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五育融合的方式,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美育与德育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智育整合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育整合能够提升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技能;与劳动教育整合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为此,需要锻炼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德美协同、智美协同、体美协同、劳美协同。
顾名思义,美术教育就是对学生开展美术知识学习与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培元功能,推动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打破美术无用的固有印象,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德、智、体、美、劳作为教育体系的五个部分,相互之间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中智育与美育是处于心理层次上的教育,体育是生理层次上的教育,劳动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层次上的教育,各个学科之间同等重要。
1. 育人
育人是美术教育的首要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创作艺术作品、鉴赏艺术作品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2. 美人
美术教育并不局限在教师之中,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方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美,并且唤醒其创造美的能力。
3. 培元
从长期发展来看,学校需要破解当前的应试教育陷阱,将美育从中解放出来,不以分数而以情感价值观为主要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培养情绪稳定、价值观念正确的学生打好基础。
就美术教育课堂现状来看,在课程安排上,美术学科的质与量都有所欠缺;在课堂设计上,缺乏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无法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上的提升,导致美术学科出现边缘化与孤立化的情况。
1. 认知偏差
当前学校教育中,习惯用统一标准对待所有学科,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性差异,加之身心发展不平衡,其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并不相同。采用统一的标准使得学生认识不清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为此,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教师协同其他学科制定作业,而不是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2. 地位边缘化
长期以来,美术学科并不受学校以及教师关注,加之缺少专业化教师,往往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美术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学校设置的美术课时比较少,而且容易被语数英等主科课程抢占,美育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实际上,五育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无高低之分,相反应该融合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实施孤立化
当前学校对美术学科的教学往往流于表面,而忽略美育的功能与价值,导致美术教育缺乏育人效果。美术教育应该从实处落脚,朝着真、广、实的方向发展,设计出科学化的实施方案。
4. 成效不明
美术教育具有滞后性、模糊性等特点,因而美育的育人、培美等功能效果很难显现,进而被误解为美术教育毫无作用。当前美术教育课堂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师无法将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进行融合,无法构建和谐发展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激发与提升,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衣饰,还是各种建筑物,都蕴含美学思想,将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美术学科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融合编织,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其全面发展。
1. 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借助感官刺激是学生发展认知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小学美术课堂中无论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绘画创作,都借助视觉与触觉的刺激,实现学生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提升。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取长补短,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例如,美术学科中的色彩训练,一方面,能够借助色彩的组合与搭配,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能力迁移,将色彩训练与语文课堂中与色彩有关的诗词进行融合,强化学生的空间具象能力。
2. 增强情感体验能力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将情感因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将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学生能够借助绘画创作形式将自身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增强自身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
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创作绘画作品的能力,因而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五育融合背景下,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得到增强,进而实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碰撞,创造出新的事物与个性化思维模式,因而在遇到不同问题时,都能够从特有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
4. 培养鲜明个性
在现代教育中,格外强调“人”的价值与存在,美术学科作为凸显“人”个性的重要学科,需要教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将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日志或者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独特的劳动体验,并且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个性色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5. 提升人文修养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作品鉴赏部分必不可少,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不仅需要掌握其中的美术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同时,美术作品中还会融入创作者自身的价值理念,学生在感悟体会这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会自觉进行批驳或者赞同,使得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感知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并且通过学习和感悟美术知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个性修养。
“五育”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平等,共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方向与方法。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重视“五育”各部分的重要性,实现各部分融合发展。
美术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会,切实感受到美术创作所带来的愉悦感。因而,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动画片段或者影视片段导入教学内容,也可以从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故事中延伸出一幕舞台小剧,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与此同时,音乐也能够与美术作品进行搭配,营造出愉悦的创作氛围,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
对小学的学生而言,往往出现写字不协调、下笔不稳的情况,因而作业本和绘画本中经常会出现“小蚯蚓”一样的线条。因而,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课堂开展针对性训练,引导学生感受线条的变化,感受不同类型线条所传达出的美感:波浪线的线条、笔直的线条、螺旋状的线条等,同时还可以配以不同类型的音乐如节奏快的动感音乐、节奏缓慢的轻音乐等,实现视听结合,让学生能够精准地控制力量,为写字与画画打好基础。
德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指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当前各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小学美术具有开展德育教育的优势,因而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将美育融入德育教育当中,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与人、自然与人、人与人等多方面的事情,从而内生出“善”的种子,以滋养道德品质的生成。我国的道德教育自古便有“美”的基调,无论是孔子的“仁”与“礼”,还是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思想,通过“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其最终目的都是成为“君子”。由此可见,美育与德育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分析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之间的相同点,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德育元素,丰富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将美育思想融入德育当中,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当中,在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承载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蕴,借助美育与传统文明的融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保护文物》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用途与造型,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还需要增强其文物保护意识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播放圆明园历史视频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文物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文物资料,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上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学习“知识窗”部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其掌握基础文物常识。同时,展示教师收集的文物资料图片,由各个小组进行分享交流与讨论,谈一谈自己最喜欢哪一个文物,并说明理由,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意识与美感。最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提升其保护文物的意识。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将作业设计为“制作文物宣传小报”,通过动手实践,增强学生对文物知识的了解,使其能够深刻感知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德美协同”。
五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素养。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以分数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综合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只有将五育相互融合起来,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学生自身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能够在自身认知水平与经验能力基础上生成自身的判断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其个体独立发展。
美育格外强调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美”的环境,使其能够在社会美、自然美的环境之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能力。因而需要不断拓展美育的外延,建立起多学科融合的育人体系,使得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感受美,还能够表达美、创造美。智育尤其是语文教育,自古便是与美术教育的完美融合,古代诗词之中便蕴含诗人充沛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起来,实现其美术鉴赏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提升。
以一年级《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课为例,这一课与一年级语文《金木水火土》《日月水火》有共同之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形象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象形文字,抓住文字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夸张想象,并且能够创作出一幅自己的绘画作品,加深对象形文字的进一步了解。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相应插图,点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借助“看字猜图”,让学生尝试将象形文字与图片进行一一对应,锻炼学生观察象形文字特征的能力;“看图写字”,让学生能够根据象形文字的图形写出对应的汉字;“慧眼识字”,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对应的汉字或者实物,培养学生将实物与文字对应起来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对应的象形文字动画片,让学生找出其中蕴含的象形文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画面描述出来。之后,组织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故事形式,用象形文字编故事,并且采用画面组合中的夸张、大小等方法,将文字组合成为一幅画,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巩固学生的象形文字相关知识。
名家作品鉴赏是美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因而教师可以引入名家画作,邀请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学生的美术素养并不算高,但是其具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在学生欣赏名家画作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知识背景补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体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同时在体育活动中也蕴含“美”的精神,借助相应的体育活动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引导其感受体育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形体美、韵律美等。通过体育活动塑造优美体形,实现体与美的融合,以及体育活动与审美活动的统一。此外,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能够带给学生精神上的“美”感,引领其不断进步与发展。这种“美”也是一种刺激学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能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所带来的愉悦感。
以六年级《奥运精神》一课为例,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历届奥运会会徽和标志的制作方法,引领学生领略奥运精神。标志是形与意的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届奥运会的标志,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并且能够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心态。在美育教育中融入体育内涵与体育精神,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美感。
实现劳美协同,有助于借助美育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体会、认识劳动中所创造的美。这种美更是劳动人民的美,一方面,借助美育如鉴赏作品的形式,有助于将这种美感陌生化,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为美育提供大量教育资源,劳动人民是众多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激发创作者创作出大量歌颂劳动的艺术作品。将劳动教育与美育进行融合,在美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行为美育心灵美,使其形成对美的正确认知,自觉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发展美、培养美、感受美、体验美,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以四年级《今日我值日》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人物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与动作特点,并且以“擦黑板”为例,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劳动过程,进而创作出一幅作品,使得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在劳美协同过程中,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中体会到人文美、劳动美,自觉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现劳美融合。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教学模式下,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流愈发密切,可以说跨学科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得各个学科与美术知识之间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应该注重小学美术的创新教学,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高效课堂。同时还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活动赋予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