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亮亮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技术应用水平可直接影响到市政道路工程后续运营服务质量。为有效实施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作,应当结合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特征,不断优化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技术方案,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作能够在延长路面运营寿命,为大众提供安全可靠运行环境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本文以某市一市政道路工程为例,该道路工程全长9.22km,属于道路提档升级项目,设计标准为二级。原有道路路面部分出现严重损坏﹑破损问题,难以满足正常使用需求,因此需要大范围实施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作。
为保障沥青混凝土质量,需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粗细骨料进行质量控制。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拌制工作需要使用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砂石料,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性能与强度保证率。当前沥青混凝土生产期间需要使用5~20mm的连续级配碎石作为粗骨料﹑Ⅱ区中砂作为细骨料。其中,粗骨料应当使用质地较为坚硬的球形颗粒,细骨料中的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毒物质等也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当前天然砂材料资源日渐紧缺,可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内使用机制砂。要求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需要控制在10%范围以内,单级最大压碎值不得超过25%。
沥青混凝土运输环节,从拌和机贮料罐向运料车卸料期间,可分三层放料。第一层放置完毕后,才可以进行二﹑三次放料,避免粗集料过于集中。实际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最好有运料车等候卸料,留有充足的摊铺时间[1]。
沥青混凝土拌和时,应当注重注意控制拌和温度与拌和时间。在生产配比试验过程中,需要反复试验并最终确认配比量。留意不同热量进仓料﹑下料情况的均匀性。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不仅需要满足建设工程具体施工工艺特征,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硬化环节的技术要求,还应当严格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沥青具有原材料多样化特征,应在配合比设计期间根据现有规定或试验结果优化调整不同材料占比。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开展时,要充分考虑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确保出厂时沥青混凝土稳定。
在生产配合比调试试验阶段,需要绘制出不同质量速度及产量的对应关系曲线,对沥青料中的矿料级配进行严格管控。在设计目标配比环节,还应当依照配比曲线要求,对配比量进行灵活调整。
在沥青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将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输入制搅拌操作的控制电脑内,每一份配合比均需要进行第1盘试拌,观察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实际运输期间的性质变化,确保沥青混凝土稳定性始终满足规定要求。
计量是沥青混凝土生产与施工期间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保障计量设备精准,还需要重点关注具体操作及质量检查工作。工作人员应当加强计量全过程的监督力度,分析导致计量偏差问题的原因,结合这些原因制定出专项解决对策。
控制沥青混凝土拌和环节离析现象。在拌和楼冷料仓设置过程中,需要配备足够高度的隔板,防止相邻冷料仓的料相互混合。冷料仓下口应当设计为矩形,配合使用振动器辅助破拱,从根本上解决冷料仓堵塞以及粗细集料分层问题。严格控制饱和温度以及沥青混凝土拌和时间,避免拌和时间过长或过短对混凝土均匀性造成不利影响。
结合沥青混凝土施工具体生产条件合理配置车辆,控制发车距离,使沥青混凝土始终处于连续供应状态。沥青混凝土运输罐需要始终保持清洁状态,防止其他杂物进入到材料内部。结合施工现场气温及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差异,控制沥青搅拌时间[2]。
为避免沥青混凝土在运输期间出现离析现象,还应当结合温度离析问题出现原因,对沥青材料进行覆盖保温,保障运输平稳通畅。运输车挂空挡等候,由摊铺机顶推向前卸料。
在沥青材料卸车环节,也应当注重控制内外温度差,避免温度差距较大导致材料离析情况出现,路面材料在后续压实期间的空隙率不均匀。
路面下封层施工工作开展期间,施工管理部门应当确保下封层检验质量合格,由监理工程师对下封层实际施工质量进行验收。在确保下封层质量符合线性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展后续施工工作。
在面层施工前,管理人员还需要对基层表面展开清理,配合使用鼓风机设备清除表面灰尘。在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后,施工封层,随后进行摊铺面层混合料的铺设工作,沥青层之间需铺设粘层油。透层﹑封层及粘层严禁在冬季喷洒。
做好铺层施工工作,要求在路面表面铺设防裂层以及橡胶层﹑切实提升裂缝控制效果。
防裂层施工环节,基层需要始终处于干燥状态,避免基层表面存在较多杂物。要求在基层处刷涂清洁剂清理表面灰尘。在防裂贴应当铺设在指定施工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压实处理,防裂贴的搭接宽度应当控制在8~10cm之内[3]。
橡胶应力吸收层施工时应当首先将面层清理干净,确保面层始终处于洁净状态。严格禁止在雨雪天气下施工,避免雨水渗入到面层内,对后续沥青混凝土摊铺工作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准确设置橡胶掺加量,实际参加量的计算需要由现场试验确定。
3.3.1 沥青混合料摊铺。在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工作需要在摊铺机运行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避免摊铺环节因设备出现故障而引发离析问题。摊铺前还需要对基层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基层质量满足实际施工要求。面层及粘层应当连接在一起,防止在施工期间出现相互分离情况。在路面表面喷射乳化沥青时,应当禁止来往车辆进入。如果道路两边有路缘石的情况下,还需要在路沿石表面也涂抹乳化沥青。在乳化沥青喷射过程中需要禁止路面通行,避免车辆对沥青表面造成不利影响,确保投料量及摊铺量均匀一致。配合使用,自动找平设施,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摊铺期间的厚度值与平整度值,尽量避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纵向施工接缝情况,摊铺机的前后距离应当控制在10~30m范围之内,摊铺期间的轮迹重叠宽度应当设置为5~10cm之间。如果摊铺机的规格较大,可以采用小型施工机械﹑人工进行辅助的方式进行填补。
控制摊铺机行驶速度的均匀性也可直接影响到摊铺质量。其中,摊铺频率需要结合行驶速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使沥青路面摊铺后的高度相同。要求梯形摊铺期间的摊铺及参数也需要保持一致,料高应当控制在2/3,施工环节还需要在现场配置备用摊铺机[4]。
3.3.2 沥青混合料碾压。在路面碾压时,应当配合使用碾压﹑初压﹑复压及终压方式,选择适宜的试铺段摊铺方式,尽量消除铺面离析情况。碾压温度的控制工作需要在不同温度下选择适宜的压实机具。在道路表面温度控制﹑混凝土温度经营性控制环节,增强路面碾压水平。
初次碾压环节应当防止混合料过大的推移或者离析问题,禁止使用胶轮压路机。不仅如此,混合料碾压工作还需要严格遵照施工技术方案开展。为避免漏压问题出现,在使用大型碾压设备碾压后,还应当配合使用小型夯机进行二次碾压。
压路设备运行期间的运行速度以及运行距离应当得到严格管控。在路面初压以及终压环节可以使用钢轮压路机,采用两次压实手段。在复压过程中,应当使用振动压实方式,压实次数应当为4~6次。
混合料碾压期间应当采用由低向高的碾压顺序,压路机的轮迹重叠宽度应当大于30cm。在压路机碾压混合料环节,压路机也不可以随意转换方向,避免混合料在实际碾压过程中出现推移问题。加强接缝位置碾压管控力度,要求在接缝位置处进行加热软化,而后摊铺混合料。接缝不合格的部位应当切除,重新摊铺规格一致的混合料。如果路面结构出现缺陷问题,应当及时分析问题出现原因,制定合理解决对策,禁止在路面使用薄层贴补方式,如果接缝部位的温度不符合碾压要求,可以通过辅助加热接缝部位的软化混合料后展开处理工作。
3.3.3 接缝。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准备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着重控制路面的接缝数量,要求接缝处的摊铺厚度﹑压实度均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路面纵向接缝需要使用钢轮压路机碾压,配合斜接缝手段处理施工缝。在路面铺设完毕的情况下还应当预留下适宜长度的基准面,基准面可以不进行碾压。在路面摊铺时如果施工缝较多,也可以使用热接缝方式。在多台摊铺机的摊铺距离较小时,也可配合使用一次碾压技术手段。施工人员测量接缝位之后应当进行及时标记,并使用专业设备切除标记部位混合料,刷涂乳化沥青[5]。
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质量水平与工程综合建设效益密切相关,在具体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需要严格审查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全过程,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作始终处于高质高效实施状态。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期间的各材料质量不合格,是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要求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环节,技术人员应当先负起路面材料性能的检测职责,确保所选择的混合材料能够在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根本性能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沥青混凝土入厂后需要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展开严格检验,并做好相应的检验记录工作。由现场工作人员检查沥青混凝土路面交货以及验收单据,重点检验沥青混凝土路面种类﹑等级﹑强度及性能等内容。结合建设单位相关文件,配合使用协同质量监管手段,进一步提升沥青混凝土改造工作开展期的协同性与高效性,增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职责定量分配工作,确保各参与部门及工作人员均能够正确认知到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改造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通过在市政道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开展运行混凝土路面改造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路面结构的平整度﹑增强路面承载力,消除路面结构原有病害问题,确保路面始终处于安全可靠运行状态。相较于其他工序而言,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实施环节较为复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各环节管控力度,确保工程始终处于规范可靠实施状态,从根本上增强工程实施期间的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