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对神秘化音乐美学的祛魅

2023-04-06 09:24:09刘嘉文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名作欣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乐教嵇康礼乐

⊙刘嘉文[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汉代初期,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及谶纬神学为基础改造儒学,使其呈现出浓厚的神学趋向。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的冲突与合流共同推进了儒学走向玄学化的神秘主义。“乐”作为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染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进入魏晋南北朝阶段,音乐美学急需从神秘化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嵇康的“音声”美学做到了这一点。前人多辨析其思想根源是儒家还是道家,他的思想显然不能完全跳出儒家美学的束缚,其“和声无象”观点也脱胎于道家思想中的“大音希声”,但他的“音声”美学本身却有着超越两者的因素。本人旨在从音乐自身规律出发,探讨嵇康如何对日益神秘化的音乐美学进行祛魅。

一、从“神妙独见”到“曲度有常”:乐曲技术性的发现

(一)自然之理:对乐教神秘性的祛魅

乐教在古代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尚书》中曾记载黄帝语:“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周礼》也有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为古代调音方法,后用来代指教育。古代以音乐为教育的中心,而音乐本来有着感人的力量,于是在古代便流传着许多带有夸饰性的音乐典故。关于乐教的神圣化叙事,莫过于孔子学习音乐的典故。《史记·孔子世家》就曾记载:“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孔子通过反复演奏一首乐曲判断出其为文王所作,甚至连文王的具体形象都出现在脑海。《声无哀乐论》也引用其典故:“且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这种乐教过程显然有着神秘色彩,也延续了儒家文化中轻视技艺的思想。如果君子用乐理来传授音乐,则不能显示其独特地位。儒家的乐教必须以“德”为中心,所以自孔子以来,儒生一般都采取感悟式的乐教来传授音乐。“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君子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乐”来获得“德”,“德”通过“乐”中大量的隐喻象征被表现出来,而具体的乐理知识属于技术范畴,只需要掌握在地位较低的乐师手中。

到了魏晋时代,音乐逐渐从礼乐制度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文人心灵紧密相连的一种抒情媒介。在这种背景下,嵇康发现了乐曲的技术性,提出了“曲度有常”的观点,反拨了儒家轻视技艺的传统,从而对乐教的神秘性进行了祛魅。他提出音乐教育的客观顺序:“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嵇康强调乐教应该先从技术层面传授“自然之理”,这才是一种符合音乐自身规律的学习过程。从这点出发,嵇康有着超越儒家、道家音乐美学的思想。

(二)自然之和:对“神明之耳”的质疑

《声无哀乐论》中出现了八位“善听者”的典故,分别是仲尼、季札、子野、钟子、子产、颜渊、葛卢、羊舌母。仲尼是孔子,他从《韶》中听出虞舜之德;季札从音乐中听出了风气;子野是师旷,他从师涓的乐曲中听出了亡国之音,还曾感受到南风不强劲而预知楚师必败;锺子期从俞伯牙的音乐中听出其志向;子产应为子期之误,他从隶人敲击石磬的声音听出来他的悲伤;颜渊是颜回,他从鲁人的哭声中听出来其刚经历了生死别离;介葛卢听见牛鸣叫就知其生三子;羊舌母从孩子的哭声中听出其要败家。以上典故大约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听出兴衰成败之理,其二是听出作曲者的内心情感、志向乃至德行,其三甚至是听出来动物的行为。

代表嵇康的东野主人直接抨击道:“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可以说,嵇康完全指出了汉代儒生将音乐神秘化背后的意图,也就是将儒家先贤神圣化,进而巩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嵇康提出:“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修海林认为“和”是古代音乐审美的理想境界。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很明显还处于神秘主义的束缚中,“自然之和”则将音乐视为独立的个体。可见嵇康的音乐审美理想已经跳出了儒家神秘化美学的藩篱,他强调“和”中不以人的情感为转移的自然客观性,从而解构了关于音乐的神圣化叙事。

二、“尽于疏疾”:对音乐的等级性与神秘性的消解

(一)从乐师“风土”巫术到礼乐等级的固化

在周代,乐师有着“省风土”的职责。《周语上》记载:“瞽帅音官以省风土。”“风土”是籍田礼的一部分,这一礼制源于远古时期对土壤施行的巫术。古人认为“乐”起源于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约8000年左右,它们已具有纯律、五度律和十二平均律的因素。可见,管乐器为较早期的乐器形式,风吹入管之中引起共振,因此不同长度的管共振出的音调有所不同。但是,古人并不懂其中原理,因而认为“乐”与“风”有着神秘联系。《文心雕龙》写道:“情感七始,化动八风。”正因为音乐可以通过“八风”对农耕产生影响,其在后世逐渐被固化在礼乐制度之中。

(二)“阴阳五行”理论与音乐的神秘化

到了汉代,礼乐制度走向衰落,音乐开始走向神学来保持自身地位。于是从董仲舒开始,一套详细的神秘化音乐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首先,五音被纳入五行体系,获得了复杂的隐喻意义。“阴阳五行”是一套包容性极强的理论体系,涵盖日常生活、星象立法、古代医学、政治体制等领域。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行“土、金、木、火、水”逐一对应,进而获得了与政治制度对应的等级秩序:“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因此,音乐的创作、演奏被严格地限定起来,宫音作为君的象征显然要占据主要篇幅。这样一来,古人以一种原始的逻辑解释了五音中包含神秘力量的原因,树立了音乐创作的绝对权威。

其次,乐器也被赋予等级性与神秘性。“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万物。”鼓因为其音色浑厚,象征君主,也代表天;钟音色清脆象征大地。乐器自身的音色是一种客观属性,但在礼乐制度中却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音乐甚至还被上升到解决自然灾害的神圣地位:“大水者,阴灭阳也,阴灭阳者,卑胜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贱伤贵者,逆节也,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而胁之。”水灾、日食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被归结为“以下犯上”,如果鼓为君王之器抑制了灾害,那么皇帝就可以被赋予自然掌控者的身份。

最后,雅乐和淫乐有了严格的界限,其标准就是:“中正则雅﹐多哇则郑。”“郑”就是郑声,也是淫乐的代名词,“多哇”就是音调复杂多变、旋律激烈奔放。雅乐的每段乐曲都要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么它就不可能有着复杂的旋律变化。演奏雅乐的乐器音色要浑厚悠长,那么它就不可能承载极端的情绪渲染。如果郑声开始流行起来,就说明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所以孔子才警告:“放郑声,远佞人。”在当时的语境下,孔子对郑声的贬低实际上是对周礼等级制度的维护。到了汉朝,在阴阳五行与谶纬神学的包装下,音乐作为儒家等级秩序的重要部分,获得了影响自然风调雨顺、民生安居乐业的神秘力量,实际上只是一种巩固封建统治的加强手段。

(三)“舒疾”作为音乐美学的本体

在这种背景下,嵇康却能关注到乐器本身音色和音乐雅俗的本质特征。他写道:“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人形躁而志越。”琵琶、筝、笛等乐器具有短促而高亢的音色特点,其弹出的乐曲变化多并且节奏快,因此才会令听众产生激越、昂扬的审美感受。“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间辽”即弦间辽远也,指琴弦的有效振动距离长。琴瑟这类乐器声音悠扬而低沉、变化少而声音清和,因此才能让听众形态宁静、内心安详。嵇康分析了其不同的音色如何引发听众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消解了乐器与政治、自然界的强制联系。除此之外,嵇康还客观地分析了雅乐和淫乐地位悬殊的实际成因:“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役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

嵇康没有陷于儒家雅俗二分的音乐观,而是关注到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淫乐”的旋律丰富,使人们听了欢乐放松、满足惬意。统治阶级牢牢控制着“雅乐”的权威,并排斥地方民间“淫乐”,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嵇康对于所谓“淫乐”持肯定态度:“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他强调音乐的本体是节奏:“声音之体,尽于舒疾。”这种思想进一步祛除了音乐中影响自然、反映盛衰的神秘因素,解构了反映政治、社会等级的隐喻规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

三、“止于躁静”:音乐与情感中间环节的发掘

“乐”中是否包含感情是《声无哀乐论》的中心论点,“乐”本身就具备双重含义,其意义既是音乐也是情感。儒家虽然承认“乐”可以激发内心审美的愉悦,但是其目的是节制情感,而非宣泄情感。“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不乱。”

但是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音乐完全沦为教化工具,其审美性和娱乐性被完全被压制起来。君子接受感悟式的音乐教育,而普通民众则是被感化的对象,甚至连喜怒哀乐都被驱逐出了内心。“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喜怒哀乐之常。”因此,音乐的边界逐渐扩大,甚至将社会道德、王朝盛衰乃至创作场景都囊括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嵇康才将音乐与人的内心决裂开来,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他还是要解释音乐能够激发内心情感的原因,所以他发掘了情感与音乐的中间环节:“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嵇康所说的“躁”和“静”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动态变化,这既是一种音乐引起的效果,也是声音的功能:“躁静者,声之功也。”蔡仲德先生就认为“躁静,声之功也”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命题。“躁”和“静”只是情绪动态,但是音乐确实也有悲伤、愉快、愤怒等简单色调,从这一点看嵇康的根本命题“声无哀乐”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他的思想对于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立与重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固然给音乐美学添加了隐喻的美感、神秘的典故、秩序的观念,但是这种神秘化观念却不利于音乐美学的独立。嵇康发掘了音乐本身的“曲度”,阐述了音乐背后的等级性和神秘性,并且发现了听众的审美心理,使音乐不再隐藏于儒生和庙堂的层层隐喻之中。

猜你喜欢
乐教嵇康礼乐
乐教 善教 教有特色 爱学 会学 学有方法
——长春市第一中学学校特色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中国音乐学(2022年3期)2022-10-27 09:49:36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 08:09:06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24
嵇康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02-06 01:22:34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