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琳瑾
略读课文具有“半独立阅读”的性质,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单元都编排有1~2篇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凭借与抓手。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略读课文中的“略读”与阅读方法中的“略读”混为一谈,以为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大致读懂文意即可,这显然违背了编者意图与略读课文的教学初衷。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其实,略读课文不是让学生粗知大意的阅读,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实现由扶到放,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升的过程。笔者以五年级下册《清贫》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直接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导向的任务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段要求及学生特点,设计出具有具体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学习任务,以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引导下实现有方向的阅读。
如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中,“导读要求”中提到“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很显然,阅读能力导向的教学应将体会方志敏的品质作为首要目标,这是对学生“解释与推论”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就要依据课文特点,制订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如下:(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方志敏言行的语句,运用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查阅关于方志敏的相关资料等方法,体会方志敏的品质特点。(2)课文主要表现的是方志敏的品质,为什么还要写方志敏与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对话?(3)有人认为,课文结尾“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中的“清贫”只适用于革命年代,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和平年代不需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
在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导向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设计中,围绕着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进行设计,其中“解释与推论”是学生可以走进作者内心、读懂作者心声的关键,也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凭借。“任务(1)”不仅指明了结果目标,还对采取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强调,“任务(2)”不仅关注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从表达层面让学生对言意兼得方面展开阅读学习。“任务(3)”则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检测与升华,主要是从情感目标和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出发进行设计,目标明确精准,体现出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层次性,对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明确的目标任务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教师在设计目标任务时,要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综合考虑,精心设计,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由浅到深的培养过程,这样才符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凸显出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任务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即掌握落实学习任务的方法策略。学习策略一般包括元认知策略、助学策略和阅读策略。其中,阅读策略是思维加工的工具。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阅读,以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完成《清贫》第一个学习任务需要哪些阅读策略?任务设计中已经明确提出运用抓住关键词句及查阅资料等方法,体会方志敏的品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聚焦方志敏与两个国民党兵士之间的对话以及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共读共学。课件出示:“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学生默读这些语句,画出有关描写国民党兵士及方志敏语言、神态、动作等词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交流:(1)在方志敏被俘,两个国民党兵士对其搜身时,哪些描写可以让我们看到方志敏的清贫?说说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2)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3)从课文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方志敏怎样的品质?结合查找的资料及课文中的描写交流自己的感受。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极具针对性。如“问题(1)”中让学生聚焦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与把握。“问题(2)”主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全面感受方志敏清贫的品质。“问题(3)”让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全面走近方志敏,了解方志敏。教师将学习的方法策略隐含在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中获得了对文本内容深刻的感悟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
“让学”是指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运用学习工具展开学习,直至学习结束,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在场。
在“任务(1)”完成之后,对于“任务(2)”与“任务(3)”,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策略阅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2)”,教师提出问题:“两个国民党兵士不信,他们满肚子热望地想从方志敏这里发洋财。同学们找找他们搜钱时搜了几次,都是怎么搜的?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国民党兵士的贪婪)教师追问:“方志敏是怎样的人?国民党兵士是怎样的人?这部分内容能不能省去?为什么?”通过学习与交流,学生明白了两个国民党兵士的一系列表现与方志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着衬托的作用,不能省去。在完成“任务(3)”时,教师可以采取合作交流或者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谈谈现代社会,人们还需不需要保持清贫的品质。这个话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在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中受到深深的教育,体现出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清贫》的“让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依据学习情况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层思考,并适时追问,能够把文本内容与学生当下生活相结合,与时俱进,传承了革命精神文化,使学生从中受到了革命精神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评价具有自我检视和反思改进的功能。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大都停留于对问题的对与错的评价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学习方式,以让学生全程参与为活动形式,明确评价标准。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设计了可以引发学生自我检视与反思的问题:“国民党的兵士尚且如此贪婪,国民党的官员更是变本加厉。那么作为共产党的重要人物,方志敏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清贫?”有学生回答:“为了革命事业,方志敏甘于清贫,因为清贫能使他身更正、眼更明、心更亮,使他战胜困难,使他找到前进的方向。”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说:“是啊,方志敏是清贫的,革命者也是清贫的,但他们也是富有的,这是因为清贫 ______,因为清贫______ ,因为清贫______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对清贫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教师小结:“清贫就是一种财富。正是因为这些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的富有,才是我们革命能够成功,新中国能够成立的原因,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是停留于对文本内容对错的掌握上,而是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真正体现出让学生的学有方向,教师的导有方法,课堂评价有着明确的标准,也就是从学生对文本真实的理解感受进行评价引导,促进了学生的真正参与,让评价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学习任务要明确,学习路径要清晰。教师要依据略读课文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逐步实现由教师的少教到不教,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样教学才符合略读课文的课程形态特征及功能定位,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