪流满面。在家里叫,和在众人面前叫,大不相同。这是向众人的一种宣示,亲,就要喊出来。天底下就数这个人和我亲,我不怕你看。平时藏着掖着,这会儿,我要在众人面前恣意地释放一回。
在场的北京客人,看到这,都回头去抹眼泪。
乡镇书记在主席台做嘉宾,女人心软,自己先哭得不成样子。本来不讲话了,和着眼泪又诉说了一番。
外地客人一拥而上拉住姚永计,互加微信,回去联系,我们那里的德孝大讲堂,也这么弄。
河南灵宝县宣传部长到会,连着说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么强烈,回去就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八百人大会,请姚永计过去作报告。姚永计放开讲了一个半钟头,台子底下几百人,静静的静静的没一个人出声。
好媳妇带了个好头,雷家坡以此为开始,收集整理村里的家风家训。有的家原来就有,祖辈传下来的。没有的,结合实际新编,找书法家写出来,做成铭牌钉在家门口墙壁上。村里开展五星家庭文明户活动,记录家风家训的光荣史,比方家里有几个党员,几个大学生,一直到几个孝顺媳妇等等,好事情都记着。
一家女儿找对象,男方到雷家坡来相亲,一眼看到门口的家风铭牌,马上动了心,定了亲,就是这一家了!
雷家坡的女儿出嫁,家风家训的铭牌要带着,带到婆家,当嫁妆一样陪嫁过去。外村人看了都说,看人家雷家坡,全国文明村,就是不一样!
这个嫁妆牌,是亮相,是承诺,也是督促。在一次婚礼上,姚永计讲话,他说,我们雷家坡的女子,今个嫁到你们村,我们是全国文明村,要是雷家坡的女子,说话不文明,做事不文明,雷家坡不认她!这个仪式,司仪主持没掌声,青年人嬉闹没掌声,唯独听到这个讲话,讲到这里,全场愣了一下,接着呼啦啦一片掌声。那是真心拍手。
姚永计带我们去看了雷家坡的德孝展览。就在村里中心广场一边,建起了两排长廊,大红柱子,青砖青瓦,木料都有彩绘,雕梁画栋的。红蓝五彩,透着喜庆气。
中心广场有一个台子,是雷家坡的常用婚庆典礼台。中间有喷绘“喜结良缘”的大幅图案,两边是“鸳鸯比翼”“龙凤呈祥”,顶端横批为“百年好合”。一旁的婚庆典礼议程一共有十项,最引人注意的,其中第六项是“双方父母向儿媳女婿传承家风家训”,第七项是“新郎新娘做德孝承诺”。看来在雷家坡,这个传承已经成了定型化的仪式,也是规矩。
雷家坡的每一家都有家风家训,做成了塑料或者木质的模板,模型像一面飘动的小红旗,钉在门墙上。我们随便看的这一家,小红旗上,红底白字:
以德立家,以德治家。——杜小平家庭
这一家是上星级的五星级文明户,治家格言是:
卫生整洁,移风易俗。家风良好,崇德向善。勤俭致富,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孝老爱亲。遵规守法,爱党爱国。
雷家坡的长廊展览好几个专栏,每一面墙上都有图案文字。比如“晒晒咱村好家庭”,“赞赞咱村好支部”。“夸夸咱村的孝顺媳妇”一栏,贴出了雷家坡历届好媳妇的光荣照,还有当年夸媳妇的场面留影。那个栏目,通栏标题是:“公公赞,婆婆夸,女儿上台说妈妈。亲戚邻里都拉呱,众人来说媳妇家”。还有一个栏目,“谝谝咱家好亲人”,通栏标题是,“媳妇好就是好,全家好才最好,好婆婆好妯娌,好儿子好夫妻,好孙媳好女婿,和和美美一家亲”,这个显然是评比其他的家庭成员了。好婆婆,好妯娌,好夫妻,好孙媳,各自捧起了光荣匾,披红挂绿晒在光荣榜上。
图片中还有一幅婚礼现场的德孝宣誓,新婚的小两口,披着花红,向众人承诺,那场面可是有几分庄严。凡村里出嫁的闺女,村委会送一幅德孝匾,作为陪嫁。匾上刻写铭言:
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和睦邻里,诚实做人。
当年如果村里有考上大学的,村委会欢送新生,也要举行德孝教育,到了学校,要尊师重教,像孝敬父母一样尊敬师长,做一个好学生。
雷家坡这么做,风气正,好人多,村民对这几个领头人很满意,从2006年到现在,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的人马大体上没有换人,村里人知道,他们办好事,好着哩。
雷家坡名声在外,出去有做好事的,一问雷家坡的,旁边就有人议论,怪不得,人家是雷家坡的!大家都服气。
一个村子,落下这么好的名声,也是少见。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好村子。就运城这几十年,我已经见过宣传北马村编快板,宣传太阳村搞卫生,宣传青谷村汉语拼音,宣传西张耿的农民夜校,宣传三娄寺的思想工作,像雷家坡这样,宣传一家人相亲相爱,因为爱家人能成了模范,可是让人沉吟了许久。村庄,兜转几十年,回归了平常日子,回到了常理常情。平凡之美,琐碎之美,原始之美,人类的血亲之美,真可爱。
雷家坡,一个不大的村子,这些年,它做的事情,平常又平常,它辐射的光辉,却是照亮了大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