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山
(廊坊市安次区农业农村局,河北 廊坊 065000)
近些年我国规模化养鸡飞速发展,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均已达到或超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疾病的不断发展,养殖难度和诊疗难度也在加大,养鸡过程中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因为现代养鸡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诊疗过程中一般多采用解剖的方法来确诊,这种方式往往比较直观,诊断误差较小,但也存在一定误区,就是解剖的病鸡不一定代表大群的病情,所以观察大群的粪便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鸡的粪便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红色粪便多预示着肠道出血性疾病,肠道不同部位的出血预示着不同的疾病。
多发生于球虫第一代裂变期,也有可能发生在球虫疫苗接种后出现的疫苗应激反应,此时要随时观察鸡群粪便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西红柿或胡萝卜样粪便增多时要及时对球虫进行治疗,治疗时用药时间要维持5 天以上,以便杀死更多刚刚由球虫卵发育成球虫的虫体。
一般预示着肠道有出血现象,多发生于肠道寄生虫病,如小肠球虫、线虫、绦虫等,所以在临床上解剖鸡的过程中一般建议大家把肠道全剪开,以及时发现肠道内的虫体,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多见于盲肠球虫,解剖可见盲肠出血,里面有血块,需要注意的是盲肠肝炎也可能会出现血便的情况,要根据解剖来鉴别区分,盲肠肝炎会有对应的肝脏病变,这两种病治疗方向完全不同,临床上要注意区分鉴别。
俗称“糖鸡屎”,是正常的盲肠粪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午多,下午少是正常的,如果上午少下午多就要注意弧菌性肝炎,这时需要结合解剖来确诊有没有此病。
多见于饲料品质不好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这种出血粪便呈深红色,跟血便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不是鲜红色,多呈现浅黑色或深红色,这种粪便是因为霉菌毒素引起的肠道出血混合未消化的饲料引起的深红色粪便。如果粪便发黑,同时粪便有泡沫,此时要注意梭菌性肠炎,这两种粪便要注意区分。
绿色粪便往往预示着病毒性疾病。
这种现象多见于刚刚免疫完疫苗后,为疫苗排毒期,属正常现象,也可出现在病毒病的初期,此时需要我们多加观察鸡群,如果有流鼻涕、呼噜等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对症下药。
多见于病毒病前期,此时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关键时期,要快速找到病因,及时进行治疗。临床可用维生素C 或抗体等方法迅速提高机体水平。
多见于病毒病中期,此时病毒病发展到了中期,此时治疗时除了抗病毒外一定要注意继发感染,及时投喂抗生素,以免引起更高的死亡率。
多见于病毒病后期或强毒感染,这种粪便出现往往预示着死亡率已经达到高峰,治疗难度较大,要及时淘汰没饲养价值的鸡群。
3.1 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肿,如磺胺药过量使用引起了“花斑肾”,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引起的“花斑肾”都会排白色水样稀便,白色水样稀便是外在表现,要结合解剖找到病因对症治疗,临床上可以结合用药情况,配合小苏打进行通肾。
3.2 轮状病毒感染,病毒定植肠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拉水样稀便,此时治疗要注意肠道有益菌的补充,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调节肠道菌群。
3.3 鸡群限饲期间也会有水样稀便的现象。
3.4 大黄和泽泻的后遗症,临床上过量使用这两种中药后,即使停药也会有水样稀便的现象,所以在使用大黄等中药时要注意剂量的把握,切勿盲目加量使用。
3.5 钠、钾、镁等离子含量偏高,饮水或饲料中金属离子超标,引起肠道渗透压发生变化,引起水样稀便,规模化养殖场应该对鸡群饮水进行水质检测,金属离子或杂菌超标的水不要给鸡群饮用。
3.6 肠道受凉,俗称“肠道型感冒”,多发生于刚离开脱温鸡舍的鸡群或刚经过长途运输的鸡群,此时可用“四逆汤”等中药进行预防治疗。
过料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腺肌胃炎,一般同时会伴有采食量严重下降、刨料等外观表现,解剖可见腺胃肿胀、肌胃糜烂、肌胃角质层发黑等症状。近几年腺肌胃炎发病率较高,发病日龄越来越低,建议鸡群到家后第一时间对腺肌胃炎进行预防,可以用中药“健胃散”进行预防,发现腺肌胃炎要及时进行治疗,不及时治疗对料肉比影响较大。
临床上多发生于青年鸡,鸡群表现顽固性拉稀、“过料”这种情况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停药后会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可以用中药进行调理,中药“健胃散”有效,一般连续拌料5~7天即可。
球虫卵在肠道定植,破坏了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吸引功能障碍,也会有饲料便发生,这种情况不易诊断,要结合季节、饲养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诊断。
霉菌毒素可破坏消化系统,首先引起肌胃角质层发生糜烂,引起肌胃炎,导致“过料”,霉菌也可破坏肠道黏膜,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引发“过料”,严重的霉菌毒素才会引起肠道出血和拉血便。
鸡群的粪便变化较复杂,不同的变化预示着全群的疾病发生状况,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再根据解剖病变,对鸡群疾病进行系统分析,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