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雄玉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保证课堂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优化课堂设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依据教学理念的指引探索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注重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教师会贯彻落实政策的要求,在讲授历史概念时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致寥寥,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地反思回顾,采纳学生的建议,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知识,增添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在对高中历史课堂展开调研后能够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会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其时间、经过和结果,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此模式下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较为浅显,对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判断,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习积极性会被磨灭殆尽,且高中阶段学习节奏快,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科学习压力较大,教师采用不当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地讲解历史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大多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出优化调整,以口头讲述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中兴致寥寥,部分历史教师在讲述完章节内容后会进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梳理章节学习的重点,及时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并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此背景下,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若高中历史教师延续口头讲述,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其全面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另外,历史教师在讲述新课内容时,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创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多种元素丰富课程内容,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枯燥乏味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中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知识点讲解过后给予学生时间整理笔记,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高效地讲述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在教师的辅助下掌握课程学习的重难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把控整堂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长期处于这一学期模式下,学生会产生惰性心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历史概念,开展自主探索,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课本)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章节学习中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失败原因,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难度较初中而言有所提升,但历史学科的知识富有魅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浓厚,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进行启发和点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课堂学习中,借助“两份国礼”导入,借助两份礼单展开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英两国文明程度的差异,并借助图片展示中国和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思考“中西方存在哪些差异?中国面临哪些问题?”从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三个角度入手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接着抛出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十多年后,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土上,英法又燃战火,甚至攻进北京?”借助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两次鸦片战争学习过后,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带领学生归纳总结,结合材料从多个角度分析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模式的革新,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收集整理更多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中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能够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科的特点,明确历史教材中的记载与当前社会间隔较远,教材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并不完全,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有侧重点,会适当地删减部分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问题,历史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还原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深度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模式的革新,在课下借助互联网收集整理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及时地补充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历史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课本)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生初中阶段对于康乾盛世有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康乾盛世话题热度较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是学生对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真正历史人物差别认识不足,教师要结合学生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设计问题作为导入,询问学生“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很多盛世,大家能说出有哪些盛世吗?这些盛世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康乾盛世”,以“雍正朋友圈”的方式,向大家来直观展示康乾盛世的图景,学生可以通过“点赞”和“踩”的形式表达观点。以“盛世保障”的学习为例,借助多媒体出示雍正朋友圈“大权独揽一刻都不能松”,并展示雍正作息时间,让学生对清代皇帝的勤政有直观认识,抛出问题“皇帝勤政原因是什么”“‘无一人怜恤’的原因是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展示雍正朋友圈“不当思想一丝都不能有”,借助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文字狱,在此基础上开展投票,选择“点赞”或“点踩”并书面评论说明理由,教师借助软件进行汇总,并邀请学生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时期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增添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课堂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贯彻落实政策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教师在课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打破以往教学的束缚,认真分析新课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探索实践,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概念。历史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组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互动沟通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历史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得到提升,课堂教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颇有助益。
比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课本)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和学科素养。新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较为熟悉,但是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历史教师可以沿寻“朝代更替——列国纷争——华夏认同”的时空框架,设计由“春秋战国的起点、终点和分界点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列国纷争的主要力量及纷争焦点?华夏认同的内涵及过程?”这三个主要问题构成的问题链。在课堂新教学中呈现《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让学生在对比中直观感受三个时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结合图片设计问题“西周灭亡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什么时期?”从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以“朝代更替”这一部分的学习为例,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并设计问题加以引导“春秋战国的起点、终点和分界点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让学生春秋战国时期进行时空定位,为深度学习时代特征做铺垫。
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依赖教师的讲解,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会起到消极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互动沟通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提升,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弥补自身的缺陷,与学生全面发展颇有助益。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围绕课程内容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和价值,让学生参与互动沟通中,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其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课本)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章节学习的重点在于,需要学生理解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和影响,以及秦末暴政对国家的恶劣影响,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史料,历史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5—10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角度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在多媒体出示三公九卿制示意图,师生共同探究其结构及职能,让学生在沟通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三公九卿制有何意义?”并组织开展历史辩论赛,以“如何管理地方?”为辩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从李斯组——郡县制、王绾组——分封制两个角度论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正反方,学生辩论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强调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夯实历史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相对于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历史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组织课堂之前,教师能够与学生开展互动沟通,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并围绕教材内容不断地探索创新,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参与课堂活动中,在探索和实践中能够得到锻炼,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要认真分析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讲授新课内容,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加以弥补和改善,提高将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