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
(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小学,福建 福清 350300)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发表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古诗词、小文言文、读写训练专题、古典名著导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教师在执行教学策略时,要关注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入,重视古典诗词诵读、重视经典文本鉴赏、重视典型读写训练、重视典范文化应用,拓宽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典诗词内容,教师精心选择一些典范作品,强化情感诵读训练,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促使学生建立崇尚古典文化的情感基础。
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教师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观,借助一切机会创设传统文化融入环境,确定传统文化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有多重对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角度展开融入行动。诵读属于情感朗读,古典文学作品大多追求韵味和节奏,由此展开教学设计,其训练价值度更高。
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作品,具有鲜明的韵律,适合进行诵读训练。教师先示范诵读,要求学生聆听后划分节奏。古诗句节奏划分有一定规律,学生掌握不存在什么难度。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学生都能够准确划分节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上,同到/牵牛/织女家。”还有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学习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时,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诵读展示,体验节奏的把握。在诵读训练环节,教师从节奏划分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诵读体验中建立审美观。
学生有大量的诵读古典诗词的经历和认知积累,但诵读方法欠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师对学生诵读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针对性传授一些方法技巧,能够为学生带来最及时的辅助。抑扬顿挫是对诵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从语气、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推出多种诵读示范案例,引导学生聆听专家诵读,让学生在多重模仿训练中成长诵读能力,在诵读体验中建立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如教学《文言文二则》,这篇课文由《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短文组成,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内容,集体学习字词,理清文本情节,组织学生对知音难觅、珍惜友谊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可设计诵读背诵比赛活动,先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然后让小组推荐诵读选手参与比赛。古诗词和小文言文诵读存在一些不同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诵读背诵学习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从情感角度进行重点体验,唯有赋予浓郁的情绪,才能读出感染力。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专家诵读音频,让学生有模仿学习的机会。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在诵读背诵活动中找到操作技巧,其诵读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适时传授一些诵读方法和技巧,为学生顺利进入诵读学习环节奠定基础。
重视经典文本的鉴赏学习,能够创造更多传统文化传承机会,学生有鉴赏的热情,但普遍缺少鉴赏的方法,教师需要做出对应设计,为学生提供最适切的引导和服务。
古典诗词、小古文、古典名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学习范畴,教师要做好内容筛选。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对学生鉴赏认知基础进行教学调整,指导学生寻找适合的鉴赏角度,促使学生自然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洗礼。炼字、炼词、炼句是古人作文的习惯,修辞、描写、色彩、写作特色在古文中有广泛应用,这是古诗词鉴赏要考虑的角度。经典传统文化内容具有极强感染力,教师要做好内容整合处理。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铁杵成针》,教师从寓意感知角度展开教程设计:李白看见老妇人用铁杵磨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如何看待铁杵磨成针这件事?你想对李白说什么?铁杵磨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学生接受阅读思考问题后,开始了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课堂研讨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此时,教师应适时再给学生提出一些学习建议。这些问题都属于深度解析内容,与课文字句应用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做延伸思考,教师不时进行提醒,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研学行动。学生明白了文章的寓意,自然掌握语言内涵。传统文化有丰富教育内容,教师从鉴赏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其组织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传统经典文本鉴赏有太多角度可以选择,教师要关注学生鉴赏思维的启动和运行,为其规划清晰的前进路线,能够事半功倍,提升学生语言素养。鉴赏有诸多方法可以选择,教师对学生鉴赏现实做客观分析,给学生准备鉴赏方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展开鉴赏处理,不仅能够厘清鉴赏方向,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还很有限,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指导,甚至要设计一些具体的鉴赏要求,让学生自然找到鉴赏的角度。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和谐乡村图景,写出乡村的清新、朴素、宁静。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词句,体会词中展示的画面,发挥想象力,自行创作一幅插图,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涂鸦最有感觉,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体验,自行选择一个角度展开插图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诗词鉴赏不需要更多专业术语的支持,学生能够找到情感切点便可以启动鉴赏思维,在深度互动中建立学习认知。鉴赏古诗词是典型的文化学习,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教育,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快乐读书吧》专栏内容,这里推荐了很多名著书目,要求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名著内容,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学生对古典名著有主动阅读愿望,特别是一些故事性更强的著作,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教师在导读设计时,要对学生阅读诉求有客观分析,以便做出最理性的设计。童话、故事、神话、寓言、小说等,都深受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做好内容筛选,还要提出一些具体的阅读要求,让学生自然进入阅读环节,在精细阅读和广泛互动之中建立阅读认知基础。
学生阅读基础、阅读兴趣取向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导学方向选择时,不妨征询学生的意见,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如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推荐了不少著名的神话传奇故事,如《田螺姑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自己喜欢的故事,阅读之后将故事主要内容介绍给其他同学,学习小组定期举行故事会,为名著阅读讨论交流创造条件。学生对民间传奇故事、神话故事都比较有认同感,教师开放设计,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更多阅读选择。为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教师积极联系家长,给予学生一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筛选一些故事内容,研究阅读方法,确保课外阅读学习顺利展开,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
古典名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其教育价值极为丰富,教师有意识组织一些导学阅读活动,学生会积极响应,其组织效果也值得期待。学生进入名著阅读环节后,教师需要有持续观察和指导的意识,对学生阅读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归结,找到解决的方法,及时做出应对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名著阅读讨论、阅读方法交流、名著信息搜集、阅读读写展评等,都属于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范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阅读学习现实做出妥善安排。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阅读需要展开导学设计,组织一些灵动的、开放的阅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领悟水平。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专栏中推荐了古代四大名著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适合的篇章进行深入阅读。教师在学情调查基础上,推荐了一些精彩片段,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主动搜集阅读,并制作阅读批注活页,定时张贴到学习专栏之中,展开日常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时时关注专栏信息,及时采集一些精彩的评价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推介。学生对课内课外阅读对接学习活动有更多回应,名著阅读进入崭新阶段。古典名著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做具体设计,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在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读写任务,无疑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带来正面影响。读写训练有内化作用,学生对此最为熟悉,教师需要有创意设计,以调动学生读写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训练设计环节,教师习惯推出读写任务。学生习惯仿写、改写等训练方式,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触动,自然进入深度读写操作环节呢?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讨的课题。古诗文读写结合训练任务设计,教师要重视训练形式、训练内容的创新组织,改写故事、介绍阅读体会、仿写句子、吟诵古诗词、网络搜集信息素材等,都可以纳入读写训练环节。
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这首词内容很短,也没有太多难懂的词汇,却给读者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自然产生情绪共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样的词句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词句设计,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教师要求学生展开仿写训练,学生深入阅读鉴赏词句,很快就找到读写切点,尝试做仿写设计。学生对读写训练比较熟悉,教师适时推出仿写任务,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机会。因为古诗词内容比较经典,学生从模仿写作中能够获得丰富学习的触动和启示。
读写训练设计没有固定内容和格式,教师要做延伸设计,引导学生做好课内课外对接阅读,以拓宽其阅读学习视野,在更宽阔平台上展开读写讨论和交流,推出读写小课题任务,组织学生围绕传统文化融入主题展开对应研究,促使学生自然建立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在读写训练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信息,明确写作方向。为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教师组织学生以导游身份,进行参观旅游经历交流活动,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文化名胜景点游历情况,选择一些点展开文化内涵解读。如北京故宫,主要从建筑、历史角度展开梳理解读,可以结合一些照片信息进行展示。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阅读教辅材料,教师播放关于故宫介绍的视频内容,为学生创造学习借鉴的机会。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推出导游解说学习任务,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学生阅读学习之后,列出观看路线,以导游身份展开解读,其训练效果显著。读写训练任务形式众多,教师要求学生以导游身份进行景点解说,具有更高调度性。
传统文化融入角度众多,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创新和实践的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积累文化语言方面的知识,探究文化生活应用,打造传统文化教学品牌。
学生语文知识储备不足是普遍现象,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也存在不少短板,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创造更多知识积累的机会,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有意识传授一些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有重要现实帮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信息时,也能够找到不少知识积累的机会,教师需要科学指导。
教师从知识积累角度展开设计,布设一些梳理和归结任务,无疑能够对学生形成调度。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课文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周瑜与诸葛亮斗智主题展开,教师要求学生介绍“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和背景等信息,讲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介绍这部小说主要人物。学生对“四大名著”有一些认知积累,教师设计积累展示任务后,学生都能够积极准备,搜集课外教辅材料,展开互动交流。“四大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有相关知识积累,教师以知识背景信息搜集整合为契机,设计一些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梳理归纳总结的机会。学生顺利进入到知识整合环节,在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中掌握一些信息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传统文化应用无处不在,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若有意识做好渗透工作,深入研讨教材内容,推出一些研讨学习任务,结合文化应用进行生活观察和实践探索,也能够找到一些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中华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教师从更高视界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触动。
如教学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材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材料,教会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趣味,直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让学生搜集一些汉字方面的信息,组织学生对汉字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结,促使学生自然形成系统认知。为促进学生学习内化,教师推出综合学习活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造字法内容,对汉字构造特点展开专题研究,在学习小组展开集体讨论活动,归结出团队研究成果,展示新发现。学生对造字法研究课题比较有兴趣,在教师主持下,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分享感受,直接触摸老祖宗跳动的脉搏,与传统文化深入接触。此时,教师适时推出小课题研究任务,学生回馈主动,其研学效果显著。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内容,教师围绕造字法进行学习设计,成功调动学生探索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建立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这是最为自然的选择,教师重视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活动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服务,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认知基础,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