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探讨

2023-04-05 18:49张瑞华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常态国有企业评价

张瑞华

(云南云投建设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118)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均发生较大变化,各行业发展均受到很大影响,也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推动国有业务创新和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对国有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新态势,具有四方面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第二,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转型;第三,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支持;第四,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更大、更多、更复杂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经济增速放缓,促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传统模式下的国有企业面临竞争激烈、创新不足、效率待提升、融入市场经济不足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深度融入市场环境,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激活国有企业的潜在价值,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综合能力提升。其次,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增加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调产能、补短缺,完善战略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国有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最后,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过去多数国有企业以粗犷式发展模式为主;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国有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转为集约式发展模式为主,优化组织架构、权责分配、管理流程,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内部控制概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参与才能有序实施,其目的是保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有序、合法合规进行,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各层级人员、企业业务资源及工作过程等。首先,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准绳,只有遵守法律法规政策才能逐步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其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为目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再次,以完善的制度为基础,有机地将企业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更长远发展;最后,依托于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为企业经营决策打好基础,推动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展开,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总体而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面广,需全面配合协调,方可发挥内部控制最大的价值。

(二)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保证发展质量,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产品和业态与跨界经营、资产重组、资源调整等等均给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带来较大的变化,挑战增加,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此,国有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新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以此达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从而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架构设置、权责分配不合理

第一,有些国有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过于复杂,部分岗位、部门设置不合理,企业无法或很难根据市场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还会影响信息传递效率和经营效率。第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大,但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坚持固有的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第三,有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内部控制机制作用相对较弱,进一步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权责配置分配不合理、不明确、不清晰,对企业内部控制正常运行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内部管理效果欠佳,造成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受阻。

(二)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需要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但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信息渠道的构建,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信息化平台较为零散,通常仅根据企业需要建立内外部收发文系统、财务相关事项审批系统等,部分业务类审批系统尚处于建设阶段,且相关信息化系统多数各自为政,难以实现系统间的紧密关联,严重阻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高效落实,构建现代化高集成性信息化平台迫在眉睫。此外,由于沟通渠道障碍导致管理层、员工、相关部门之间无法及时有效沟通,决策层、管理层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的时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国有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存在一些“信息孤岛”,无法及时、有效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经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内部员工的素质水平和能力要求极高,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及职业道德,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具备学习、掌握、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和高新管理知识的能力。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这类人才较为紧缺,有可能出现为控制而控制、形式主义、烦琐的流程、不合理的规定,导致内部控制出现负面作用。此外,经济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部分参与内部控制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不能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去理解财务、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甚至对企业财务、业务状况和数据工作均无深入了解,导致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四)内部监督不足

在现有管理机制下,国有企业均按相关监管要求成立监事会、内审部门,一定程度上明确其职能职责,但监事会、内审部门更多处于事后监督阶段,事前、事中监督往往存在盲区,制衡机制形式重于实质。此外,虽然成立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但往往独立性不足,执行力度不强,且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执行监督方式较为单一,各类问题的累加,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四、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组织架构

国有企业需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和模式进行调整,要通过对组织架构的完善,提供较为合理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应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对组织架构进行完善。在部门设置方面,应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及优化,例如将内部控制管理部门职能归属于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部门,有利于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及时对相关部门提出内部控制优化调整建议;针对子公司、分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构建矩阵式管理架构,设置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岗,以垂直管理为核心、横向管理为辅助,实现双重管理,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

(二)构建信息化平台

内部控制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表现形式,而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对经营过程中的业务进行有效监控,因此业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内外部信息流量也在迅速增长,传统工作模式难以应对庞杂的业务信息。在此背景下,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手段构建综合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势在必行,通过集成平台的建设,将企业投资、销售、成本等业务口数据、重要的经营管理情况、流程进行关联,内部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控制角色都可在平台内实现各类信息的有序共享;在制度、流程控制基础上,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通过建设高集成性信息化平台,不仅打通信息数据端口,统一数据口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业务、管理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促进业务数据共享,防范“信息孤岛”,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风险。通过构建高集成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还能提高企业效率,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内控队伍建设

专业的内部控制团队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实施的有力保证,打造专业化内部控制团队是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第一步。首先,内部控制人员在专业上不应局限于财务、法务等专业,在企业业务范围内将专业扩展至战略管理、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等,有利于科学、合理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力争在各个内控管理环节无盲区。其次,采用多样化渠道和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团队的内外部培训学习,提高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尤其在经济环境巨变的情况下,要结合经济新常态的标准和要求,将内部控制团队的培训常态化,帮助内部控制团队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道德品质好的高素质团队,以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还要完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团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内部控制实施效果,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可在几方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第一,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与企业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声誉风险等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第二,风险管理部门联合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对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等进行充分分析,依据统一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预测,作出正确判断。第三,建立经营预警机制,及时对预警事项进行评估、调整,提前安排风险应对方案,降低企业损失。第四,组建风险管理评估专项小组,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及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完善国有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追踪,针对追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反馈并按要求处理,实现国有企业风险动态管理。第五,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优化,形成闭环管理,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第六,建立风险管理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运营状况对相关期间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引导风险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

(五)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

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一方面了解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根据评价、审计情况为企业提供定性定量参考,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审计离不开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专属于企业自身的制度体系,但制度体系更新力度却存在明显不足,包括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不少制度不适宜企业发展需要,因此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企业状况等,推进制度改革,为企业构建合理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以此来提升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的有效性。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更多集中在流程性、合规性方面,其效果存在一定局限,应探索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指标精准量化的可能性,将企业各部门内控指标进行清晰量化,提高内部控制评价、审计的有效性。在制度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还应赋予内控评价、审计机构必要权利,直接对企业决策层负责,受企业决策层管理、考核,提升内控评价、审计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评价、审计还需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结合财务系统等各类业务系统,构建内部控制评价、审计信息化平台,加强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为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提供数据化依据,逐步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

猜你喜欢
常态国有企业评价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