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锋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新围中学,浙江 杭州 311222)
课堂是教与学最主要的平台,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教与学的活动都依托于课堂来实现,所以课堂就是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主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使得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承担着主人翁的角色.由此,课堂教学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恰当的教学手段.数学是初中阶段最关键的一门课程,理论性强,极其注重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激活数学课堂.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那么到底什么是课堂提问呢?它是指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得学生在思考和解答中不断提升知识水平,深化学科技能.所以.提问是一种激活学生大脑的手段,它用疑问、质疑的形式引出知识的深度探索活动,是帮助学生自主思考的关键形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需要学生摆正学习主体观念,认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而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趣味的、深入的、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步入深度思考,收获学习能力,课堂提问行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拓展高阶知识的主要平台.就数学学科而言,课堂教学十分关键,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习得数学理念、数学方法,而后才能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去,所以课堂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而提问是数学课堂最主要的形式,它的互动性强,深刻地抓住了课堂主体的兴趣点.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提问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有良好的探索欲望,而提问正是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趣味生动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索,有效地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其次,提问能锻炼学生思维方式,实现高阶思维能力.数学是锻炼思维的学科,而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灵活的思维活动来支撑,所以提问就是激发思维活动的主要推手.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提问,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的问题探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他们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拥有个性化的思维水平,从而实现高阶思维的培养.
最后,提问能激活课堂的互动性,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沉闷的课堂会降低教学效率,而提问是激活课堂的主要形式,它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有学生思维与知识的互动,更有数学方法与生活应用的互动,在多样的互动形式下,学生的能力被激活,不仅能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应用技能,发展探索能力,从而不断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所以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决定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已处于发展高峰期,此时教师就要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积极采取提问方式,激活数学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课堂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整体效果,正如俗语所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倘若数学课堂能有良好而有效的导入环节,那么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能大大提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理论性强,较为枯燥,没有合适的教学引导,他们将很难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课堂上理论性的知识解读,更使得他们无法提起参与课堂的动力.由此可见,恰当的导入对于初中学生尤其重要.而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更倾向于趣味的事物或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在导入环节以趣味问题做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问题的吸引下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开展思考,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以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教学为例,平行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一种位置关系,而平行原理是初中数学几何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纯粹地讲解平行线定理,那么学生只会感受到枯燥,并且无法真正理解“有且只有”的涵义,所以在教学该课时教师不妨利用趣味的问题做导入,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实践化的认知能力.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手上有两条线段,它们能排列出哪些位置关系呀?如果这两条线段无限延长变成了直线,那么它们的位置关系会怎么变呢?”借助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不仅要考虑线段与直线的区别,同时还需要动态地去看待它们之间位置关系的变化,继而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和尝试,并在积极地融入课堂,开展讨论和思考.学生借助自主的思考,就会发现平行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行线,继而教师再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引入平行线定理.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对平行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与层次性,需要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往往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去理解知识的应用方法及内涵,这是数学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的能力.而就课本而言,文字性的概念理论往往很难提升学生的思维,虽然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正在迅猛发展,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和实际场景依托,他们的思维也无法走向深入,所以数学课堂必须要有真实的场景来支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质疑情境纳入了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在求异中寻得思路,从而实现深度思考,发展深度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应用提问策略,创设质疑情境,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用质疑推动学生思维,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表示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那么怎么去确定全等三角形呢?教师可以创设质疑情境,先引出一个结论,而后引导学生去质疑,并开展验证,让学生在验证与分析中促进深度思考.比如教师给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结论:“△ABC与△DEF有两条边和一个角相等,那么它们一定是全等三角形.”而后引导学生去论证其正确性.学生需要借助深度的思考以及多渠道的探索验证,去推翻这个结论,说明它的不正确性.基于此,学生就会尝试两条边和一个夹角相等的情况,两条边和非夹角的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当有两条边和其夹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才是全等三角形,而另外的情况并不一定,从而使得学生在质疑中深化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在质疑的情境中,学生并不是被灌输知识,而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开展思考,这有助于他们深度思维的形成.
数学知识深奥而有趣味,如果不断地深入探索数学奥秘,学生将收获满满,掌握丰富的数学技能.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性的学习,而是需要深入挖掘与探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果能在较为开放式的环境中自主地开展探索,从而激发出他们更多的潜能.而合作探究就是符合学生这一需求的学习方式.将问题融入探究活动中,用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步探索,不仅可以让他们逐步掌握深层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展良好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数学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创新突破.因此,教师可以以问题为线索,提供一定开放式、挑战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释疑、质疑,分析、求证,从而触发无尽的探索潜力.
以八年级上册《特殊三角形》教学为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它们有其独特的图形特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以等腰三角形为例,它的边和角、高与中线都有着独特的性质,但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很难掌握其本质,更无法理解其内在的灵活应用性,所以教师可以以合作探究形式,融入探究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从名称上来看是腰相等,那么它们的底边有确定的大小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它的腰长和底角的大小,能求出第三条边吗?”这样的问题以探究的角度逐层深入,让学生先自主思考,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第三条边的可能性,而后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及与底边的关系,求解出第三条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一般问题特殊化,以60°底角为条件,由此促使学生探究时有效地发现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探索能力.
新时代的教育是注重学生自主性培养的活动,它不再是关注知识是否传授,而是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是否习得.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已经将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作为核心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变成了引导学生发展自身能力.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传统的单一提问方式也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要从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采取多样的提问方式激活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情境中深度思考,在探究中增长能力,在生活中释疑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从提问到解决,系统化、深入化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不断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及知识水平,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