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助留守儿童走出网络欺凌

2023-04-05 14:03马克健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心理

◎马克健(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一、引言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慢慢浮现出一些弊端,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迅捷性会将问题不断放大,引发网络欺凌问题,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欺凌包括四种类型: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前三种又称为传统欺凌[1]。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欺凌,网络欺凌可以看作传统欺凌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扩展,但它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要远远超过传统欺凌。网络欺凌的媒介主要有即时通讯、社交软件、短信、网络游戏等,青少年通过这些媒介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造谣、揭露、骂战、骚扰、孤立排斥等欺凌行为。与传统欺凌行为相比,它具有匿名性、跨时空性、强扩散性、危害性大等特点。暴露在网络环境下的时间越长,发生网络欺凌行为的概率越大[2]。网络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往往是相互转换的:被欺负的青少年心存怨恨,产生报复心理,转而去欺负他人来泄愤,成为网络欺凌的实施者。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戚抚养的儿童。据2022年中国留守儿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目前我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 万人。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现实中会比非留守儿童遭遇到更多的网络欺凌[3]。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网络欺凌的原因,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二、留守儿童易遭受网络欺凌的原因

影响留守儿童陷入网络欺凌的因素很多,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相关。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往往会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同时在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监管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成为网络欺凌的实施者[4]。

(一)缺少父母照顾和监管,过度使用手机

留守儿童父母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安全教育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孩子遭受网络欺凌时,部分家长认为只是儿童之间的嬉闹玩耍,忽视了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另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监管,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个别留守儿童缺少同理心,试图通过网络途径寻找存在感,容易做出极端的攻击性行为。除此之外,隔代抚养存在种种弊端,祖辈们对孩子缺少管教,放任孩子使用手机,将其作为父母不在身边的补偿。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视频中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很常见,而一些游戏和视频中充斥着暴力和血腥,部分儿童对游戏和视频内容进行模仿,成为网络欺凌的实施者[5]。

(二)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网络欺凌缺少关注

多数农村学校对网络欺凌这一现象关注较少,没有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缺少预防和应对留守儿童网络欺凌问题的教育培训,更很少有学校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加上网络空间环境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和跨时空性的特点,学校对网络欺凌的监管难以见效。当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三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义务教育法》,但其中都未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政府虽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但是并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法律法规[6]。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性格敏感、自卑,自尊和自信心不足,遭受网络欺凌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敢主动跟家长和老师沟通,不敢反抗,而是选择独自承受。留守儿童的隐忍和学校的疏忽进一步加剧了他们遭受网络欺凌的程度,使得针对他们的网络欺凌愈演愈烈。

三、教育对策

网络欺凌不仅危害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网络欺凌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家长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也要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与孩子保持情感联系,加强亲子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定期与学校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情况;关注孩子的电脑、手机使用情况,告诉孩子要注意隐私保护,不轻易在网络上透露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了解孩子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定期与孩子就网络使用问题进行交流,询问孩子在网络中是否受到欺负,如果遇到网络欺凌要及时告诉家人,当发现孩子正在实施或遭受网络攻击行为时,要尽早干预。

(二)学校方面

学校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设立心理档案,定期家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留守儿童遭受了网络欺凌,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负面影响;当留守儿童实施了网络欺凌,学校需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同情心教育,使欺凌者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被欺凌者的感受,将心比心,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杜绝欺凌他人的行为。

开设网络安全和法律教育课程,以科学使用网络为主题,指导留守儿童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开展“应对网络欺凌”相关课程,使留守儿童懂得当面临网络欺凌时可向信任的人寻求帮助,如父母、班主任、心理老师等;如果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也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如拨打青少年服务热线、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等。

(三)社会方面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网络环境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完善网络行为规范,防范网络欺凌的发生。一旦发现有人在网络平台对他人实施恶性欺凌,执法部门应立即制止并给予相应处罚。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预防与控制网络欺凌,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言论,排除虚假、暴力、色情信息的干扰,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的疏忽及学校的不重视,使留守儿童在面临网络欺凌时往往无人可求助。加之网络空间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及超越时空的特性,留守儿童遭遇网络欺凌的事件频发。网络欺凌的防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成员、学校教育者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协作,有效预防和干预网络欺凌,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保护机制会越来越完善,网络欺凌行为也必然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猜你喜欢
青少年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