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彬,陈壮,邹艳,胡蓉,陈歆,蒋琪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 412012)
健康中国是推动本土医疗服务稳定发展、营造长治久安的和谐局面的必要条件。当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与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设同步增长时,健康中国的全面开发、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国便已经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规划,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强调,新时期下的健康中国已经成为评价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当前的医疗服务来说,健康中国的实施、落实应该从多个角度展开:既要保障社会医疗建设的整体力度,又要做好医疗服务体系的开发工作,加快现代化医疗人才的培养及教育。新时代的医学发展对“新医科”作出了硬性要求,学校必须积极考虑医疗服务体系的创新问题,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第一发展目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经济的基本条件,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决策。自此,维护人民健康被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与之相对应的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只有构建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加快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消除医疗服务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新医科”以健康中国为背景,以中华儿女的医疗服务诉求为参考,将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推动医疗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现代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用人问题[1]。对于新时期的医疗服务来说,“新医科”既是基于教育角度对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的回应,也是提升医学人才培养力度的有效方法。正是有了“新医科”的支持,健康中国才能全面推进。
中国工程院在2016年发布了“医学院校教育规模布局及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的项目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新时期下的医疗服务要坚持“推陈出新”的发展思路,在创新医学教育工作的同时深度落实医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打造复合型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现代医疗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发展。这一行动目标的提出构建了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专业医疗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经验[2]。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指的是从人的整体出发,结合先进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整合教学工作的教学指导理念。新医科的教学涵盖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理念以培养素质过硬、能力出色、思想先进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健康中国下的新医科对医疗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新医科”消除了医疗服务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差距,构建了面向医疗教育、面向社会活动的全新服务体系,为新时代医疗人才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也正是因为如此,“新医科”能够以更为强大的竞争力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竞争价值。
随着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改革,我国人民的疾病表现、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多重疾病威胁共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纠缠的复杂局面已经形成。学校要想要提升本土的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必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建设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涵盖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框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的出现对这一诉求作出了回应:学校与教师可以建立多策并举的医疗教育服务模式,基于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指导工作,改变传统医学“治疗当先,预防为零”“临床先行,宣传脱轨”的尴尬局面。健康中国战略对医疗教育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引导高等医学类院校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教育改革。也正是因为如此,“新医科”的传统医疗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向着“大医学”的方向不断推进。
受传统医疗服务机制的影响,现代医疗教育活动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医疗教育活动大多围绕着健康教育、理论宣传等模块展开,医学专业的高等人才并没有形成与社会医疗服务活动对接的优秀素养。“新医科”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教育现状:在健康中国与医疗服务活动的同步要求下,“新医科”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3],将新时期下的医疗服务要求、医学教育要求融入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当中,对学习者落实全方位的引导教育。学校要想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推动“新医科”向前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医疗教育活动,加快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高等医学类院校必须积极融入健康中国理念,努力完善医疗教育服务体制,以“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核心思想,将现代医疗教育活动融入各个育人环节中。高等医学类院校要在招生、培养、就业三大重点模块坚持以“健康中国”为核心,创新医疗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高等医学类院校要围绕“健康中国”做好人才教育及培养工作,加快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型与优化。高等医学类院校要在全新的医疗服务要求下,结合健康中国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环境管理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高等医学类院校要以“健康中国”为突破口,将现代医疗教育融入育人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新医科”的建设、开发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入学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指导环节,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发力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精神,做好人才培养模块的创新开发工作。高等医学类院校要坚持“健康中国”的核心定位,围绕健康中国的核心要求完善“新医科”的建设,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度发展提供机会。
高等医学类院校要想在健康中国的全新格局下推动“新医科”的建设与发展,就必须建立更为完善、全面的人才培养与供给平衡机制,保障社会卫生服务活动与健康教育工作之间的稳定对接。高等医学类院校要针对健康教育要求、卫生服务要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做好人才教育、指导工作[4]。在健康中国的要求下,新时期的医疗教育服务活动要摒弃传统“一往无前”的单一模式,以科学方法、社会需求、人才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全面优化人才教育方案,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才教育制度。
医学院校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向平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社会统筹卫生活动的组织、实施,带动健康教育专业活动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医学院校要结合健康中国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所提出的招生要求、人才需求为基本参考素材,全面做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开发工作。医学院校要建立招生、教育、就业三者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根据办学类型和教学目标提高人才素质,扩大医学院的招生规模,保障人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以社会的医学人才需求为参考,加强医学院与社会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联动,建立动态平衡的人才培养机制,借鉴国内外的医疗教育经验并结合本土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其“化为己用”。在新时期,健康中国对医疗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服务正与医疗教育活动逐步对接。院校与教师要做好医疗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选择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当提升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有助于“新医科”的全面实施。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校园活动当中,“新医科”还要构建指向外界环境、面向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服务新模式,加快当代医学人才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新医科”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涵盖了专业技能、教学活动、实践探索等方面的内容。新医科在打破封闭的教学体系的同时,也从全新的角度对未来的医学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新医科”的建设,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医学、科学、卫生三大版块联动的全新教育体系,带动人才的不断成长。
医学院校要积极拓展思维,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活动,建立更为完善、协调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第一,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动,以社会医疗服务的要求为参考,以基础教育活动为发力点,以全面完善医疗教育服务体系为最终目标,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制度,加快医学人才的专业成长;第二,医学院校要加强学科教育与校园教育的联动,教师除了完成学科教育的任务外,还要通过组织课题活动、专业研究活动等方式建立全新的协同体系,加快教育指导改革,加强“双一流”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设,积极变革教育理念,加快当代人才的成长速度。只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第三,医学院校要在教育活动与卫生管理工作之间构建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科卫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加强国家临床中心规划与研究建设,全方位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健康中国对“新医科”的落实、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院校必须要建立以多元互动、多元交流、多元实践为特点的育人机制,创新理解“新医科”的教育定位,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对于新时期的医疗教育服务要求来说,“新医科”的探索与实施要向健康中国看齐。在这一要求下,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发现代医疗教育活动的人文化、工具化价值,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医疗教育服务的综合创新。局限于课堂、校园的医疗服务机制难以发力,医学院校要想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教育服务活动,必须积极强化医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拓展育人范围。
医学院校要基于健康中国的医疗体系建设要求、医疗服务要求等硬性标准,构建全新的医疗人才教育体系。医学院校要针对医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从而保障医疗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材带入专业教育活动中,结合名医故事、民族医疗文化等素材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完善医疗教育指导方案。医学院校要将医德、职业素养等概念融入医疗人才培养活动中,建立更为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机制[5],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活动之间的联动,以地方的医疗单位、机构为合作对象,在积极进行交流的同时,医学院校要构建有温度、有情感的医学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学科交叉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医学院校要尝试制订集理科、工科、实践于一体的医疗教育服务方案,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服务模式,不断推动“双一流”教育体系的深度建设。在育人活动中,医学院校要积极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教育资源,加强医学教育与人文素材之间的联动,加强医学理论与传统医学文化之间的联动,加强理论授课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医学院校只有建立多角度互动、多角度交流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才能进一步推进“新医科”与现代医疗服务活动的融合。
健康中国理念的出现给现代医疗服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医疗体系的建设、医疗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更全面的阐释。打造以“新医科”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消除育人活动中存在的盲区是全面推进“新医科”与健康中国融合的有效方法。高等医学类院校要积极发挥出自己的引路人、领头羊作用,以科学思想和现代化理论推动“新医科”的建设,加快“新医科”与健康中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