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兵,姚文静,贾敬亮
(1.滦南县农业农村局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河北 滦南 063500;2.衡水市桃城区农业农村局,河北 衡水 053000;3.衡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北 衡水 053000;)
牛气肿疽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牛急性败血性传染性疾病,俗称黑腿病或鸣疽病。临床典型症状为病牛局部骨骼肌出血性坏死,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出血,发病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在患病牛肌肉丰满的组织器官出现臌胀,挤压有捻发音,突然发病,多伴有患病牛跛行,是土壤病之一。
牛气肿疽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传染源是病畜和被病畜排泄物、分泌物或者病死牲畜尸体污染的土壤、水源及饲养设备等,但并不是由病畜直接传给易感动物。病原体通过病畜体内的分泌物及排泄物进入土壤,长期以芽孢的形式生存于土壤中。其他健康牛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草、水源后,病菌经过口腔和咽喉创伤、松弛或微伤的胃肠黏膜等渠道,进入到牛机体内,通过血流感染牛的全身。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动物,少数通过创伤和蚊虫叮咬传播。牛气肿疽病主要危害黄牛、水牛和牦牛,其他反刍动物和人也能感染此病。
牛气肿疽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5~9 月的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常发生在山区峡谷或地势低洼的区域,呈地方流行性。发生过该病的牧场,草地被污染,往往会在易感牛群中有规律地在每年重复出现,6 月龄到2 岁的牛最易感染,常出现一过性的跛行和发热,一般短时间内症状消失。
牛主要是通过感染形成芽孢的病原而出现发病。病菌及其芽孢通过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或者进入动物体内的消化道黏膜,进入肠腺后迅速增殖,扩散至全身深层肌肉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气肿疽梭菌在代谢过程中会分泌能够破坏细胞的透明质酸酶和毒素,导致受侵害组织高度充血、出血及血浆渗出,在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下,肌膜和皮下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发生分解,组织细胞受到损伤,使机体组织的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在相应水解酶的作用下,肌肉纤维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被分解,产生气体,形成该病特有的坏疽性炎性变化。若病情严重,气肿疽梭菌会产生毒素,使机体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当大量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后,会导致动物发生毒血症甚至死亡。气肿疽梭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类物质也能够破坏细胞组织并产生气体,使受损组织气肿膨大,敲击可听到空鼓音,触压发出捻发音。发病后期,蛋白组织被分解,并与血细胞中的亚铁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和硫化氢,致使病灶处呈黑色并散发臭气。
牛气肿疽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在2~5 天,病程一般1~3 天,年龄越大的牛症状表现越轻,老牛患病后常可自行康复。患病牛在潜伏期间无明显症状,后期会突然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达41℃~42℃,病牛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饲料减少,停止反刍,鼻镜干燥,部分病牛轻度跛行,短时间内在会在颈侧、肩部、腰部、后肢上部、臀部等肌肉组织发生炎性气肿,初期触诊有痛感并伴有捻发音,后期痛感消失。叩诊发出明显的鼓音,皮肤干硬,呈暗黑色,有时形成坏疽。急性发病病牛常在短时间内死亡,死后尸体明显膨胀并很快腐烂。
病牛死后,尸体很快膨胀腐烂,皮下血管怒张,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暗红色血液,肛门及阴户外翻,肌肉组织呈暗褐色,有蜂窝状病变,切开肿胀流出带有气泡的恶臭液体,皮下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病变肌肉松弛发出气体,横切面呈海绵状,淋巴结充血肿大,胸腔和心包腔存在大量淡红色液体,心肌变性,心内膜有点状出血,肺水肿充血,小叶间发生胶样浸润;腹腔大量积液呈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肾脏充血,呈暗红色,切面呈蜂窝状;脾明显肿大,脾髓变成粥状呈暗红色。
初步诊断可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牛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尸体剖检病变初步判断,该病临床症状与恶性水肿、炭疽病和巴氏杆菌病具有相似之处,诊断时需注意鉴别区分,避免误诊。确诊需现场采集肿胀部位病变的肌肉组织、肝脏、脾脏、血液及水肿液,在无菌环境下做细菌分离培养,进行实验室诊断,气肿疽梭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镜检可见单个或数个连在一起的无荚膜、有芽孢的短小杆菌。病料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恒温环境下培养24 小时,培养基上可见灰白色菌落,菌落边缘整齐、中央凸起,病菌涂片镜检,可见大杆菌单个排列。将病料转移到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 小时,可发现与上述一致的致病菌菌落,周围可见溶血现象。PCR 检测可确定梭菌阳性。药敏试验结果,病菌对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钠等敏感。
气肿疽梭菌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胶体金检测法、ELISA 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便于保存等优点,临床上可以作为快速有效诊断气肿疽的有效方法。
放牧饲养应避开被污染过的草场,舍饲要严格掌控饲料来源,气肿疽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饲喂了被气肿疽梭菌污染的饲草,因此,应确保饲草不能来源于疫区,降低感染该病的风险。
疫苗接种是预防气肿疽病的有效措施,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对牛群进行定期疫苗接种,免疫期为6 个月,接种疫苗的小牛在6 月龄以后要进行加强免疫,疫苗接种操作要规范,做好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牛场一旦发现此病,要第一时间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牛严禁食用,应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对牛舍、被污染的环境、饲养工具及饮水进行全面消毒,消毒药液可选用3%福尔马林或0.2%氯化汞溶液喷雾消毒。粪便及被污染的饲草垫料进行焚烧处理。
发病早期,可采用肌肉注射青霉素治疗。发病中后期,采用对症治疗,将病畜的肿胀部位消毒后切开并挤压,排出腔内存在的液体,去除腐败组织,然后用3%的双氧水冲洗,严格消毒防治扩散,冲洗部位涂撒磺胺粉或注入青霉素溶液,周围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粉针剂按剂量进行分点注射。治疗的同时,针对病畜情况,采取强心、补液、解毒等措施,维持病畜机体机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