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勤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题目:有6 颗草莓,平均分给3 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多少颗呢?让学生读题,帮助他们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理解题意。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圆片(代表草莓),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预设学生可能1颗1 颗地分,要分两次;也可能2颗2颗地分,分一次正好分完。
教师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学生发现的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每人分到的同样多;不同点:第一种是1 颗1 颗地分,分两次,第二种是2颗2颗地分,分一次。
先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把第一种分法用算式表示吗?预设学生的算式:6-3-3=0。接着教师追问:说一说6-3-3=0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像6-3-3=0这样的算式可以用除法6÷3=2 来表示。最后让学生结合题意和减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的含义。
教师出示题目:有6颗草莓,每人分2颗。可以分给几个人呢?让学生读题,帮助他们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理解题意。
先让学生圈一圈,再用减法算式表示,最后改写成除法算式。预设学生的算式:6-2-2-2=0,6÷2=3。教师提问: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结合题意和减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上面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可以改写成除法算式。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减法算式能改写成除法算式吗?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减法算式的特征,理解减数相同的减法算式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师提问:这些题目都可以用减法解决,为什么还要发明除法呢?结合具体算式,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且减数相同时,用除法算式比较简便”。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感悟同数连减可以改写成除法算式,建立起减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感悟运算本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