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韬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天池石壁图》,在山水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山峦高峻,层树连绵。溪流引向山谷深处,在云烟浮动之间,池水之上,飞阁凌烟。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横亘于画面顶部的大面积题跋。宋代竖幅大尺寸山水画,虽有经典作品,但是缺少丰富的题跋。即便后人有题词也多在画面之外。此作山峦顶端的空白处,为元代文豪柳贯的题跋。题词首先介绍作品及收藏情况,并谈到诗歌创作的动因:“性之得大痴道人《天池石壁图》,请予作歌。予爱其合作,歌而识诸图上,而且以发道人燕间一笑。”接下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示了雄秀的辞章和宛若天成的审美境界。
“连峰峣峣云蔟蔟,石壁天池秋一幅。大痴道人骑鲤鱼,梦入神山采蛾绿。觉来两鬓风泠泠,颢气涌出芙蓉青。岩下汇龙池水,巍观高连阁道星。道人弄笔笔不知,八柱谁其张地维。金绳铁纽一何壮,鸟道险绝横峨眉。”黄公望风神俊朗,如同神仙中的超逸形象。石壁隔绝了俗世尘氛,天池融通了奇妙幻境。而后笔锋一转梳理文人山水画的脉络,并且夸赞黄公望的师门及其高超的个人修为。“三百年来画林壑,董米中间称合作。何当惜墨点微茫,间亦丹记摇落。吴兴室内大弟子,几人斫轮无血指。十日五日一笔成。能事于今,大痴小黠俗所诃。道人迕物良已多,微君自起歌黄鹄。奈此石壁天池何?至正二年人日,翰林待制柳贯。”
柳贯题跋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其博学多通,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与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揭斯、黄并称“儒林四杰”。柳贯人品贵重,风范自持,成就了他雄秀天成的书法风貌。自古就有“心正方能笔正”的书法审美倾向,柳氏书风更是一丝不苟,法度严谨,有碑刻书丹的气度,与高头大轴的山水画作相匹配,使观者有一种审美上的崇高感。
作为蒙元时期的硕学大儒,柳贯的为人也被世人赞扬,年少时期就表现出迥异于人的性格特点。其门生大儒宋濂在《元故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柳先生行状》中提道:“先生素有异质,虽未成人时,即不苟取。尝随高邮游神祠,拾人所遗金珠,可值万缗,密伺其求而还之。高邮惊异。”相同的记载也见于柳贯同门黄《元故翰林待制柳公墓表》中,“公幼有异质,颖悟过人。尝侍泗州府君(柳贯父)谒神祠,得旁人所遗金珠,可值万缗,密伺其人复至而还之。泗州府君大惊,知其器量不凡,期以远。”幼年善良、诚实、正直的品行奠定了柳贯为人、为学的基础。至正元年(1341年),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惜次年十一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他的诗作气势恢宏,古雅华美,受到广泛敬仰,人称“文场之帅,士林之雄”。
《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 绢本设色 139.4cm×57.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