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艳
(太仓市沙溪镇农村工作局,江苏苏州 215421)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水稻种植技术持续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条件存在差异,在水稻种植技术、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促进水稻种植业发展,在确保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为我国粮食产业和粮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有必要细致探讨与分析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历来均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水稻主要分为两种,即粳米和杂交水稻。随着水稻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型水稻不断出现,例如适应盐碱地的海水稻,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水稻等,这些新水稻品种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稳中有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2021 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 992.1 万hm2,水稻总产量达2.1 亿t,平均产量为7 110 kg/hm2。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水稻平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种植区域来看,我国水稻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即南方地区,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70%左右。总体来看,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水稻产量稳中有增[2]。
选种是水稻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选种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稻产量。
选种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从众多水稻品种中选择适合本地区气候环境、质量优良、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尽量选择以前种植过的品种,对尚未种植过的新型水稻可以进行试种,若种植效果较好再进行市场推广[3]。
第一,二次筛选种子。所谓二次筛选,是在筛选种子品种的基础上,对购买的种子进行二次挑选,剔除不良种子以后播种剩余种子。
第二,种子晾晒。挑选种子后,要将其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充分晾晒,排除种子内部的多余水分,达到抑制种子生长的目的,避免包装以后出现提前发芽的情况。晾晒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4]。
第三,播种前进行水浸处理。在水稻种子播种之前,要将其放在温度为40 ℃左右的水中浸泡15 min,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
第一,选择和设置苗床。苗床应该尽量选择光照比较充足、具有良好通风性的区域,确保温度适宜水稻发芽生长,为水稻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苗床铺设的方向要以东西朝向为主,在具体铺设过程中需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进行[5]。
第二,控制含水量。控制苗床含水量时,需充分分析水稻的生长需求,确保苗床内部的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水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通过观察随时调节苗床内的水量,为稻苗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水稻播种过程中合理控制间距。从水稻育苗的角度来讲,育苗的间距对水稻发芽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在苗床空间的划分上,需要充分考虑稻苗的生长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为稻苗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苗床管理中,为了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可以采用覆盖薄膜的方式控制温湿度[6]。
田间施肥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关键在于以土壤检测结果为基础,根据种植水稻品种的营养吸收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施肥作业可以分期分段进行,最大程度确保施肥效果。在田间施肥过程中,氮磷钾肥的控制工作非常重要,要将总氮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在具体的施肥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主要目标。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形成一个适宜水稻生长的环境,尽量选择农家肥和有机肥,确保水稻营养均衡。
第二,以复合肥为主。根据复合肥的使用标准和要求合理控制总量,将复合肥在所有肥料中的比重控制在25%左右,浓度标准为750 kg/hm2,具体的用量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确定[7]。
第三,追肥。追肥需要在插秧结束后进行,追肥前需要测定土壤肥力,结合水稻种植作业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同时,需清理水稻种植区域内的杂草,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肥力,影响水稻生长。
水稻种植对水资源的需求较高,各地区的水源状况存在差异,水稻种植后需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及时灌溉,确保水分供应充足。田间灌溉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基本原则,采用湿、浅、干等灌溉方法,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灵活进行,确保灌溉效果达到预期[8]。
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插秧过程中,一般采用浅水灌溉方法,这样能够为秧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水稻分蘖盛期需根据当地天气情况选择湿、浅灌溉方法。如果降水较多,应选择湿灌法;如果气候比较干燥、降水较少,应采用浅灌溉法。水稻分蘖末期,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灌溉,保持适度湿润即可,将灌溉与病虫害的防治有效结合起来。水稻成熟期,要准确把握断水时间,避免断水过早,保证水稻稻穗饱满[9]。
移栽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种植人员要合理选择移栽时间,把握移栽技术要点,保证水稻的成活率。选择移栽时间时,需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参考水稻品种的生长周期,确定最佳移栽时间,做好水稻稻苗移栽准备工作。当前,水稻稻苗移栽时间一般是长出5 片叶时[10]。
种植中稻和晚稻需要在秧苗生长25 d 后再移栽,原因是中稻和晚稻育苗温度相对较低,稻苗生长比较缓慢,过早移栽会影响稻苗的成活率。移栽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移栽前40 d 需采取相应的通风措施,确保稻苗适应外部生长环境。移栽前1 d 需拆除薄膜,使其完全暴露在外部环境中。此外,要精确控制插秧的深度,一般控制在3 cm 左右为宜。过深会导致幼苗光照不足,过浅会导致幼苗无法附着在土壤上,进而影响幼苗生长。
水稻种植过程中会发生多种病虫害,常见病虫害有立枯病、青枯病、稻白叶枯病等。防治过程中,需从苗床制备阶段入手,使用科学的消毒处理方式。同时,要合理控制水稻播种密度,降低弱苗和病苗等出现概率,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11]。
4.1.1 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高发病害,一般发生在初种阶段,主要原因是初种阶段土壤湿度较大,为立枯病病毒的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防治立枯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合适的天气种植水稻。如果温度较低,应适当控制土壤湿度,降低立枯病的发生概率,保持通风,使水分快速蒸发,确保土壤表面湿润[12]。
第二,药物防治。立枯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感染会大面积传播。发现立枯病后应借助药物灭杀,一般选择恶毒灵等药物,按照1∶3 的比例与水混合,均匀喷洒到苗床上。同时,可以使用6 号ABT 生根粉,按照1∶15 000 的比例与水混合,均匀喷洒到苗床上,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苗床大小与播种面积密切相关,苗床面积不宜过大,一般约为40 m2。此外,生根粉可以促进根部发育,确保水稻健康生长。
第三,消毒苗床土壤。消毒苗床土壤一般采用深耕的方式处理,将土壤深耕后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起到一定的杀毒作用。也可以使用杀毒剂消毒,但是一般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4.1.2 青枯病
青枯病与立枯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青枯病是在立枯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青枯病的病程进展相对较慢,对水稻的危害性较小,在温度和湿度不适宜的情况下,会加快水稻营养消耗,降低水稻抗逆性,影响水稻生长。在青枯病的防治过程中,要做好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只有降低立枯病的发生概率,才能有效预防青枯病,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确保水稻种植作业和田间管理的科学性,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日常管理工作必须有序进行,保持苗间距适宜,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13]。
第二,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青枯病的发生与水稻抗病性有一定关联,抗病性越强的水稻品种,发生青枯病的概率越小。在选择水稻品种的过程中,要适当考虑青枯病的抗病性和防治难度,尽量选择具备优良抗病特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后续的防治难度。
4.1.3 稻白叶枯病
稻白叶枯病多发于水稻的叶子部位,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原核是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此种病害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水稻的危害较大。稻白叶枯病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从水稻的根、茎、叶部伤口和水孔侵入,在维管束导管中繁殖。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病菌繁殖速度非常快[14]。
稻白叶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感染以后水稻叶子会迅速枯萎,呈现出急性凋萎症状,病斑呈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叶子和茎部会出现褐色枯斑。稻白叶枯病繁殖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在26~30 ℃的环境下繁殖,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病菌可以附着在水稻的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氮肥过多和长期积水有密切关系,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快速传播与蔓延。在防治工作中,种植人员要优选具备一定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及时排出稻田内的积水,使用恶毒灵药物防治,确保水稻健康生长,为水稻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稻病虫害类型多样,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非常明显。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其他防治手段开展相关工作。
4.2.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最为安全的防治方法,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深水灭蛹。部分虫害的蛹一般在3 月之前于地下孵化,为了做好水稻防汛工作,需要在3—4 月对稻田进行深灌处理。该处理方法可以淹没大部分幼虫和蛹,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虫害灭杀方式。
第二,稻鸭农法防治。鸭子是一种杂食性家禽,稻田内的各种虫子均是鸭子的食物,种植人员可以在深水灌蛹的基础上,利用鸭子进行二次灭杀。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放225 只鸭子,灭杀时间为3 d 左右。另外,鸭子会食用田间的杂草,可以在防治虫害的同时达到一定的除草效果。
4.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相对于化学防治方法,其对水稻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当前的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物理防治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适合进行物理防治的虫害主要包括螟虫、稻飞虱和卷叶螟等。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物理防治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病虫害侵染率。
在物理防治中,主要是利用一些专业的设施实现有效防治。例如,根据害虫趋光性的特征,使用电网、捕蝇等设备灭杀,使用之前需根据害虫的特点设置好频振频率。放置诱捕器可显著提升防治效果,一般要放置在高于水稻植株13 cm 左右的位置,诱捕器之间的间距为700 m。
4.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是需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需采用不同的药剂及配比,否则会影响防治效果。使用化学防治之前,需了解虫害的严重程度。稻飞虱等虫害比较严重时,水稻叶片会呈枯黄色,水稻在结穗过程中会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结穗率偏低等。针对此问题,种植人员可使用40%可立克溶液450 kg/hm2,均匀喷洒到水稻表面。另外,在其他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科学控制药物的浓度,避免因用药过多影响水稻品质。
随着水稻科研工作的不断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逐渐优化。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系统总结本地区水稻种植的技术要点,针对水稻种植户和种植单位开展集中培训活动,大力推广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水稻种植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