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炬
(湛江科技学院)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存在特定的文化表象,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弘扬和适用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又有糟粕,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经过实践证明和时间沉淀的能够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并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能够影响个人发展和素质提升一类文化价值理念的总和[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既有针对个人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的准则要求,又有针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的见解,还包含齐家治国的理念,可以说涵盖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结晶,需要被弘扬和传承。而要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就必须要将其贯彻于国民教育的始终。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语境、价值支撑、内容资源,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支撑,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与新时代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共通性,这也是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条件。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的互通性,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2]。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和核心。而爱国主义思想同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思想。纵观中华历史,无论是在战争时代还是和平时代,都有非常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民族复兴大业当中,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振聋发聩的文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而奋斗。
之所以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还在于它们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弘扬和传承,主要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许多政治性的因素,但是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又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多样性,与生活实际更相贴近[3]。高校针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其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真正的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还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4]等文化政策,各级教育部门据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就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剖析和论证。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校园,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提供了重大契机,同时也指明了融合发展的方向。当前有不少高校出版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校本教材,并且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
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就体现为,通过二者融合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坚定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5]。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使其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能够更为深入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释,通过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推进二者融合工作的开展,还能够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载体。以高校思政课堂为主阵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以及民族品格进行弘扬和传播,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同时,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实现文化创新,这对于加快实现文化繁荣也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推动融合工作的开展,还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在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形式、教育内涵在不断的拓展,教学评价体系也在优化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能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不断被挖掘,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回归大众视野。但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关键还是与教育的融合。目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但是就具体的融合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不少高校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具备了融合发展的意识,在高校思政课堂中也引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融合模式,更多的是简单的嵌入式教学或者是拼接式教学[6],尚未建立起内在的、统一的教育体系,相应的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还有待加深。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多元,再加上大学生与网络的融合程度非常深,很容易受到一些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当前这种嵌入式或者是拼接式的融合模式下,在高校思政课堂当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部分缺乏贯通性,有的甚至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很难对学生起到文化引导的作用,致使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文化认同感。
就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来看,还存在课程建设不到位,缺乏课程资源整合的问题。首先就表现为高校忽视对传统文化教材的开发和整合,导致在高校思政课中所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比较单一和薄弱的。其次,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更加侧重于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和文化理念的拓展,缺乏教学上的灵活性。
要想依托于高校思政课堂更好的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单纯的依靠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不仅仅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提供支持。但是当前有不少高校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没有实现多平台开发,导致融合发展的渠道比较单一,只能是依靠思政课堂。
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那么势必对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内容和知识与当代社会有距离和差距,如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政教师面前的难题。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政课堂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停留在初级的知识拼接阶段,不能很好的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创造性转化,进而影响了融合效果,不利于育人质量的提升。
要增强两者之间的融合效果,增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实效,就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保障融合工作的落实到位。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也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及教育实践效果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年度考核范畴之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确保融合工作的有效落实。其次要完善相应的教育保障机制[7]。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两者融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二者融合摆在更加重点和突出的位置,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课题研究以及项目开展,建立健全激励和培训政策,通过科学安排和统筹规划构建文化育人建设保障体系。最后就是要建立两者融合的长效机制。高校要不断寻求做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契合点,在思政教育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持久的价值动力。同时要完善两者融合的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评价,这样能够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在某一环节或者是阶段与思政教育融合,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贯彻。
在深入推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关键就在于对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比如宣传栏上、路标上、建筑墙体上,都可以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宣传海报标语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的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示,比如书法展示、国画展示等等,面向学生征集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兴趣,促使其自觉的学习和钻研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嵌入和拼接,需要把握好两者融合的原则与方法。首先,融合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筛选和整合,选择与时代最为接轨的一部分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不能不加筛选、生硬的与之融合。其次,要明确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8],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是手段,思政教育始终是主旋律,不能厚此薄彼,要做到搭配得当,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德行。
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还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研究。首先,要注重课程教材开发和资源整合,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研讨小组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开发专门的校本教材,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化。在教材中应当包含丰富的文化主题、层次化的内容资源,并且设置选修模块,供同学们进行自由选择。其次要依托于思政课程内容,灵活的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时又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9]。比如,在学习《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时,就可以灵活的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爱国主义情怀相关的内容,利用图文或者是视频向同学们讲解爱国志士的故事,比如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向同学们普及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入体会中华儿女以家国为重的情怀。
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协调一致,思政课堂是理论研究的主阵地,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强化教育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宽融合发展的路径。首先,高校要着力打造第二课堂,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经常性的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比如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让大学生深刻领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再比如以重大历史纪念日为载体,组织各类演讲和纪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有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也可以成为教育实践的载体[10],就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通过让大学生进行学习和观看,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升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其次,高校要充分依托于网络平台拓宽融合工作的路径。高校要投入相应的资金搭建教育平台,组织一系列线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教育平台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广泛性和虚拟现实性,让同学们随时随地的参与学习,增强育人实效性。
要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学技能和文化素养。其次,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认真研读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明确实践模式,根据大学生思政课程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重组和改造,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不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或者是观念进行照搬,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特点相吻合。高校要持续加大两者融合的研究力度,不断向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迈进。