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铸剑杯”教学比赛质量的策略探析

2023-04-05 11:49魏应兵徐东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文科比赛

王 莉,魏应兵,樊 磊,徐东辉

(火箭军工程大学作战保障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5)

0 引言

教学比赛是高校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于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来说,是其教学各方面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学比赛最大的积极作用是给教师施以压力和动力,使其得到历练,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尽早地掌握教学原则,更快地成长进步[1-2]。教学比赛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学校任教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师范类大学毕业,缺乏教育理论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法的基本认识并不深入。虽然也有为教师提供教学比赛和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指导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但是很多教师参加的培训都停留在理论,而在教学比赛准备和比赛的整个过程中,青年教师才能亲临实战,压力推动其进步,并在比赛中展现自我的同时,还能与其他专业的参赛教师积极交流教学方法,开拓思维,共同学习和进步。

教学比赛是锻炼和提升教师教学基本素养的重要方法。比赛能够检阅教师的教姿教态、教学理念、教学特色展示,教学内容逻辑的梳理,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规范,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能力。教学比赛能够激发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师生涯中的大幅前进和快速发展[3-4]。教学比赛引导青年教师不断关注和掌握新形势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前沿技术,在提升其育人水平、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润物无声地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

近十年,我校每年都会举办全校级别的教学比赛。2019年至今,我校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铸剑杯”教学比赛,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入探循教学育人规律,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手段,按照全员参与、先练后比、自下而上、逐级提升、鼓励创新的原则分层组织实施。持续推动了教学改革走深走实,着力打造精品特色教学比赛品牌,促进了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通过群众性教学比赛活动,凸显了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组的团队作用,激发了广大教师研教练教热情。一大批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讨论式、分组式、问题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设计,周密的教学组织,丰富的教学互动脱颖而出,也逐渐成长为大学教学督导或学院教学督导骨干,承担起更多的教学督导职责,帮带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为大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了一份力量。

纵观近三年的“铸剑杯”教学比赛模式,发现比赛过程中有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因此依循目前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通过充分借鉴一流名校教师群体练教比赛经验做法,对“铸剑杯”教学比赛的模式提出实质性建议,达到教学比赛的终极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1 “铸剑杯”教学比赛模式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

1.1 增加创新要素的评分点,与国家级省级创新教学比赛接轨

近几年线上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必不可少,目前陕西省已连续四届成功举办了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也已成功举办两届,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2020年9月3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高学会〔2020〕107号),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聚焦教学创新、掀起学习革命,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卓越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2022年7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题为“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大赛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高校教学改革风向标。

“铸剑杯”教学比赛与创新教学比赛模式不同,更注重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和整体教学效果,并没有偏转到创新教学比赛的要求中,缺少创新教学设计要素的评分点。而每年的陕西省创新教学比赛的大学遴选都是单独组织,参与人数不多,属于小众范围的比赛,这也是大学在陕西省创新教学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也没达到推动全校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显然,“铸剑杯”教学比赛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要求不够。创新教学比赛强调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通过任务导入、师生合作、小组协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课后拓宽延伸,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容,运用所学,处理现实问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举一反三[5-9]。

针对以上问题,应全面统筹设计“铸剑杯”教学比赛方案,与时俱进,对标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比赛模式,在“铸剑杯”比赛中加入全国赛中要求的创新设计报告和创新设计汇报等创新教学方面的评分要素,发挥以赛促教作用,促使教师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前沿教学理论、积极创新授课方法,逐步让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成为课堂新常态,推动授课质量不断提高。

1.2 多元评价主体,保障比武评判的科学性

通过亲自参加和多次观摩近几年的“铸剑杯”教学比赛,了解到教学比赛的评审专家主要是由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专家教授和邀请其他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多人为省级教学名师。虽然评审专家比较权威,但是也发现了评委组成的主要问题:评委来源单一,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值得深思。所谓评委来源单一,是指角色单一,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而缺少优秀教师评委和优秀学生评委。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学的中心,受众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理应有评价权。全面的教学评价不能缺少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否则,科学的评价结果将大打折扣。

针对评委来源单一的问题,大学应该组建专门的教学评审委员会,在比赛中设置专家评委和大众评委,专家评委由其他知名院校的教学名师及本校的教学督导的专家教授担任,另设大众评委包括12名优秀教师委员和12名优秀学生委员,大众评委中的教师代表由各院、系从历年获奖的优秀教师中选派,大众评委中的学生代表应设置每个院系1~2名,选派优秀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保证覆盖各专业。各评委的评分占比分配为:专家评委评分权重为60%,大众评委中教师代表评分权重为25%,学生代表评分权重为15%(评分权重通过与历年评委专家访谈得来,专家对于不同类型的评委进行了赋值得分)。

1.3 文科与理工科教学比赛分开评判,保障公平性

“铸剑杯”教学比赛分组只区分了中职组和高职组,比赛过程中并未区分文科组与理工科组教学,而是将文理教学放置在同一组进行评审,但是考虑到文科和理工科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必然评判的标准应该有所差异。

大学文科主要包括政治、语文、英语等科目教学,在新文科背景下,应重点关注参赛教师是如何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课程内容更新迭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论实践结合的能力,跨越专业限制,不拘泥于专业认知,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构建独具特色的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比赛应聚焦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质量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开展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10]。而大学理工科主要包括通信、电子、机械等科目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要重点考查教师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程度,在教学中是否注重提升理工科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思维和科技思维能力[11],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岗位的任职能力。教师是否整合了学校和其他研究所等实践资源,激发出学生工科技术的创新潜能。

正是由于文科和理工科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有所差异,放在一组内进行评价缺乏科学性,应设置文科中职组、文科高职组、理工科中职组、理工科高职组四组同时进行比赛,保证评判的公平性。

1.4 设置专家点评环节,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

铸剑杯比赛的具体流程为:所有参赛课程从教师所承担的授课任务中任选一门,各单位统一将参赛教学比赛的课程教学设计和5个学时授课内容的教案及课件于组织比赛的前一周报教务处审查。5个学时的教案要相对完整独立,不能是同一教学内容标题不同,不能有教学知识点重复。比赛分为院系(部)级选拔和校级决赛两个阶段。院系(部)级选拔推荐至校级决赛。参赛教师于个人比赛前55分钟,在比赛现场从所有参赛内容中抽定1学时内容参赛,比赛时向评委组提供该学时课堂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教案。比赛包括“说课”和“授课”两个环节。说课环节是对参赛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陈述,主要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阐述、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特色亮点等内容,时间为5分钟,说课后,进行45分钟授课,参赛教师带学生进行授课,注重突出教学互动。

比赛过程中评委可记录选手表现,结束后由各层次评委现场打分,全部评委打分完成后,专家评委、教师评委和学生评委组都是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进行取平均后加权得到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并进行排名。“铸剑杯”整个教学比赛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参赛教师的展示进行有效点评。而恰恰中青年教师在授课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运用,教学互动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专家并没有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中肯点评,对其比赛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并没有详细指出。另外,初赛阶段都是各院系自行组织,大学的专家评委极少参与,对参赛教师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的授课效果没有对比,也没有对选手表现给出评价,结果评价重于过程评价[12-13]。

针对“铸剑杯”教学比赛中“结果评价重于过程评价”这一矛盾问题,赛后邀请专家评委对选手进行重点点评和指导。大众评委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点评可设置为书面建议,对教学比赛的过程进行录像,赛后将录像视频资料返给参赛选手,要求其反复观看,找出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反复修改,不断打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尤其要注重对选手的初赛表现和决赛表现进行对比,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2 结语

本文针对“铸剑杯”教学比赛中“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要求不够”“评价主体单一化问题”“文科与理工科评价标准没有区分”和“结果评价重于过程评价”这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升的建议:“增加创新要素的评分点,多元评价主体,文科与理工科教学比赛分开评判,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目的在于通过“铸剑杯”教学比赛,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参赛教师的整体教学实力和创新教学水平。获奖教师应怀抱初心回归课堂,将教学比赛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全面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理工科文科比赛
豆文科作品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孙文科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最疯狂的比赛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